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唐诗歌PPT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2.初唐的初唐诗歌初唐受南朝文风影响较大,隋唐之际的王绩善写陶然自乐的田园生活诗,风格清新朴素,为盛唐田园诗的先驱人物,代表作为《野望》。 唐太宗及其大臣们的文学主张比较务实,反对浮华,但在创作中绮丽之风与通脱朴实并存。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即所谓“上官体”风格婉媚,但声律严整。 《全唐诗》现存上官仪诗20首。其中12首为应制、宴游、酬答之作,这类诗多是逢场应景,点缀升平的寻乐轻歌;4首为挽歌;只有《春日》、《入朝洛堤步月》、《咏画障》和《王昭君》为有感而作之诗。 另外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所载,上官仪在总结齐梁时期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和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的“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之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六对” 之说,(“八对”,其孙女上官婉儿)并把对偶的技巧运用于诗歌创作。如《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早春桂林殿应诏》用了多种对偶形式,对唐代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善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从声律上看,“对时行宫庭中应制、应诏诗的优劣衡定,和以后以诗取士的评定标准,定了一个具体的尺度”。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 四杰仕宦不显而才华横溢,慷慨有志。他们反对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 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王、杨工于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闻一多充分肯定了“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作用:首先,他指出了“四杰”的诗歌创作把唐诗从宫庭、台阁引向市井、江山和塞漠,增加了新的题材,扩大了创作的范围。其次,他从诗歌形式的演变入手,把“四杰”分成王杨和卢骆两派,指出王杨的使命主要是建设五律,与沈、宋一脉相承(一在内容、一在形式);卢骆的使命主要是用新式的宫体诗破坏旧式的宫体诗,对刘、张及后代长篇歌行有直接的影响。 如果从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形式演变着眼,这大致上是符合“四杰”的创作实际的。 “沈宋”(即沈铨期、宋之问,皆为宫廷诗人)和杜审言对唐代近体诗的完成和定型作出了两方面的重要贡献:把“四声”二元化和将平仄粘对规律贯穿全篇。 他们把齐梁“永明体”和初唐“上官体”的声韵技术和对偶技巧完善地结合起来,由词义的对偶扩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对偶,既注意平仄的协调,有符合粘连对仗的规则,为唐代律诗创作提供了规范的形式。宋之问、杜审言的五律写得较好,沈佺期的七律写得较好。 代表作有沈铨期的《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宋之问的《过大庾岭》、《渡汉江》。某些非应制诗成就较高。 另外刘希夷《代白头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七言歌行的成熟有积极意义。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在诗体发展史上给以充分的肯定。 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五言自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 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其实,不仅五律,七律、排律到了沈宋手里,皆有法度可寻。 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理论及实践都有重要贡献的最为杰出的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艳诗风,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推尊风雅,重视比兴,开一代新风。 其诗作内容充实,风格沉着雄健,代表作为《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三十八首等。其文章也有特色,对散文创作的革新也有开创之功。 作为唐代诗**新的先驱,杜甫、韩愈等都对他评价很高。 3.唐代的十大诗人排名及代表作第十 陈子昂 初唐的诗歌大部分还沿用着前人浮糜的笔风,唐人诗歌至陈公方真正大变。 他开启了后来的李白杜甫,也影响了盛唐乃至以后的众多诗人。我将他排进前十只要考虑了他对后人的影响,当然也因为他确实留下了一些绝唱。 代表作的是《感遇》诗38首第九 杜牧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代表,诗至晚唐,已经明显走了下风,不如前人的大气。但“小李杜”的出现却使晚唐出现了一片诗歌的新的景象。 可就写诗的艺术性和对文字的驾御力,杜牧还是逊于李商隐的。但就整个唐朝来说,能比他强的,恐怕也不多了。 著有《樊川文集》。第八 王昌龄 以绝句驰名大唐的王昌龄,诗歌或是浑壮有力,或是暗喻深情,笔法的彰弛是很少有对手的。 他的绝句在唐朝和李白齐名,可以说是唐人绝句的绝顶人物之一。放眼大唐,能在绝句上与王昌龄一争高下的,恐怕也只有李白一人。 所以我将他列在第八。 作品有《王昌龄集》。 《出塞》第七 李商隐 作为晚唐诗人的第一代言人,他的诗歌水平是不容别人说二话的。特别是他自开一派诗风,其诗令人百思而百得。 绝句和律诗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其诗歌给唐诗开了一片洞天。我将其排在了第七。 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有多首《无题》诗第六 孟浩然 虽然常有人把他和王维放在一起,但要是真论起来,他和王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但其文风自然,笔法不食烟火,对文字的驾御能力是唐人少有的。就其对诗歌的影响力确实是少有人能比,基于此,我还是将他排进了前六名。 代表作《春晓》第五 崔灏 也许我将他排在这里会有很多人不服气,但是就其在诗歌上的真正成就来说,崔灏确实在孟浩然李商隐之上。 能和杜甫在其看家本事上律诗上一较高下的,唐人中仅有崔灏一人。 虽然王昌龄也能在李白擅长的绝句上一争高下,但是李白真正纵横诗坛的却是古风,也就是古体歌行。崔灏一首《黄鹤楼》令李白都不得不叹“眼前有景题不得”,也让杜甫虽然律诗众多,却始终不能拿得“第一律诗”的称号。 就此一点,已经是李商隐、孟浩然比不了的。况且崔灏极长长篇古体歌行,在盛唐能在这方面强于崔灏的,也只有李白杜甫二人而已。 所以我将他排在第五。 代表作《黄鹤楼》第四 白居易 以诗歌的水平而论,白居易和王维是不分高下的。 但是在白王之间,我更偏爱王维。所以只能将白居易放在王维后面了。 白居易是中唐第一诗人,也是新乐府诗的代表,长于长篇叙事,深受杜甫影响。其诗歌的艺术水平,放眼大唐,能真正压过他的,也只有李白和杜甫了。 代表作《长恨歌》第三 王维 王维是多才多艺的诗人,众体皆善,其山水诗在唐朝可以说是没有对手。他的诗歌意境深远,笔法如出水芙蓉,又尽带蝉性。 只可惜,他对自己的才华没有好好开发,否则他也许真能和李白杜甫一争高下。但历史不能假设,所以他还是落在了李杜之下。 代表作《山居秋暝》第二 杜甫 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第一李白诗仙,不用说了吧。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侠客行》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4.初唐诗歌风格初唐诗歌精细。 一“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二“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三“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四“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一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二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三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一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二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三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四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第十章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一“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二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三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四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五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二“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三“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四“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一“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二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三“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四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一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二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三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四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 5.初唐诗歌 总体特征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6.唐朝的诗歌唐诗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5.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7.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8.祖咏: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9.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0.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2.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13.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14.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5.刘长卿:送灵澈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16.刘长卿: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17.刘长卿:送上人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8.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9.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20.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2.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3.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4.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5.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26.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7.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8.李频: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29.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30.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si=4。 7.简述初唐诗歌,晚唐五代诗词,北宋初到中的诗词发展史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苏词题材广泛,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浑豪放,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如《关山月》、《金错刀行》、《书愤》、《示儿》等,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愤恨和祖国命运的关怀。他的诗不论在当时或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8.初唐诗歌的历史地位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9.初唐诗歌特点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