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孔子的现代诗歌《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唐·唐玄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悲哉孔子没》——宋·王安石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孔子》——宋·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池州夫子庙麟台》——唐·韦表微二仪既闭,三象乃乖。 圣道埋郁,人心不开。上无文武,下有定哀。 吁嗟麟兮,孰为来哉。周虽不纲,孔实嗣圣。 诗书既删,礼乐大定。劝善惩恶,奸邪乃正。 吁嗟麟兮,克昭符命。圣与时合,代行位尊。 苟或乖戾,身穷道存。於昭鲁邑,栖迟孔门。 吁嗟麟兮,孰知其仁。运极数残,德至时否。 楚国浸广,秦封益侈。墙仞迫厄,崎岖阙里。 吁嗟麟兮,靡有攸止。世治则麟,世乱则麇。 出非其时,麋鹿同群。孔不自圣,麟不自祥。 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2.孔子的诗歌理论“兴观群怨”是什么意思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1)兴:抒发情志.(2)观:观察(社会与自然).(3)群:结交朋友.(4)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5)迩(ěr):近.“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3.赞美孔子的诗歌(一) 《孔子》 作者:诗哭(现代) 历史一锤一锤敲醒暮鼓晨钟 一盏明灯始终高悬在岁月额头 如航标如刻尺如天窗 如您喉结处未卜先知的乡音 抵达圣人端坐的春秋深处 遂城孔圣山的制高点上淡定如禅 您用中国人习惯的手势 开讲一页页用心打造的践行 叩击一部《六经》关节处的痛点 国人缺钙的头颅两千年来血流不止 连同媚外的月亮一起迷离 世界的眼睛雪亮了 在西方的傲慢里把您连同中国 深刻捧读您用打破封建的思维 就地划一道红线 从此尘归尘土归土 君臣父子贵贱尊卑有别 迷路的风左拐右弯 一柄风向的抓手始终紧握人心 您为政以德的谏言 让船深谙水的骨密度软弱的水 有时也会卷成变天的巨浪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我手执教鞭反问老师谁傻 “仁”的学说是一段玉帛 把干戈扼杀在尚未满月的摇篮里 风啸啸马鸣您策马扬鞭归去 尘土扬起处何止三千弟子 七二贤良浩浩荡荡于列国 用中国最擅长的元音 解惑无尽岁月警钟长鸣 (二) 《孔子》 作者:大闲人(现代) 遥遥的地平线咀嚼着您的伟名 说什么天无二日 夫子您是人类永世不落的 第二个太阳几度雨血侵袭 几度云雾遮挡您都处之泰然 历代所谓学家者流 用棱镜剖解您的光辉 然后置于放大镜下 对某一束单色光彩 或为私利而褒吹 或怀恶意而评批 而您始终以中庸的庄严姿态 端居中天 默默普洒着仁道的光辉 为了对人类伟大的责任 夫子啊茫茫乱世 您自己流放自己 生前栖栖如丧家之犬 身后数千年 依然惶惶未安 (三) 《致孔子》 作者:唐园宋橘(现代) 齐鲁沧桑一杏坛,泰山仰止更尼山。 修身育秀真师表,治国传方苦圣贤。 仁恕中华堪万代,和同世界已千年。 艺经正统百家竝,释道偕归国学缘。 (四) 《孔子》 作者:叶望星空(现代) 你的言行 仿佛一株荫盖神州的大树 千古不朽叶茂枝繁 博爱的背后 一颗质朴的灵魂 让你的后人揣读 一生的勤奋 一生的荣耀坎坷 多少峥嵘岁月 犹如一条淙淙的长河 匆匆逝流 你的独到,你的博学 确如桂花飘香 确如繁星闪烁 你是流淌在齐鲁大地上的 一道永不磨灭的霞光 你的思想是振兴中华五千年文化的 一把亮剑一双灼热的目光 早已穿越了历史的隧道 你用生命为后世的炎黄子孙 书写了一份完美的 儒学的答卷 你是一把盛满智慧的金锁 你是一座谁都无法攀越的高山 只能用一颗圣洁的心灵 还有诚实的目光,丈量 你的学识的高度 你是文化的源泉 你是思想的集大成者 你是永不熄灭的灯盏 你是华夏文坛一颗 永不垂落的星宿 你用时光燃烧了曲折的生命 你用一颗善良豁达的心灵 照亮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五) 《与孔子对话》 作者:桃花源主人(现代). 一天我怔立河边 见孔子沉吟而至 对着河水发出一声嘅叹 逝者如斯夫 一个声音袅袅袭来 叩开我心扉 一错身,孔子远去 一本论语,落在河里 时间,带走了孔子 时间,铸就了孔学 带走的是生命 而留下的,却是灵魂。 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1.这里孔子很明确地道破诗用,所谓:兴、观、群、怨指人的感情和情绪,而事父、事君则指诗的社会功能,但主要还是抒发人的感情与情绪。 2.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 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3.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根植于中国古代特有的解释学传统,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把它纳入审美诗学的轨道,看它如何体现了中国古代意识审美的自觉,而是应该植根于更广阔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更大的解释关联域中,找出它与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传统的关联,以及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和深层动力。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人”和“世”放在重要地位,表现出对语言的高度重视和矛盾态度,其目的主要不在于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特征的理解,而在于以形象譬喻引发义理,求得作者与读者用心之相通,并通过学诗来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义教化和人格培养的目的。