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特色(一)李商隐 识记:李商隐的生平。 理解:①李商隐的政治诗;②李商隐的无题诗。 应用:①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②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杜牧与许浑 识记:①杜牧的生平;②“小李杜”。 理解:①“二十八字史论”;②许浑《金陵怀古》。 应用: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三)贾岛与姚合 识记:贾岛、姚合是晚唐著名“苦吟”诗人。理解:“武功体”。 应用:①贾岛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②姚合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2.晚唐诗的风格特点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 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 ,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鹤怨刺讥弹(注:隐逸派与乱世悲慨、怨刺常互有穿插,不能决对论之)。 其他问题不想多说,只说一点。 记得当时先生上课时,曾经提到过一点,那就是中唐盛世时,诗歌已经到了一个颠峰,很难被超越了。 到中唐后期和晚唐时,大家就想着要突破,但是很难,非常难。盛唐的风格、趣味、技巧,都是面面俱到而且面面都是颠峰。要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 找来找去,最后韩、孟、贾、李等人,还是决定剑走偏锋,发现奇趣,搞点奇崛的东西。“悬崖架屋”,郊寒岛瘦,都是这种趣味的反映。 到了晚唐,诗歌的发展,主要不是继承和继续盛唐的艺术繁华,而是破然后立,是打破牢笼,是如何自新。这是内在的。 现实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诗歌必须有所反映,盛世不再,艺术必须有所改变。这是外在的。 个人感觉,韩、孟、贾、李等人的意义,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最主要的贡献是趣味上的,奇趣成为后世人做诗歌也好写文章也好,一个很难得、很上档次的美学追求,机器重要。这是从意义上看。 从美学境界、文学造诣、艺术成就上来看,这些人比不过晚唐诸公,晚唐诗歌在美学境界上堪称绝品,丝毫不逊色于盛唐,甚至有过之。晚唐诗是完全可以与盛唐诗并肩的另一个极顶颠峰。 个人感觉,晚唐诗的特点,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 1、老趣。内容历练中有苍凉。 2、感伤。凄迷,朦胧,空朦。 3、工整、历练。典雅而规范。 4、多重、复调。万千滋味集于一体。 5、意境。 6、其他。 晚唐诗的和中晚唐的那些追求奇趣的人一样,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诗歌的美学意境,极大地扩张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 3.李商隐《锦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具有哪些艺术特点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已经写得很清楚。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 题为《锦瑟》,人们也把它看作是无题的作品。 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 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诗成了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原诗是这样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的每一联都是朦胧的。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 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 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 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 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通读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究竟是一位情人呢,还是某种令其神往、促其献身的政治目标?诗中没有明说,也未曾暗示。 诗人把这最大的"一团模糊不清"交给了读者。总起来看,《锦瑟》不可能不是一首"自道平生之诗也"。 但许多人却刻意求深,力图发掘出这首诗的所谓"隐秘"。有的认为,李商隐"婚王氏,时年廿五,意其妇年正同,夫妇各廿五,适合古瑟弦之数。 "有的认为,"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 "或云锦瑟,令狐楚之妾。 "他们断言《锦瑟》是悼念一个女人的作品。然而,许多人都不同意这种索隐式的解释。 倒是苏东坡对《锦瑟》一诗的解释,既照顾了全诗中间两联四句与"锦瑟"的关系,又能概括五十年的饱和着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说:"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 "如:"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明月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不过,作为表现一般的"适、怨、清、和"情致的四句诗,对于李商隐来说,又当有它特定的含义。 所谓"庄生晓梦迷蝴蝶",在"适"中又蕴含了"迷惘"的成分,这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所特限了的;所谓"蓝田日暖玉生烟",在"和"中又孕育着"可望而不可及"的短暂希望和最终破灭,这同样是被"当时已惘然"所限制了的。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李商隐这首《锦瑟》诗的中间两联四句中,似乎还存在"獭祭"的痕迹。 唐宋人作诗每有先得佳句而后成篇的,这自然就增加了索解的困难。金代元好问对《锦瑟》早有论定: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他的见解,应当是颇有见地的。 《锦瑟》 作者: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解】: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句:意谓旷达如庄生,尚为晓梦所迷。庄生:庄周。 5、望帝句:意谓自己的心事只能寄托在化魂的杜鹃上。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6、珠有泪:传说南海外有鲛人,其泪能泣珠。7、蓝田:山名,在今陕西,产美玉。 【韵译】: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评析】: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 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诗者为最多。 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 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置。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这是一位。 4.谈谈你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大学生用,1000字左右李商隐,少时艰苦清贫。 中进士后卷入党争,仕途坎坷。 理解: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和咏史诗。 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直诉胸头愤慨,悲壮沉郁;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身世遭遇的歌咏,表现自己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肯定或批判。在精深、婉丽的辞藻中,含有丰富的感情和爱憎,多忧危凄苦之词,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气息。 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深刻性,在于能够从政治着眼来看待一些历史现象。许多都是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能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审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他的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若有所失的情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又不仅仅是爱情诗。 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见的心情,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感伤。大部分无题诗属于纯粹的情诗,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 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生死不渝,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 《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写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回忆,非常失意。 简单运用: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李商隐的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晚唐韩?热恕⑺纬跷骼ヅ墒È耍钡角寤凭叭省⒐ㄗ哉涞龋荚谑µ姆绺裆鲜艿剿挠跋臁L扑瓮裨寂纱嗜恕⒃ك髑逍矶喟橄非骷叶疾欢舷蛩啊? ②李商隐表现感伤情调的诗歌,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较显著,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综合运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 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李商隐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诗歌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 他的绝句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 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5.求李商隐诗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来源:互联网。 6.【求五首李商隐的诗要求翻译及写出中心思想】乐游原李商隐向 晚 意 不 适,驱 车 登 古 原.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 近 黄 昏.[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2.不适:不悦,不快.-------------------------------------------------------------------------------[简析]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①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②,却话③巴山夜雨时.【注释】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③却话:重头谈起.【简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晚睛 作者: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1,春去夏犹清2.天意怜幽草3,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4,微注小窗明5.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6.全部注释 1.深居:此谓幽居.且居处较高,可俯视城池.夹城:一说是两重城墙,中间有通道.一说是瓮城,即大城门外的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卫功能.2.刚入初夏,尚未炎热,仍然感到清爽.3.幽草:此有自喻之意.4.并:更.迥:远.5.微注句:写夕阳照进小窗.6.越鸟句:桂林属百越之地,故称其鸟为越鸟.这两句写天睛后,鸟巢干燥,鸟的羽毛也干了,归飞的体态更加轻盈.这首诗大约写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的初夏,作者任桂管观察使郑亚的慕僚,刚到桂林不久,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傍晚,登楼赏景,乃以此诗记一时之观感.诗的情调比较轻松乐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名句,情景浑融,既写出大自然的诗意美,又深含生活感受和人生哲理,而出语自然天成,写景寄兴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网师园唐诗笺》云:"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风人比兴之意,纯自意匠经营中得来." 对不起啊,只找到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