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春景的诗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Y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Y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断。 唐 刘?Y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2.求描写二泉映月的场景的文章夏日的阳光卸下了春天温和的面具,还其骄阳似火的本来面目,已经过了下午五点了,从林立的楼群中透射过来的夕阳余晖依然灼人,此时早九晚五一族,走出冷气飕飕的办公大楼,扑面而来的热浪,马上使他们汗流浃背,大楼以外的世界,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公平,他们赶忙躲进,在那里等候已久的小车。 此时的超市和集贸市场显得格外的热闹,下班族要在这里觅取他们早在办公室里就打算好的物品;家庭主妇要在这里挑选副食,为他们的先生,公子或者小姐准备晚餐;夜排挡也支起了帐篷,让打工族有一个可以释放疲劳的去处。还有一种被别人忽略,甚至厌恶的人群此时也在忙碌,那就是城市盲流:有丢了钱包,没有路费的城市过客;有父母重病,无力就医的失学少年;有怀抱婴儿,拖着断腿的残疾妇女;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黄发垂髫的幼童。 他们的凄惨境遇换取了别人的怜悯与同情,但当人们发觉这些人原来是伪装的时候,当人们发觉自己的情感受到了欺骗的时候,原本善良的心就变得冷漠,社会的善与恶,就这么交织在一起,是是非非已难分清。一阵低婉幽远的琴声从大厦的一个背阴处传来,它穿越了闹市的喧嚣,依然是那么的清越,是《二泉映月》,是一个盲人倾注着毕生心血的心灵撞击,琴声中透着无比的忧怨与无奈,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寄托与憧憬。 拉琴的人带着墨镜,盘膝端坐,身旁是琴套和拐棍,身前是一只搪瓷盆,路人将硬币扔进盆内,发出清脆的咣当声响,每响一次,他都会欠身表示谢意。人们看不出他的表情,有的人说他是瞎子,有的人说是装的。 然而音乐是心灵的窗户,凝重的琴声是无法伪装的,平静中透着安详,平静中显着尊严。他是一个乞讨者,不!他应当是一个卖艺的盲人,音乐使他脱离了乞讨者的鄙俗,音乐维持了他的自尊。 然而世俗的偏见,模糊了善良的眼睛,匆匆而过的行人,甚至警告别人不要上当,很少有人在搪瓷盆内扔下施舍。一个小孩,将一只啤酒瓶盖扔进盆内,盲人马上欠身致谢,引起一阵轰笑,也许盲人已经知道受了作弄,也许这样的作弄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他依然是那么的平静,嘴角还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不知这是他的自嘲,还是嘲笑别人的浅薄。 不管别人在想些什么,盲人依然平静的拉着他的琴,曲调由低婉变得欢快,由《二泉映月》转成了《空山鸟语》。是的春天来了,是音乐给了他心灵的春天,那欢快的琴声,那空谷鸟鸣,透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境界,只能在纯净而空明的心灵中才能体现。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描述的也是这样的场景,一位流浪诗人,对一位盲人乞丐说:“我和你一样穷,帮不了你什么,给你写几个字罢”,诗人写完后就走了,但往盆里扔钱的过路行人也逐渐多了起了来。诗人写了什么呢,他只是写了:“春天来了,鲜花开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可见心灵的窗户依然洞开,人依然存在恻隐之心,善良依然是人性的主流。有人说贫困也是一种财富,但人毕竟不是为了追求贫困才来到这个世界,可以想像,这位盲人,也会有他的妻子,有他的儿女,他要以他并不坚强的脊梁,支撑起属于他自己的低矮天空,他要为他的妻儿遮风档雨。 也许绝尘而过的轿车里的过客,政府给他工资以外的每月车贴,就抵得上位盲人几个月的生活开销,也许这位盲人拉断几十根琴弦,换来的施舍,也抵不上轿车过客工资以外的年终奖金。贫困不是人之所愿,但公平应当是人之所求。 一位中年男人,迟迟疑疑的从口袋里掏出50元钱,放进了盲人的搪瓷盆,有人对他的举动表示疑惑,他解释说:“音乐能陶冶一个人的灵魂,听得出他的琴声中没有一个乞讨者的卑琐,只有不屈和尊严,对这样一个高尚的灵活进行施舍,我不够格,这就是我迟疑的原因”,“你不还是施舍了吗?”好事者又这样问,“这不是施舍,这是一场音乐会的最底门票,我在音乐厅里听到的《二泉映月》缺乏他的情调”,这位先生也许说得没错,没有阿柄的生活体会,是很难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二泉映月》之中的。也许我们已经摆脱了贫困,所以就没有了贫困的体验,所以就对贫困产生了木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