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阅读唐诗完成题目洛桥晚望

1.

⑴突出了一个“望”字。

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第四句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⑵全诗四句,句句写景,通过前三句的景物来衬托最后一句,从而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

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情怀。 略 。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小题1: (共3分)路上行人绝、榆柳萧疏 萧瑟小题2: (共3分)这首诗前三句从“冰洁”“人绝”“榆柳疏”到“楼阁闲”,场景不断变换,视线由近到远,视野逐步开阔(1分)。

而最后一句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1分),表现了诗人忽然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看到嵩山上皑皑白雪时的极度快意和美感(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抓中题干中的提示“初冬”一词,阅读诗歌,从诗中选择描写这一景物特征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所表达的诗的意境。

点评:本题不难,诗歌的内容浅显易懂。分析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品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学习古诗要注意诗歌中一些词语在表达诗意诗情方面的作用。

小题2:试题分析:仔细阅读诗歌,找出其中所描写的景物,分析其观察的视角,比较其不同,理解诗人有视角转换的方法写景所表现的效果。点评:本题有难度,对诗歌写法的评论,学生缺乏之方面的训练。

学习古诗,不仅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对诗歌的写作方法作一分析理解,学会品析诗歌,理解诗中的妙趣。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 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方,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3分)②表达的是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2分)

小题2:①“应”字有推测之意,富于想象。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②“新”字足见并非第一次所见。诗人身处江州,眼前的绿草触动心中的思归之情。

小题1:

试题分析:可结合诗的最后两句,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第一问,只需把原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第二问,要分析诗人的感情,可以结合“感物思归怀故乡”一句,推断为“思归怀乡之情”;同时,结合诗句“猿声今夜断吾肠”以及诗后注释,可以推断“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据此得出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句的练字技巧。对“应”字和“新”字的分析,要注意抓住“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一句来展开分析,注意联系诗后注释,也即本文写作的背景等,同时结合第一小题的答案,不难得出最终答案。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两首诗都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李诗写众鸟飞尽、孤云飘离,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以动衬静,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1分)孟诗以前三景映衬后一景,写“冰初结”,为积雪张本,写“行人绝”,为气氛作铺垫,写榆柳萧疏,为远望创造条件:衬托出诗人一眼看到嵩山上皑皑白雪所感受到的极度快意和美感。(1分)

(2)李诗借敬亭山表达了诗人独立绝俗的人格精神,(1分)孟诗展现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诗人高远的襟怀。或暗含哲理:艰难困苦更能显现冰清玉洁。(1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骆谷晚望韩琮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

辽阔秦川,沃野千里,渭水犹如万丈白练,灌溉三秦大地,展现一幅锦山秀水的美丽图画。(5分)2。

以乐景写哀情。起句写山河美丽的景色,收句写贬官后的满腔惆怅,先乐后哀,乐中生悲。

(6分)(答反衬也可,答借景抒情最高给3分)【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形象中的情景再现能力。

要求我们结合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做出描绘。辽阔如远的万里秦川,静美如画一般。

流淌千年的渭水横亘与秦川之上如一条万丈白练,灌溉和哺育着秦川儿女,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千山锦绣的静美秦川图。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诗歌的前两句描写的是秦川的精美图画。

而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从“断肠枝”可以看出,诗人几乎直接抒情。

所以综合全诗看,本诗主要运用的手法是反衬(或者是以乐景写哀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