这种解诗的态度和方法对中国古代诗学的解释学传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把诗看成是人性教化和人格修养的根本,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义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诗可以观”,那就是孔子要求其弟子通过诗的学习,观时代之风俗,观他人之心志,起目的是提高自己。 以“观”的心态和方法来看待诗,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体察作者之用心,从中生发出新的意义和解释。 再看“可以群”和“可以怨”。 孔子言“群”,除有维护氏族和宗族成员关系和谐的意义外,还可以把“群”看成是君子必须具备的一种道德修养。比如,孔子言“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就是把“群”作为一种君子美德来提倡。 《论语》中所谈到的“怨”和“可以怨”的诗,也大多平和温婉,具有讽谏,规劝和协调氏族宗族成员关系和情感的意义,其目的仍在于完善和培养人的道德情感。 5.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读解】 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阐述了诗歌的重要性 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我们在《季氏》篇里已经说过的那样,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孔鲤学诗学礼,而且在这里又一次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毛诗序》那一段著名的更为热情洋溢的颂词: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如果有谁还不理解《诗经》凭什么成为“经”,读了孔子的这段论述和《毛诗序》的赞颂,那就应该理解了罢.。 6.翻译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读解】 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 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我们在《季氏》篇里已经说过的那样,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孔鲤学诗学礼,而且在这里又一次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毛诗序》那一段著名的更为热情洋溢的颂词: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如果有谁还不理解《诗经》凭什么成为“经”,读了孔子的这段论述和《毛诗序》的赞颂,那就应该理解了罢。 7.赋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现代诗歌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有名的门徒。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这样的话你应该很明白了 无非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 即好的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改变和影响 8.现代诗文夹竹桃 季羡林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我故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 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 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 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 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 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 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 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 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 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同胞般的友谊。 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 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 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孔子游春 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 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 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 9.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明显是孔子对蒙学的明训。 其教子的次第是,先强调“不学诗,无以言。”后才是“不学礼,无以立。” 蒙学的这个次第是变不得的。诗,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东西。 审美的升华,灵魂的纯粹,情操的陶冶,全赖以诗教。人从此逃出动物的功利,进入人之为人之后才有真正的“约之于礼”。 “诗三百,一言敝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而“礼”自生。 动物无“礼”是因其无法诗教。国学于中国人,终是一个审美人生。 孔子宣示中国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任何一个活生生的“当下”都该是一次高雅的审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