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礼字的诗句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孔子时代已是如此,后世就更无法知其究竟了.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封建等级制度破坏,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深入人心,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2.有关礼字的诗词礼坏乐崩 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 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礼尚往来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礼贤下士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礼义廉耻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礼崩乐坏 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礼轻情意重 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 礼轻人意重 礼物虽然很轻,但人的情意却很深厚。 礼让为国 治理。 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礼奢宁俭 礼义过多而烦杂,不如俭约些。 礼顺人情 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 礼为情貌 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 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 礼无不答 礼:礼数。一方以礼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礼相报。 亦指不受他人之礼,必以报答。 礼先一饭 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 一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 同“礼先壹饭”。 礼先壹饭 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 壹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 礼仪之邦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3.带有礼字的古诗或关于礼仪的古诗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体裁:【五古】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 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 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 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 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类别:【答谢】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著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送王处士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王门岂无酒,侯门岂无肉。 主人贵且骄, 待客礼步足。 望尘而拜者,朝夕走碌碌。 王生独拂衣,遐举如云鹄。 宁归白云外,饮水卧空谷。 不能随众人,敛手低眉目。 扣门与我别,沽酒留君宿。 好去采薇人,终南山正绿。 山中酬江州崔使君见寄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律】 眷眄情无恨, 优容礼有余。 三年为郡吏,一半许山居。 酒熟心相待,诗来手自书。 庾楼春好醉,明日且回车。 答裴处士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 体裁:【五律】 遗民爱精舍,乘犊入青山。来署高阳里,不遇白衣还。 礼贤方化俗,闻风自款关。况子逸群士,栖息蓬蒿间 4.关于礼字的诗句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孔子时代已是如此,后世就更无法知其究竟了.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封建等级制度破坏,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深入人心,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5.与礼有关的诗词1.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唐代: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译文: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2.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两汉:司马迁《孔子世家赞》 译文: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 3.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唐代:杜甫《百忧集行》 译文: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4.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唐代:杜甫《望岳三首·其三》 译文: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5.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译文:“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6.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译文: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7.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先秦:佚名《周颂·丰年》 译文: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 8.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唐代:杜甫《忆昔二首》 译文: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9.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唐代: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译文: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10.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唐代:王绩《赠程处士》 译文: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6.有关礼的名言和诗句1、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 2、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创伤。——米南德 3、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雷巴柯 4、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莎士比亚 5、做大事的,眼光应当看到未来,力量需要用于现在。——西德尼 6、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7、每时每刻都有无穷的利息;日计不足,岁计有余。——富兰克林 8、切莫垂头丧气,即使丧失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王尔德《书简》 9、胜利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牛顿 10、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青青园中葵》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丘《孔子》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14、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刘安《淮南子》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白头吟》 16、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 17、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先秦《吕氏春秋》 18、时乎时乎不再来。——司马迁《史记》 19、壮而怠则失时。——管仲《管子·形势》 20、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刘安《淮南子》 古诗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7.与礼有关的诗词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唐代: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译文: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两汉:司马迁《孔子世家赞》 译文: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唐代:杜甫《百忧集行》 译文: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唐代:杜甫《望岳三首·其三》 译文: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译文:“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译文: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先秦:佚名《周颂·丰年》 译文: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唐代:杜甫《忆昔二首》 译文: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唐代: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译文: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唐代:王绩《赠程处士》 译文: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