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陌上桑是什么诗《陌上桑》选自《汉乐府民歌》,是一首(五)言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一首(叙事)诗,记叙了(罗敷严词拒绝使君无理要求)的故事。 陌上桑 作者:佚名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2.《陌上桑》诗词鉴赏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 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 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 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有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 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根据。 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 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坏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释。 我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 “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 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以》中已经很普遍。 《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 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 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 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 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死。乐府中有《秋胡行》一题,就是后人有感于这一传说而作。 古辞佚,今存有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载大体相同。可以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了女子拒绝子的引诱。 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是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 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 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故事并无大异。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 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 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 3.《陌上桑》诗词赏析《陌上桑》诗词赏析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著名乐府叙事诗。 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为罗敷美色所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然允诺。 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着实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趣之极。 这一内容与秋胡戏妻的记载有某种相似,或者可以认为《陌上桑》的创作曾经受到了秋胡故事的某些启发。 据《列女传》和《西京杂记》所说:秋胡新婚方三月,即辞家游宦。三年后锦衣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拒绝。 回到家里,方知刚才那位女子原来是自己妻子。其妻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性十分怨恨,于是赴沂水而死。 与秋胡故事相比,《陌上桑》内容有两处显著不同,一是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二是作品故事喜剧式的结局,因此,尽管它与秋胡戏妻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后来有人把两本牵合在一起,如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箱。” 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未尝不可。又有人用秋胡故事的模式来解说《陌上桑》,认为“罗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罗敷之夫”(朱熹)。 但这一结论难以从《陌上桑》作品本身得到验证。理解《陌上桑》应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 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 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 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 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 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 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 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 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 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 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陌上桑》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 4.陌上桑这个文言文出自《乐府诗集》。 一名“艳歌罗敷行”,乐府诗,是汉代著名民间敍事诗。它敍述了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罗敷而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被选入教材。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语译. 太阳高挂在东南方,照到了我秦氏的楼房。秦家有位姣好的女郎,本名叫罗敷。 罗敷喜欢养蚕和采桑,采桑来到了城南。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绳络,用桂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著倭堕髻,耳上挂著明月珠。杏黄的绫罗做下裙,紫色的绫罗制短袄。 当路上行人看到了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髭须。当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 使耕田的忘了犁耙,使锄地的忘了锄头。 回家都抱怨妻子丑陋,只因为多看了罗敷一眼。 太守从南方过来,五匹马都停下了脚步。太守派个小吏前往,请问是谁家的女子?秦家有位姣好的女郎,本名叫罗敷。 请问罗敷今年几岁?二十还不足,十五却有余。太守请问罗敷,能和我同生一车走吗?罗敷亲自上前回答:太守怎麽这麽傻!太守有自己的妻子,罗敷有自己的丈夫。 东方出现了一千多车骑,我的夫婿就在最前头。用什麽来辨识我的丈夫,那骑著白马有黑马跟随的。 马尾上系著青丝绳,马头上罩著黄金络。腰中佩著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岁做了府中的小吏,二十岁在朝为大夫。三十岁官拜侍中郎,四十岁做了一城的太守。 他有洁白的皮肤,脸上略长一些髭须。 在公所中迈著方步,在府衙里慢慢走踱。 在座有几千人,都说我的丈夫特殊。 .赏析. 这是一首流传民间的故事诗。 叙述秦罗敷美艳动人,众人为她倾倒。连太守也想追求她,但因罗敷有夫,而予以拒绝了。 它最早著录於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 据宋书的原注说:「三解。 前有艳词曲,后有趋。」(按:解是乐歌的段落。 一解犹言一章。艳词曲犹前奏,趋犹尾声。) 玉台新咏辑录时,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而乐府诗集则又题为《陌上桑》。 据崔豹古今注:「陌上桑者,出秦氐女子。秦氐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於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 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不过,我们看崔豹的本事和原诗的内容也不甚符合,恐怕是后来衍生的传说。 全诗分成三解(段),第一段夸饰罗敷的发型、衣饰以及罗敷采桑时所用的篮子之洁美。 以致引起众人对她的喜爱。 诗中首二句「日出东南称,照我秦氐楼」恐怕是歌者对於听众的开场白,所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藉以引起下文,这是民间歌谣特有常用的风格。这首诗大概也是用讲唱的方式予以表现出来。 至於诗中的主角秦罗敷也是民谣中惯用的美女姓名。如古诗焦仲卿妻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又汉书昌邑哀王传:「严延年……女罗紨,前为故王妻」。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罗紨即罗敷,古美人名,故汉女子多取为名。 」倭堕也作 鬌、逶迤。