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子昂在初唐诗歌发展中的作用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 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 《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 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后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 后附其所编《陈子昂年谱》及“诸家评论”。岑仲勉有《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载《辅仁学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 有诗文《庆云章》、《感遇诗三十八首》、《观荆玉篇》、《鸳鸯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赠赵六贞固二首》、《答韩使同在边》、《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答洛阳主人》、《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送别出塞》、《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秋园卧病呈晖上人》、《登泽州城北楼宴 山水粉图》、《彩树歌》、《春台引》、《寒食集毕录事宅作》、《登幽州台歌》、《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度荆门望楚》 《晚次乐乡县》、《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东征答朝臣( 一作达 )》、《相送》、《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居延海树闻莺同作》、《题李三书斋》、《崇嗣》、《送魏大从军》、《送殷大入蜀》、《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落第西还别魏四懔》、《送客》、《春夜别友人二首》》 《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送东莱王学士无竞》、《送梁李二明府》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议泰之二使》、《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月夜有怀》、《夏日游晖上人房》、《春日登金( 一作九 )》、《华观》、《群公集毕氏林亭》、《宴胡楚真禁所》、《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晦日宴高氏林亭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上元夜效小庾体》、《洛城观●【左酉右甫】应制》、《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礼抚事述怀应制》、《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白帝城怀古》、《岘山怀古》、《宿空●【左舟右令】峡青树村浦》、《宿襄河驿浦》、《赠严仓曹乞推命录》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卧病家园》、 《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同●【上日下文】上人伤寿安傅少府》、《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题田洗马游岩桔槔》、《古意题徐令壁(一作题著作令壁)》、《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末句缺一字)》。 2.陈子昂改革诗风的基本主张是什麽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体认到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3.以四杰和陈子昂为例谈谈初唐后期中下层文士崛起对唐代文学的意义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内容的充实与扩展初唐四杰拓新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自我。 (1)初唐四杰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贵族社会,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2)初唐四杰以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为诗歌注入了高清壮思和倜傥之气。 虽然在艺术上没有完全摆脱初唐诗坛从齐梁陈隋沿袭下来的创作风气,但他们自强烈的爱国热忱中贯注了人生的远大理想,在诗歌中或渲泄抑郁不平的苦闷,或抒发追求功名的热望,或表达对边塞形势的密切关注和重义轻生的豪侠意气,表现出自我的个性,开启了盛唐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以比兴寄托融入词采华霏的齐梁体,为初唐诗歌融合建安风骨和江左问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卢照邻把自己比作“洗净月浦,涵丹锦津,映红莲而得性,戏碧浪以全身”(《穷鱼赋》)的东海巨鳞,很容易联想到李白笔下的大鹏,又如他“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至望喜瞻言怀贻见外知己》),以及“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餐白玉兮饮琼芳,心里荃兮路阳长”(《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无不体现内心的苦闷和不得志的忧怨忧而又显梗慨而多气的情怀;杨炯在《出塞》、《紫骝马》、《从军行》中一再表示:“丈夫皆有志,会是立功勋。” (《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紫骝马》),“宁为百丈夫,胜做一书生。” (《从军行》)。这些豪壮的诗句,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没有一点伤感的情绪,这在唐以前的同类诗中是找不到的。 隋代杨素的《出塞》、卢思道的《从军行》是当时的有名之作,前者写出了塞外的荒寒的景色,有一定的真实情感,后者描写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哀怨佳丽,但是调子都较低沉,其它作品就不用说了。而四杰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开始用热烈、豪放的笔调来写,表现了唐代人民一度不以征战为苦的乐观、开朗的精神面貌。 王勃把自己描绘成“奇秀兮异植,红光兮碧色,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华饰。”的莲花。 他坚信,“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何当婀娜花实移,为君香藻凤池。“(《金莲赋》)。 我们再将骆宾王的《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叙寄员半千》、《咏怀古意上裴侍郎》、《狱中书情通简知己》、《咏怀》等咏怀诗联系起来考察,不难发现骆宾王淋漓尽致地书写了自己的人生情怀:渴望为时所用的热情与长期坎坷失望的牢骚,投笔从戎博取军工的幻想与辗转边庭不得升迁的苦恨,豪侠放浪的性格与久遭幽挚的愤懑,错综交织,构成了他深沉的咏叹调。(3)初唐四杰拓宽了诗歌的视野,从而便于容纳更为充实的社会内容、更为严肃的思想和更为丰富的感情,显示了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 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 有的诗篇还饱含昂扬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初唐四杰在前人偏于游戏性和应酬性的题材中注入人生热情。 他们看到了贞观以后大唐帝国日益繁荣的气象,由此产生了但愿繁荣久长的希望以及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因此他们的长篇歌行极力铺陈帝京的壮丽气象,其力量和气势远远超过了刻板工丽的宫廷文学,而在歌颂太平时所流露的人事沧桑的感概,又使这些铺陈富丽的诗歌微笼着一层轻烟淡雾般的感伤情调。 (5)初唐四杰具有变更文坛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他们具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改变了前朝轻艳浮靡的文风,对唐诗风格进行了革新,将唐诗带向了“风骨”清竣有力、神采飞扬的创作道路。自齐梁以来淫靡诗风盛行,一方面思想内容贫瘠乏绝,另一方面又在语言文辞上无节制地修饰打扮。 到了隋炀帝的时候愈演愈烈,他为了满足荒淫生活的欲望,带头制作词藻艳丽的宫体诗,实为当时整个诗坛上的浊浪。而唐初诗坛可以说是陈、隋诗风的继承,太宗李世民就写过不少充满色情的宫体诗,其他诗人如虞世南、长孙无忌、上官仪等人的作品也带着浓厚的胭脂气味。 他们还写了很多应诏、应制、奉和、侍宴之类的呆板富丽的作品,使当时的诗坛除声色艳情之外,又多了一些歌功颂德的拍马之声。而初唐四杰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高举起批判“上官体”的大旗,为唐诗向风骨的演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所谓“风骨”,即要求诗文既有骏爽刚健的情感志意,又有端直朗练的语体风格。而四杰的社会地位都不高,都有着坎坷不平的遭遇,接触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现实,所以能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刚健清新的优秀诗歌,冲击齐梁陈隋以来的浮靡之音。 就拿王勃最有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渊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首赠别诗。开头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点出送别。 4.有关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简介陈子昂(约659年-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进士.因上书言事被武后赏识,授麟台正字.曾多次上书论政事,官至右拾遗.后解职归乡,遭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而死.他是初唐著名诗人,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一代先声.[1]是元曲4大家之一.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政治热情很高,“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十七、八岁开始折节读书,二十一岁入京,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二十四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任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而后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他写下许多诗篇,反映边地人民的痛苦,抒发报国壮志无法实现的悲愤.东征之后,辞官回乡,后被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二岁.今存《陈伯玉集》.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有《陈子昂集》,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一○七有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被收录为沪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唐诗精华上)第十三课.被后人称为诗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