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23课的教案附答案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2.词句解析.(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才”“又”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在春季,正是鳜鱼上市的时节,地点是在西塞山前.全句为: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全句意思为: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之情溢于言中.。 2.四年级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自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3.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古诗词三首讲解忘了,你可以买教材全解。 那里面可能有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 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 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词句解析。(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才”“又”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在春季,正是鳜鱼上市的时节,地点是在西塞山前。 全句为: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全句意思为: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悠闲自得之情溢于言中。 4.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古诗三首诗意人物简介 翁卷,宋代人,字续古,一字灵舒。 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 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一身没有做过官,与赵师秀.徐照.等被称为"永嘉四灵",其中翁卷的年纪最大。 由于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他,所以他只是以布衣终身。 翁卷 宋代著名学者、诗人刘克庄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评价,他在《赠翁卷》中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 "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如《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酬友人》等,酷肖《文选》中的汉魏五言诗,但缺乏个人特色。更多的还是近体诗。 七绝中有几首颇为灵秀,如《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火,忽于水底见青山。 "《乡村四月》一首更为人所熟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翁氏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 二集互有出入。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翁卷以其诗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给后人留下一份难得的精神文化遗产,也为他自己在那个多事之秋的南宋获得了一丝丝生存的精神慰藉。 年代背景 翁卷生活的时代,正是风靡一世的江西诗派已渐趋末流之时。江西诗派那种“以资书以为诗”、拼凑故典和生硬拗捩的作风,正是温州翁卷等四位诗人所深为不满的。 翁卷他们从晚唐诗家入手,刻意求新,走贾岛、姚合的“苦吟”之路,下功夫“因狭出奇”。这大约是翁卷等人及后 《山雨》来的江湖派在唐以后,自感才力薄弱而又欲有所建树的诗人的共同想法,也是翁卷等 “四灵”的诗歌在当时诗坛被推重的一个原因。 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准则和目标。翁卷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写出的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的诗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自然十分真切。 他的《东阳路旁蚕妇》诗,虽短短七言,却把蚕妇的辛苦生活和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写得入木三分: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可以联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来,蚕妇和卖炭翁都是古代社会真正的劳动人民,几千年封建社会,能为劳动人民而歌的诗人毕竟不多。 他的山水诗,既继承了晚唐细腻精致的风格,又蕴含有宋诗理性化特点,如《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又如《山雨》: 一夜满林霜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诗作情感 翁卷写诗,有很大程度作为其自己陶冶性情的工具,他的很多作品主要是抒发个人的感受。 《苇碧轩诗集》大部分为流连光景、吟咏田园生活、抒写羁旅情思以及应酬唱和之作。乐清是海边之地,宋代开始,围塘筑田是农耕的主要事务。 塘田不能种植谷物之前,苇草是最常见的植物,它并不高贵,是“布衣”族,只要有点土,就能随意生长。诗人每天清晨一打开门窗,映入眼帘的便是苇芦丛丛,依栏凭轩,谁说这不是人生美丽的光景?我想,也许《苇碧轩集》就是这样得名而来的。 有人说“永嘉四灵”的诗作社会意义不大,宫廷内外,朝廷上下,早已被北宋酿成的积弱积贫的苦酒所麻醉,缺乏深广的内容和时代风云,但翁卷所处的时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也只是志士们苦吟的梦境,这一时期诗人能在战乱后短暂的苟活中,吟唱出这个早已腐朽的朝代一缕缕生存气息,是难能可贵的。这固然是诗人生活经历、思想情志和处世态度所致,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使然。 当光宗、宁宗朝,宋、金在军事上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边事稍息,统治集团更加苟安于现状,再也无锐志恢复中原。士大夫沉湎诗酒,歌舞升平,像陆游那样的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的战斗篇章在诗坛上几乎销声匿迹。 这种萎靡的社会风气下,怎能产生雄劲刚健的诗词? 不过,翁卷对世事并没有忘怀。他在宋、金对峙的江淮战区做过幕僚,熟悉宋金用兵的情况,对宋小朝廷偏安江左,抱残守缺,不图恢复大业深感失望:“兴兵又罢兵,策士耻无名。 