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中的衬托手法

1.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

衬托——用甲事物 (宾) 陪衬托出乙事物 (主) 。

(一)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如“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正衬对所描绘的事物在程度上主要起进一步加深的作用。

(二)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不好的”衬托“好的”,用“动的”衬托“静的”,……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反衬对所描绘的事物主要起加倍凸显的作用。(反衬与对比)

常考的反衬手法:

1、动静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衬。

(声寂衬:以声衬寂,以寂衬声。)

2、虚实衬: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结合)。

3、景情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正衬:乐景衬乐情,愁景衬哀情等等。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花泣露”。)

4、其他一般的反衬

2.诗词中的衬托手法如何分析

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法脱离文本谈论这问题。总的说来要把握:

1.把我要说明事物的特点,即主题(主旨),如“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中的衬托,其主旨是“香”。虽然梅雪互为衬托,但目的不同;

2.联系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二者的联系点是“发展”,取其动态;“蝉噪林愈静”取其对比意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取其“静”,强调孤寂之意。

3.了解衬托手法的方式,有正面、反面、侧面衬托,有明衬、暗衬等。

4.作为文学技巧之一,在考试中不会要求过高,能够明确、完整表达意思即可。注意不能过于简单,注重书面语的规范,适当挖些深度,可获加分。

祝你成功!

3.试说说诗词的衬托手法

衬托是诗词经常用到的一个修辞手法。但是,在诗词的提炼中,经常被人提及的却比较少,原因何在? 实际上,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常常混淆了衬托与对比这两个修辞手法。

何为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例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李白《赠汪伦》,这里就是用桃花潭的深来衬托与汪伦的情谊。何为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白居易《卖炭翁》,这里用单薄衣物对比寒冷的天气,强烈的的表现出贫贱百姓的疾苦,

作为正衬托,可能容易区分,而反衬,则更容易跟对比混淆。反衬手法,常用的是以“动”与”静“,以”乐“与”哀“,以”古“与”今“,”虚“与”实“,”客“与”主“,”藏“与”露“。当然,也有上面那些个反过来的用法。

“反衬”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幽静。

4.烘托的古诗词手法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5.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

送友人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踏莎行 年代:【宋】 作者:【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释: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在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

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在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 。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

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 “ 凭栏总是销魂处 ”,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在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 。

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 ,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

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 ,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 ,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

“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

“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在写人。

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 。“ 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 。

“ 残”即一段段烧残。“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

“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 。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但作者在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 。唯其不直说出来 ,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

“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 ,天长路远 ,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在“ 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

6.初中高中诗词中用了烘托手法的诗句,解析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诗句通过六个鲜明的词语 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秋天的肃杀苍凉的景象。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3)《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4)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

7.怎样辨析诗歌中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辨析诗歌中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

1.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2.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3.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一、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的《入若耶溪》,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四、“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例如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这是动静相衬.

三、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例子

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方法

1、衬"景"托"景"。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在介绍"日潭"与"月潭",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2、衬"人"托"人"。

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翠鸟动作的迅速和敏捷。(《翠鸟》)

烘托:

烘托:1、指陪衬,使明显突出;中国画技法名;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鲜明突出。

3、写作方法。

8.烘托手法的特点不是衬托啊

衬托是记叙文常用的技法之一,即用描绘相类的其他事物作为陪衬,来充分反映所写的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衬托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如杜甫《蜀相》中的颔联写出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景致,但碧草为谁而绿?鹂鸣有谁来听呢?这一切如今已无人欣赏,亦无心欣赏,诗人以美景衬哀情,表达对诸葛亮的深切缅怀之情.而其《登高》以哀景写哀,对秋景的描绘充满悲凉之意,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更是衬托的名句.那么什么是衬托,衬托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如何来分析衬托手法呢? 衬托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的修辞方式.按主要事物和陪衬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即用跟主体事物相似的事物来陪衬.如“时候既是深冬了,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作者用阴冷的天气和“没有一些活气”的景象来衬托内心的悲凉. 反衬,即用跟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陪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以悬崖恶劣的环境衬托梅花坚强的品质,突出梅花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又如“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