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唐诗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诗歌之国。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思维方式及其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 以作者论,上自帝王将相、文武官吏、进士举子,下至商贾伶工、田夫野老、渔父樵子、僧朋道侣、妇女儿童,各种人都喜爱作诗。 以题材论,政治军事、文学历史、边塞风情、田园风光、羁旅行役、宫怨闺情、都市里巷,整个社会生活领域都为之扫描覆盖。以风格论,由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现实主义和不同倾向不同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形成了流派纷繁、名家辈出的局面。 或简直,或繁密,或雄浑,或柔婉,或平淡,或富丽,或谨约,或狂放,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个性。 以数量论,清代编《全唐诗》录诗近五万首,也只是传存而并非全貌。 明代唐诗研究专家胡震亨就估计起码佚失了一半。以质量论,在当时已是成群;众口流传、国外争购;如鸡林国(即新罗)商人就以重金收购白居易诗歌、今天读者所喜爱的著名唐人绝句,大体上都是当时风靡全国的流行歌曲的歌词。 鲁迅先生甚至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后代文学史研究中,唐诗与宋词、元曲同被列为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部类而永远被人们珍视热爱。 宋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2.唐诗的繁荣体现在什么地方提起唐诗的繁荣,人们习惯于标举这一昭然事实: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收录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多家。其实,仅仅从作品的数量着眼来称道唐诗的繁荣,那只是一种皮相的认识。诚然,如此灿然可观的数量,不失为繁荣的标志之一,但唐诗之所以能在我们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居于显赫地位,成为“一代”之胜,与楚辞、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传不朽,主要原因还不在数量之巨,而在质量之精。若纯以数量论,有唐一代,不到三百年时间,遗留下将近五万首诗歌,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间遗留下的诗歌多出两三倍以上,固然足堪称羡,但较之清诗,数量上便无优势可占了。清代诗歌作者、作品究竟有多少?由于迄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备的清诗总集,无法精确地加以统计,仅《晚晴簃清诗汇》即有作者六千一百多位。据统计,现存清诗专集,当不下于四千种。这意味着清诗的总数不是以万计,而是以数十万计,显然远过于唐诗。但却很少有人称赞清诗的繁荣,其原因便在于清诗的质量不及唐诗远矣! 倘若从质量着眼来审视唐诗的繁荣,我们就会看到,唐诗不仅拥有一支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因而其“精锐”的程度是前代和后世都无与伦比的。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固不待言,即如初唐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韩愈、孟郊、白居易、元稹、李贺、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皮日休、杜荀鹤等人,也都取得了后人所企慕的杰出成就。他们“既娴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伍,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已达到了殆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鲁迅先生说: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佛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致杨霁云》),其意大约即是如此。 尤为可贵的是,唐代许多优秀诗人还不断将探求的触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努力出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风貌,让人们听到自己独具音色的高歌。这就必然带来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使诗歌园地里绽满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奇葩。以初唐四杰而论,虽然后人一般均相提并论,但细细较之,其风格特征却不尽一致。陆时雍《诗镜总论》已指出: “王勃高华,杨炯深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可以认为,司空图正是根据唐代诗人各不雷同的创作实践而概括出颇具美学意义的“二十四诗品”的。正因为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唐诗不仅以其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显示的异彩纷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当我们在唐诗的苑囿里徜徉时,辄有目不暇接、心驰神往之感。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曾经在其代表作《诗薮》中赞叹道: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这正是对唐诗高度繁荣的局面的精当概括。(摘自网络) 3.唐诗中著名的孟良梯位于哪个地方在瞿塘峡的绝壁上,有人工凿的方形石孔,自上而下呈“之”字形排 列,如同阶梯,这就是著名的“孟良梯”。 在孟良梯附近的绝壁上,有一 奇石突出,人们称为“倒吊和尚”。相传北宋名将杨继业的尸骨埋在白盐 山展的望乡台上。 他的部下孟良想把其尸骨盗回,就在绝壁上凿石穿孔, 架木为梯。后被一老和尚发现了,老和尚假装鸡叫,引起了白帝城的雄鸡 都叫了起来,孟良一气之下,就把老和尚杀了,倒吊在岩壁上。 这显然是 一个传说,但却反映了人们对北宋民族英雄杨家将的深切怀恋。实际上这 些石孔是古人架木为梯的栈道或是药农攀缘采药的遗迹,而“倒吊和尚石”,则是石灰岩地区常见的钟乳石而已。 4.古诗300在什么的地方1.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玉树和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7.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9.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4.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6.白居易《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7.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8.李绅《悯农》(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李绅《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1.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4.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5.胡令《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6.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7.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8.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9.王。 5.唐诗中的容州位于哪个地方唐朝初年,将岭南四十五州划分成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五个 都督府,称为“岭南五管”。 容州都督府治 所在北流县(今广西北流)。 北流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 是广西第二大侨乡。 北流历史悠久,南朝梁 置北流县,为北流行政建置的开端,至今 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因境内圭江向 北流,故名。 旧称“粤桂通衢”、“古铜 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 山”和“金北流”的称誉。 北流旅游资源丰富,道教二十二洞天勾 漏洞,以铸造了世界铜鼓王而闻名的汉代冶 铜遗址铜石岭、桂东南第一峰大容山、一千 多年前就已闻名的鬼门关等,都是引人人胜 的著名景点。 《旧唐书•地理志四》中记载:“县南 三十里,有两石相对,其间阔三十步,俗号 ‘鬼门关’。 汉伏波将军讨林邑蛮,路由于此。立碑石龟尚在”。 鬼门关,也 称“阴阳道”,在北流县城西,位于北流、玉林两县间。两峰对峙,其间阔 三十步。 在古代是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要冲,汉代伏波将军马援 出征交趾,勒石以铭,如今残碑尚存。 沈佺期的《人鬼门关》诗云:“昔传痒江路,今到鬼门关。 土地无人 老,流移几客还?自从别京洛,颓鬓与哀颜。夕宿含沙里,晨行冈路间。 马危 千仞谷,舟险万重滩。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 唐代因罪贬谪至此的流人 罪官,由于道路险阻,再加上水土不服,以及血吸虫、疟疾等病流行,多有伤 亡。 古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人还”,故名“鬼门关”。 所以,沈佺期 有“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之叹。 6.哪些诗人在哪些地方留下过古诗词庐山: 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李白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居易写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黄鹤楼: 李白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