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蝶恋花 赵令畸 古诗词赏析 山西太原一模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注:①止:通“只”。 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 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 (5分)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 (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2.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二:① 止:犹“只”。② 沉烟:点燃的沉香。 ③ 宿酒:昨蜍所饮的酒。恼:撩惹。 恼破:恼煞,极尽烦恼。④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两句。(5分)2、全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1、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2分)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2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 (1分)2、(1)感叹青春将逝之情(答惜春伤春之情亦可)。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借写清明雨打落红杏,含蓄地表达对美好的时光易逝的嗟叹。 (2)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写主人公一个人在深闺闲居,“尽日沉烟香一缕”写整日对着一缕袅袅沉香出神。 (3)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主人公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而小巧的画屏上画的正是爱人所去的西江之路。 (感情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注释 ①不卷珠帘: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景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 ②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③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④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止恨:只恨。 ⑤沉烟:点燃的沉香。⑥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 ⑦恼:撩惹。⑧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 ⑨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参考译文 想要脱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寒气尚未完全消歇。 门上的珠帘懒懒地垂着,闷在闺阁深处的人儿,实在是无心卷起帘儿,就这样独自闷坐在家中。余寒未消,那枝头的杏花,又能绽放得了多久?深闺思妇的青春就如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颜易逝,红颜不觉已老,清明的雨淅淅沥沥,淋雨的花瓣儿就像那花儿啼哭的泪痕。 她惆怅难安,不由得怨恨起这不眠不休的细雨来,恨它过于无情,寒气袭人,苦雨摧花。昨夜借酒浇愁以忘忧,宿酒过量而醒来很迟。 酒醒后的她,终日只有一缕沉香相伴。本已百无聊赖,她又被这恼人的天气撩得愈发心烦意乱。 空中有燕子飞过,她不禁欢喜雀跃,以为传来了夫君归家的喜讯,谁知却是空欢喜一场,着实让人烦恼难堪,她不由将一腔恼怨都发向飞燕。这莫名的怨恨正表达了她对离人的深切相思。 她想象着离人在异乡的种种来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边一样。【译文】 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 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 被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是遥远的西江的水路。作者 赵令畤(1061-1134)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 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 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 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绍兴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赏析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是北宋词人赵令畤创作。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 全词情测缠绵悱恻,造语却深婉空灵,意象迭起,境界迷潆.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首句别开生面,不以景语起兴,而纯以陈述语气,描写闺中女子心绪:“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寒未去”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 “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 愁之深沉难去,可见一斑。春来,百花盛开。 本来是春光骀荡,美景无限,“红杏枝头花几许?”红杏满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却想到,它究竟能开多久呢?“惜春长怕花开早。”既盼又怕,对花是如此,对自己的青春又何。 2.赵令畤《蝶恋花》 赏析赵令畤 (1051-1134年),初字景贶,苏轼改为德麟,自号聊复翁。涿郡(今河北蓟县)人。燕王德昭玄孙。元佑中, 签书颖州公事,坐与苏轼交通,入党籍。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同知行在大宗正事。著有《侯鲭录》、《聊复集》。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止:犹“只”。 沉烟:点燃的沉香。 恼:撩惹。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赏 析 这首词描写闺中思妇伤春怀远的愁情怨绪。上片借杏花以写伤春悲痛,下片借飞燕以抒怀远愁绪。 语言婉约清丽,情致柔和缠绵,意境蕴藉含蓄;结尾馀韵不尽,神味久远,深得好评。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 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 望断双鱼信。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双鱼信:传说鱼能传书信,后因此称书信为鱼书、鱼信。 恼乱:撩乱。横波,喻女子眼波流动,如水横流。 赏 析 此词也是写闺中思妇惜春怀人、愁情难遣的孤寂景况。全词清婉圆转,言短而意长,李攀龙《草堂诗馀隽》言:“妙在写情语,语不在多,而情更无穷。”结尾“斜阳只与黄昏近”一句,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思妇孤独寂寞难耐黄昏晚暮的心情,其神味沁人心脾“毛孔皆透”。 3.柳永诗词《蝶恋花》赏析这首词采用“ 曲径通幽 ”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伫倚危楼风细细”。 说登楼引起了“春愁”。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 “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 “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 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 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有“ 春愁 ”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 。 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词人说得很清楚 ,目的是“图一醉 ”。 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 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 ”,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 ”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在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 ,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 ,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 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答案补充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蝶恋花br/>赵令畸【答案】【小题1】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 (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小题2】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词中“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 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 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 但按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 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 本题可据此回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注意结合词句“不卷珠帘,人深深处。 ”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 “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 “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 “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 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 可据此回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只恨清明雨.整首词是: 《蝶恋花》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只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春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关于你说的这一句的赏析是: 这首词描写闺中思妇伤春怀远的愁情怨绪。上片借杏花以写伤春悲痛,下片借飞燕以抒怀远愁绪。 语言婉约清丽,情致柔和缠绵,意境蕴藉含蓄;结尾馀韵不尽,神味久远,深得好评。 尤其是你说的这一句,把一个怨妇哀婉凄绝的样子刻画的栩栩如生,并且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再加之清明雨这样的极富感伤色彩的意象,更是令人心生同情,感同身受! 6.赏析古诗蝶恋花曲径通幽 ”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 春愁 ”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 。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词人说得很清楚 ,目的是“图一醉 ”。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 ”,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 ”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在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 ,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 ,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