萧子显的《日出东南隅行》中有「逶迤梁家髻」的句子,他用「梁家髻」来诠释「倭堕髻」。 按;后汉书梁冀传:「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说:「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效之。 」崔豹古今注别说:「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照这样看来,倭堕髻有些类似现代女人的发式,马尾型,只是略偏一旁而已。 明月是珠宝名。楚辞九章沙江:「被明月兮佩宝璐」之句。 从「青丝为笼系」以下六句,都在夸饰秦罗敷的衣饰之华美以及发型与手持物件等。之所以如此安排,用意在以此烘托主人公的突出。 这也是民歌中惯用的手法。如《羽林郎》的描写胡姬,《焦仲卿妻》的刻划刘兰芝等皆是。 谢谢请给我一个好评。 5.陌上桑古诗《陌上桑》作者为西汉文学家秦罗敷。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来源: 6.有陌上桑古诗吗陌上桑⑴日出东南隅⑵,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⑶,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⑷,桂枝为笼钩⑸。头上倭堕髻⑹,耳中明月珠。 缃绮⑺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⑼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⑽观罗敷。使君⑾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⑿?“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⒀罗敷:“宁可共载不⒁?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⒂。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⒃,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⒄,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盈盈⒅公府步,冉冉⒆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 7.陌上桑是什么诗《陌上桑》选自《汉乐府民歌》,是一首(五)言乐府诗。 从表达方式看,是一首(叙事)诗,记叙了(罗敷严词拒绝使君无理要求)的故事。 陌上桑作者:佚名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8.《陌上桑》诗词赏析无名氏 陌上桑 Wúmíngshì Mòshàngsāng Rìchū dōngnán yú zhàowǒ Qínshì lóu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Qínshì yǒu hǎonǚ zìmíng wéi Luófū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Luófū xǐ cánsāng cǎisāng chéngnán yú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Qīngsī wéi lóngjì guìzhī wéi lónggōu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Tóushàng wōduò jì ěrzhōng míngyuè zhū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Xiāngqǐ wéi xiàqún zǐqǐ wéi shàngrú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Xíngzhě jiàn luófū xiàdàn lǚ zīxū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Shàonián jiàn Luófū tuōmào zhuó xiāotóu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Gēngzhě wàngqí lí chúzhě wàngqíchú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Láiguī xiāng yuànnù dànzuò guān Luófū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Shǐjūn cóngnán lái wǔmǎ lì chíchú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Shǐjūn qiǎnlì wǎng wènshì shuíjiā shū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Qínshì yǒu hǎonǚ zìmíng wéi Luófū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Luófū nián jǐhé èrshí shàng bùzú shíwǔ pō yǒuyú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Shǐjūn xiè Luófū nìngkě gòngzǎi bú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Luófū qián zhìcí shǐjūn yìhé yú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Shǐjūn zìyǒu fù luófū zìyǒu fū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Dōngfāng qiānyú jì fūxù jū shàngtóu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Héyòng shí fūxù báimǎ cóng líjù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Qīngsī jì mǎwěi huángjīn luò mǎtóu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Yāozhōng Lùlú jiàn kězhí qiānwàn yú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Shíwǔ fǔ xiǎoshǐ èrshí cháo dàifū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Sānshí shì zhōngláng sìshí zhuānchéng j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Wéirén jié báixì liánlián pō yǒuxū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Yíngyíng gōngfǔ bù rǎnrǎn fǔzhōng q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Zuòzhōng shùqiān rén jiēyán fūxù shū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汉代乐府民歌,载于《宋书乐志》,一作《艳歌罗敷行》。 这是汉乐府名作。其中对罗敷美貌的描写有独到之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用旁观者的反应,来表达罗敷有多么美。 从“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到“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都是语言描写。表明了罗敷不亢不卑、婉言谢绝的态度。 隅,方;蚕桑,以名词为动词,养蚕采桑;笼,篮子;钩,篮子柄;倭堕髻,又叫堕马髻,歪向一侧的发髻;明月珠,宝珠名,用明月珠做的耳钉;缃绮为下裙,杏黄色缎子做的裙子;紫绮为上襦,紫色缎子做的短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故意停下来假装休息一下,实际是在仔细观看美女罗敷;“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故意摘下帽子,重新整理一下头巾,借机观看美女罗敷;“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旁边耕地、铲地的农民,都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了。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回到家怨恨自己的妻子没有人家漂亮,都是因为见了罗敷的缘故哦。 但,只是;坐,因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段,描写罗敷的美好,为下一段使君作铺垫。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称呼;五马,借代太守,是古代诸侯驾车的马数,表明身份等级,汉代太守,是一郡之长,相当于诸侯。踌躇,徘徊不前。 太守路过见到罗敷,停下来不想走了。姝,美女;“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谢,请问,不,古读否,是否;太守派去的吏人代问罗敷,愿意不愿意跟太守坐车走呢?罗敷回答:“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太守太愚蠢了!你有妻子,我有丈夫!这是第二段,描写冲突过程。 罗敷的话,自然会得罪使君。为了不把矛盾扩大,罗敷进一步说,自己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家也是贵族哦,地位不比你差,别惹我。 千余骑,言随从众多;何用,用什么,疑问词宾语前置;“白马从骊驹”骑着白马——后面跟着一匹黑色马驹的白马;接下来描绘妈的装饰;鹿卢剑,剑柄用丝绦缠绕的剑,鹿卢,通辘轳,意指像辘轳一样缠绕;小史,衙门里最低级的小吏;朝大夫,朝廷上的大夫;侍中郎,出入宫廷的侍卫官;专城居,一城之主,即太守。“鬑鬑颇有须”,已经有一点稀疏的胡须,形容将老未老。 盈盈、冉冉,走路沉着有风度;殊,与众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