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三百首昨夜风兼雨李煜 :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原文: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译文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注释1.兼:同有,还有。2.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3.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4.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5.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6.频:时常,频繁。7.欹(qī)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8.平:指内心平静。 9.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10.漫:枉然,徒然。 11.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12.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13.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14.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2.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的作品赏析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平”了。“不能平”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作者的切肤之痛和人生感慨。这既是“起坐不能平”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平”中思前想后的结论。“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昨日一国之君,今日阶下之囚;昨夜欢歌笑语,今夜“烛残漏断”,明日明夜呢?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浩叹。一个“漫”字,极空虚,极幻妄,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万千思绪。一个“算来”,既说明作者是总结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得出的结论,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十分迷惘、无奈的心情,同“漫”字一样地生动、传神。作者的这种慨叹是沉痛的,但同时也是消极的,于是作者宁愿醉去不醒,宁愿迷迷糊糊,“醉乡路稳宜频到”,原来作者指望的是一个“稳”字,一语道破天机,作者处境的危险困苦不言自明。所以我们并不能从这个角度太过严厉地去批评李煜的颓废消极思想,环境使然,差可理解。更何况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难逃恶运,不久于世。 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调亦唐教坊曲名也。人当清夜自省,宜嗔痴渐泯,作者辗转起坐不平。虽知浮生若梦,而无彻底觉悟。惟有借陶然一醉,聊以忘忧。此问若出于清谈之名流,善怀之秋士,便是妙词。乃以国主任兆民之重,而自甘颓弃,何耶?但论其词句,固能写牢愁之极致也。 唐圭璋《屈原与李后主》:亦写足人生之烦闷。夜来风雨无端,秋声飒飒,已令人愁绝;何况烛残漏滴之时,伤感更甚。“起坐不能平”一句,写出辗转无眠之苦来。下片回忆旧事,不堪回首。人世茫茫,人生若梦,无乐可寻,无路可行。除非一醉黄昏,或可消忧。不然无时无地不苦闷。此种厌世思想,与佛家相合。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由景人情,写出人生之烦闷。夜来风雨无端,秋声飒飒,此境已令人愁绝;加之烛又残,漏又断,伤感愈甚矣。“起坐不能平”句,写尽抑郁塞胸,辗转无眠之苦。换头,承上抒情,言旧事如梦,不堪回首。末两句,写人世茫茫,众生苦恼,尤为沉痛。后主词气象开朗,堂庑广大,悲天悯人之怀,随处流露。王静安谓:“道君(指宋徽宗)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言良然。 3.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风.这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倍感凄凉. 出自乌夜啼 全文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①帘帏句:帘帏,窗帘.飒飒,象声词.屈原《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多离忧.” ②烛残句:漏,即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频欹枕:指倚枕不眠. ③梦里浮生:一作“一梦浮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④醉乡:醉中境界.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 此词表现的是南唐李后主对人生的感悟,艺术特点是情境和谐,细节传神.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构成一种凄凉的氯围.“烛残”二句由室外景转入帘内景.室内残烛摇曳,光线昏暗,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还卧床在枕上翻来覆去,表明他彻夜未眠.失眠人情绪本来就烦躁,而窗外的秋风秋雨,仿佛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失眠人的心头,更增苦楚.心头的烦闷无法开解,“起”来挥之不去,“坐”下也无法平静.“起坐”两个细节动作传神地写出失眠人无法平静的心境.下片转入沉思.回想人生世事,往日的南唐早已土崩瓦解,词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幸福都被剥夺.这人生世事,有如流水不返,好似梦境虚无.所谓“梦里浮生”就是后来北宋苏轼所说的“人生如梦”.梦的特点有三,一是短暂,二是易变,三是不可把握.所谓“梦里浮生”,是对人生命运的短暂性、易变性和不可把握性的概括.后主对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和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有着深刻的体验,他对未来早已失去信心,在现实中又找不到解脱、超越痛苦之路,只好遁入醉乡求得暂时的麻醉和忘却.意识到人生的悲剧,却无法加以改变,是李煜的一大人生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