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宾王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注拼音版于易水送人一绝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朝 于易水送人一绝原文: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于易水送人一绝拼音解读: cǐ dì bié yàn dān , zhuàng shì fā chōng guàn 。 xī shí rén yǐ méi ,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 《于易水送人》的大意,注释,原文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全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作品原文 于易水送人⑴ 此地别燕丹⑵,壮士发冲冠⑶。 昔时人已没⑷,今日水犹寒⑸。[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⑶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⑷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mò):死,即“殁”字。 ⑸水:指易水之水。犹:仍然。[2] 白话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2] 创作背景编辑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2] 于易水送人一绝这首诗的意思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于易水送人一绝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壮士荆轲刺秦出发燕太子丹于易水送别的典故 《于易水送人一绝》的解释 【诗文解释】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词语解释】 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人:指荆轲。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诗文赏析】 因为徐敬业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骆宾王被武则天抓进监牢。但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叮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于易水送人一绝 描写的人物:荆轲,生活朝代:秦朝 2.骆宾王写的《于易水送人一绝》的赏析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