1.诗词的修辞手法明喻有什么特点明喻,顾名思义,就是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某事物,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其中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比喻词连接 起来。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比”、“似”、“如”、“同”、“仿佛”等。 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这两句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词中的明喻也不少,例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 观《鹊桥仙》);“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天不 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等。 2.《诗经》的语言特点有哪些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13]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3.《诗经》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征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 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 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4)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4.诗词修辞手法赋的艺术特征有哪些赋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作为表现手法具有三点特征:(1) 直接叙事,即采用白描手法,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不用比喻之 类修辞手法。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采用赋的白描手法,将送别的眼前之景一一描述,让读者在一片春意盎然中,别有滋味地体会到作者对扬州、对友人的向往之情。 这里没有比喻,也没有其他任何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仅是将离别地点、送别时间、友人去向、送别场景以及离别后的景致描绘出来,却将离别写得飘逸灵动、情深意永。 (2) 在叙事过程中讲究“铺陈”。 “铺陈”本身是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得 好能产生宏伟、富丽、庄严等审美效果。例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首诗通篇没有对罗敷的美作正面的表现,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更是令 人遐想无穷。 这里描写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在见到罗敷的表现,将四 类不同的人铺陈描写,不仅仅从侧面展现了罗敷的美,也使作品的艺术容量 有了增加。(3) 赋虽然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但是本身并不拒绝言情,也要体物写志, 睹物思情。 例如《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这些铺排叙述,有力地展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酣畅达意、痛快淋漓。 5.诗词修辞手法直言有什么特点直言是和比拟相对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在诗词中,就是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 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词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 韵,也是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直言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使用的较多。 例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 悲感无端,为诗中女子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这里没有后来所推崇的 含蓄之美,作者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 热烈的相思。 这种直白的呼喊,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 笼罩全诗。 这种“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一点不逊于 那些以雅致、委婉为美的诗歌。 其他诸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等都以其简洁明快而流传至今。 6.《诗经》中有哪些表现手法1.《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7.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艺术特点《颂》诗多空洞抽象的说教,缺乏形象性和韵律美,也极少运用比、兴手法。 其中《周颂》时代较早,语言典雅庄重而欠清新活泼,叶韵也不甚规则;但一些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载芟》、《良耜》用白描、比喻、夸张等手法,把耕耘、收获、祭事祈福等描述得颇为生动具体。《鲁颂》的时代较《周颂》为晚,创作上受到《风》诗和《雅》诗的影响,如《泮水》、《□宫》的风格便很象《雅》,而《□》、《有□》则采用复沓的章法,反复咏叹,其韵味又很象《风》。 正如孔颖达《毛诗正义》所说:“此虽借名为《颂》,而体实《国风》,非告神之歌,故有章句也。”《商颂》可能也因时代较晚,一般篇幅较长,文字简练,叙事具体,韵律也较和谐,其中《那》、《烈祖》、《玄鸟》均双句,不分章,结构近于《周颂》;《长发》、《殷武》篇幅更长,且分章,其风格类《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