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大打一唐诗

1.大喜过望打一诗词李白

李白是个伟大的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写下了许多雄奇、瑰丽、浪漫的诗篇,被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他的诗至今仍脍炙人口,为我们现代人所喜爱。 然而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李白一生也没做过官。

为什么呢?有些文章认为李白生性豪爽、放荡,喜好游山玩水,不受拘束,他不屑于仕途,也不愿意做官。果真是这样吗?根据流传下来各种关于李白生平的史料分析,情况并非如此。

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被后世称为盛唐时期。当然了,李白生活的年代已是盛唐的后期,随着李白晚年发生的安史之乱,盛唐逐渐走向衰落。

生活在这样太平盛世,绝大多数读书人都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希望光宗耀祖。我认为李白在政治抱负上同样有“鸿鹄之志”,并不像有些现代评论文章里所说的那么另类。

对此,我愿意根据我对李白的肤浅而业余的研究做一些分析和探讨。李白一生多半时间游历山水,他在漫游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

那么,李白追求的理想是否仅仅是做一名伟大的诗人?他游历的目的是否纯粹的游山玩水、结交朋友、吟诗作赋,别无他求呢?大量事实证明不是那么简单。李白从小就是有很高的志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有四方之志,所谓四方之志,其实就是大丈夫的志向,要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实际上就是宰相的志向。

所以李白25岁离开四川,所谓“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让自己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所以他才一路上写自荐信,一路上所拜见的人全都是各个地方的最高首长,或者是很重要的官员。

他结交的朋友也都是在官场上有关系的人。所有这些都证明李白的漫游是有着直接的和鲜明的政治目的。

李白对婚姻的选择也是攀附官宦显达。在人们的印象中,李白是一位浪漫多情,飘然出世,不食人间烟火的“谪仙人”。

其实不然,李白的婚姻观念与唐代其他知识分子的婚姻有着共同的地方,结婚要和高门望族结婚。所以李白的两次正式婚姻,结婚的对象都也是这样的考虑。

比如他第一任妻子许氏就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当然,李白结婚的时候许圉师早就去世了,但这不影响许家还持有很大的官场势力。

第二次结婚的对象是宗氏,她的爷爷是武则天时期的另一位宰相,叫宗楚客,是个奸臣。但对李白来说,宗楚客是不是奸臣并不重要,重要的女方家里有没有官场的人脉、钱脉。

李白在婚姻上的考虑竟然如此现实,颇令人吃惊。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李白的两次婚姻都是入赘到女方家,这在当时上流社会是很不体面的。

我认为这种罕见的倒插门即使有经济上的考虑,主要还是政治资源上的考量。能成为权贵家族的一员,这对李白来说特别重要,有助于将来步入仕途。

我国古代盛行“学而优则仕”。要进入仕途,最正规的途径自然是参加科举考试。

与李白同时代的杜甫就参加过科举考试,虽然没有考上,但是他考了。李白的一些好朋友,象岑参、高适等著名诗人都有过科举考试的经历。

但是李白却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有些人就认为是李白个性狂傲,不愿意屈尊去应付一个循规蹈矩的考试,并据此认为李白是不愿意做官的人。

我感觉这种说法缺少有力证据,非常牵强。李白的诗文以及流传下来关于李白的任何文字资料都没有反映出李白反对或者厌恶科举考试的内容。

相反,李白结交官宦、攀权附势、毛遂自荐的情况却不少。然而,在当时价值观的氛围中,像李白这样思维敏捷,文字功底深厚,有顶级才华的大学者倾心官宦权贵,却不参加科举考试,堂而皇之步入仕途,的确让人无法理解,根本说不通。

也许这就是一些人错误地判断李白不屑科考,不愿当官的依据吧。那么李白为什么会特别反常的没有科举考试的经历呢?我同意另一种猜测:没有资格。

唐代的科举考试对应试者的身份、家世有多重规定,除了历朝规定的女子不准参加考试以外,比如,商人、商人的儿子、有过前科、有叛逆案底的人等等都不行。所以我觉得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并非不想应试,而应该是受到当时科举考试制度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制约,是因为不具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李白没有应考资格至少有两点可以考虑:第一,李白的祖先原来在陕西省西安市一带,也就是当时的长安。他的祖上因为犯了法,被贬到了当时的边疆碎叶城一带(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到他父亲的时候,私自潜回四川江油县。说“潜回”,因为按照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李白父亲回到内地来并不是官方批准的,应该是违令偷偷跑回来的。

第二,李白的父亲并无俸禄,而李白自小家境富裕。李白在叙述青年时代东游扬州一带的经历时曾经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当然李白是在表白自己仗义疏财。但是从中,我们有理由认为李白的父亲是腰缠万贯的巨商。

有了这两点,李白从年轻学成,直至终老都没进过考场就不足为怪了。李白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开始,就热衷于离家漫游的独特举动,有了上面的分析,就不能简单地看待,而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和理解。

一个。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