闲见秋风起,犹生万里情。”这首诗他写出了在“罢兵”的妥协政策下,不能建立功业、报国无门的无奈。 翁卷等“永嘉四灵”专攻五律。其诗多咏景物,写野逸之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情调。 注重字句的锤炼和对偶声韵。如:“轻烟分近郭,积雪盖遥山。” (《冬日登富览亭》)。“一阶春草生,几片落花轻。” (《春日》)“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晓对》)”等等都是真切浑朴的秀句,为人传诵。翁卷写的山水田园诗,只有寥寥数笔,却有传神之功。 翁卷有很多诗歌,可以绘成画轴的,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之画,不仅有写意,而且有留白之妙。编辑本段人物评论 南宋一位诗人充满了对翁卷的仰慕之意。 这位诗人是台州黄岩的戴复古,他喜欢翁卷的诗,但一直无缘见面。有一天,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竟然在湖南与翁卷陌。 5.古诗词三首四下23课独坐敬亭山①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①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 厌:满足。 望洞庭①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 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 ①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 和:和谐,这里的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 潭面:湖面 ④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望洞庭湖中的君山。 6.四下23古诗词三首预习卡评课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评课稿设计 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节课就教一首。自从听了王乐芬老师的课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能在一节课上把两首诗这么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上,新颖且有实效。今天小亢老师又一次挑战自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古诗。我很佩服小亢老师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 课上,她通过灵活巧妙的教学设计,在一种悠远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多维感受、积极品读,唤起了孩子对中华古诗文语言、意境之美的感悟,唤起了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的深深喜爱之情。她的课上得流畅、清新。 结合整个教学思路,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整堂课,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第一板块:合。初读《乡村四月》、《田园四时杂兴》两首诗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首诗给留给你的共同画面是什么,从而提炼出“忙”。这个环节是“求同”。我想:既然是“求同”,每个孩子读出的“同”可能是不一样的。除了“忙”,还有什么是相同的呢?细读之后,发现两位诗人的诗其实洋溢的都是轻松愉悦的氛围。《乡村四月》画意盎然,令读者陶醉不已。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勾勒出水乡初夏特有的景色,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后两句写人,写出人们的紧张、忙碌。《田园四时杂兴》写大家忙忙碌碌,但都开开心心,基调昂扬。也就是说两位诗人都在用诗的眼光发掘了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再现了这种美。正因如此,他们的笔下才写出了这么美、这么有情趣的诗,并让读者也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但是这个“同”在初读课文之后可能又是很少同学才能感受到的。如果按照老师的思路让同学们去重点感受“忙”,那么《乡村四月》就少了那份意境美:《田园四时杂兴》少了那份情趣美。所以我想,这首诗如果在初读后要提炼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美”字。 第二板块:分。先感受《乡村四月》中人们的忙碌、紧张与画意盎然,再感受《田园四时杂兴》中人们的忙忙碌碌与开开心心。在教两首诗时,教师并不是完全并列处理,而是“瞻前顾后”。她用几处语言把两首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通过“乡村四月的人们仅仅是在忙着蚕桑、插田吗?他们还在忙什么?”自然过渡到第二首古诗的学习,学生无形中明白两首诗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 在教学中,小亢老师熟练运用“举象”的教学策略:“乡村四月,人们有的在忙……有的在忙……有的在忙……”“子规飞到这里,仿佛在说……子规飞到那里,仿佛在说……”通过举象,回到诗中“这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晨曦微露,他们干什么;烈日当空,他们干什么;日落黄昏,他们干什么”等等,通过举象,回到诗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正如王老师所评:先举象,再回到诗中,用文字来确证,用文字来表达,由画面到文字。原先我教学古诗时常常逐字逐句串讲,虽然诗的意思学生明白了,但是诗却讲没有了,实在惭愧。 第三板块:合。感受两首诗的意境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两者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当学生提到两者都有写事时,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事,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继续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最后这个“求异”的环节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后来老师把“异”概括成“白描”与“特写”,听课过程中,我觉得这样的提法很好,感觉很有深度。听完王老师的评课才明白这样不准确,解读上是有问题的。于是听完课,我找了一些资料,试图找到这两首诗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或者说是写作特色在什么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