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学写诗词怎样才能入门一个诗人或词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感之”,“能写之”.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细腻,且真诚的感情.“修辞立其诚”,没有真诚的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好的文学.具体到诗人词人,那就是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就不会受到任何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有写诗的动机.诗词是让人的心灵不死的,因此一定要”能感之“.永远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真的有所感才能写出好诗.其次,你需要熟悉古人的作品,只有多读多背,让诗词化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才能写得好.因此,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先背,然后才能自己创作.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与词语都是需要学的,生硬的背不会起什么作用,因此多读多背是最好的方法.熟悉了古人作诗的方法,自己也就能写好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读词一定要有抑扬顿挫的读诵,务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否则对诗词声调之美是无法真正体会的.倘若对声调的美没有体会,写出来的诗词不是生硬就是别扭.诗词的生命与感发之力量有一大半是来自声调的,严沧浪说盛唐诗“兴象高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从声音上直接打动人.诗词当然有格律,但是真正写好诗词不是来自拼凑,而是来自自然的流露.诗的格律有平起与仄起两种,五言平起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就往上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变成仄起了.五言的仄起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字成为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平起.虽然理论上一三五不论,但是三平与三仄在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第五个字一定要论.要是五言的话,只有第一个字才能论.五言的平起格式与七言的仄起格式有一种特殊的句法叫“拗句”,即平仄仄变成仄平仄.至于词律,每一种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因此要参考像《白香词谱》之类的词谱.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古诗可以押仄声和入声,且可以换韵.词有平声韵、仄声韵、亦可换韵.但是无论诗与词,都一律不可四声通押.入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不能读准确入声字,诗词的声调之美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说普通话的人都不知道入声,因为从元朝开始入声就被分入其他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方很多方言保存着入声.要是你不知道准确的读法,那就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是很短促的字,且有p,t,k 的收尾.古人作诗填词都有入声的,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白”就是入声,要是不读成入声这句就犯了三平了.要是一首诗或词押的韵四声都有,而且听起来好像不太押韵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押的就是入声韵.比如柳永的《江雪》:“绝”、“灭”、“雪”.普通话的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但是这些字都是入声,因此要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在平水韵有专门的分类,一共有十七个韵部.一个一个的背当然是最保险也最笨的方法,要是对诗词的格律熟悉了,入声辨别也就不难了.比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二句的格律应当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歇”自然是入声,否则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这句格律就完全不对了.至于押韵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平水三十韵,但是有些韵部(比如一东二冬)是可以合并的.词韵更为广泛,《白香词谱》的附录应该有词韵.前面所说的格律、入声等方面,只不过是诗词的准则,真正要写好诗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诗外的功夫,那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品格,你是否有一个愿意为之“九死不悔”的理想或理念,你对社会是否有关怀、有责任.一个诗人写出什么样的诗要取决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最重要的是人格.杜甫之所以伟大,不还是因为他的忠爱缠绵是完全出于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理性的死板的教条吗?每一位诗人的风格不同,也是由于性格、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和诗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人云“诗言志”,诗词与人格是不可分开的,我相信秦桧之流的人物绝对写不出好诗.刚开始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写出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合格律,但是写完之后要改好.最好的情况就是格律谙熟于心,写出来的诗词就自然合乎格律了.即使如此,写完之后有必要的话还是要改的,比如不通顺的句子或者生硬的词语.古人从小背诗,他们的语言也有入声字,因此这些问题都不是他们担心的.我们的时代虽然离古人很远,但是古人创作的诗词却历久常新,给予我们心灵的感动与提升是任何其他学问都无法代替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延续这优良的传统吧。 2.如何写如何写古诗古诗做法:一、古体诗的韵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 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第一类:屋沃。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第八类:合叶洽。 二、分类概述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 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五言体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诗是每句五个字的诗体。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当然,《诗经》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汉魏六朝时期的诗作,以五言为主。 说明五言诗形成于此一时期。古代本有五言诗起于李陵《与苏武诗》的说法,但后人多加以否认,如苏软题(文选动便说:“李陵、苏武,五言皆伪。” 又有说五言起于《古诗十九首》,也未获广泛赞同。大抵五言诗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秦始皇时的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就是使用五言。汉代的乐府诗如《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也是五言。 文人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咏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在句子的节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群。 由于不同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就使句式更富于变化,更具有音乐感。六言体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 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 ''六言散句最早散见于《诗经》。其中有单句,亦有偶句。 如“室人交遍谪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风·北门》),“行役夙夜无已”、“行役夙夜无寐”(《魏风·陟岵》),“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豳风·七月》),“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魏风·伐檀》)。正是因为《诗经》中有这么多的六言句,挚虞和刘勰论六言诗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这里。 但是,《诗经》中的六言诗仅是散句,既比较少见,又没有两句以上的六言句连续出现的情况。所以,如果以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六言诗,显然缺少足够的证据。 到了《楚辞》,六言句不仅较为常见,而且有连续四句以上的情况出现。《离骚》 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驷玉虬以乘笲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玄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这样一种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六言诗的雏形。 《九辩》中甚至出现了连续的六言句:“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作为一种诗歌体式,如果能够独立成为一首诗,至少应该有四句以上,否则只能算是诗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诗歌。 可以说,《离骚》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辞》中大量。 3.古诗怎么写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发挥。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 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 4.【如何可以写出一首古诗呢】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5.怎么写古诗词一、用韵 古诗要求押韵。尤其是格律诗,对押韵有严格的要求。现在格律诗的用韵,有新韵、古韵之分。新韵即《中华新韵》。 由中华诗词学会 2005年5月颁布实行。古韵以《平水韵》为代表。平水韵是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在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由刘渊编著。当时全国各地,汉字读音差别很大。用一部平水韵来统一标准、便于交流,非常必要。平水韵在古诗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其诞生至今已经七百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字的读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同韵的字,不再同韵如:家和斜。原来不同韵的字,变成同韵如:东和冬。古诗的押韵,目的就是为了读起来上口。如果该押韵的字不同韵,就达不到押韵的目的。现在普通话已经在全国普及,所以用新韵写诗已经是大势所趋,新韵代替古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你想做古诗的研究专家,或是想对古诗进行深层次探讨,学点古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果你只是想学写古诗,我看就没必要去背那些枯燥无味的韵书。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平水韵,还愿意用平水韵写诗,也无可厚非。不过你应当明白,你面对的读者,是十亿说普通话的人。用新韵写诗,只要你会说普通话,读一读就知道押不押韵。既快捷又方便,何乐而不为!至于个别遗老不认可新韵,只能付之一笑,不必多言。有人主张写格律诗,还应该回到平水韵上去,不用平水韵,就不是格律诗。按此逻辑,汉字是不是也应该再用甲骨文?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人反对,不足为奇,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更不会倒转。几只螳臂难以挡车。 二、平仄的应用 格律诗讲究平仄,是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运用中,并非铁板一块。一三五不论、先拗后救等都是对平仄的通融和放宽。这些在科举考试中都允许的做法,在一些人眼里仍是大逆不道,违反祖训。举着大棒,到处指责。我认为只要不犯孤平、三平尾、三仄脚这样的大错,对一两字的平仄进行调整,不会影响平仄的整体功能。古代名家名作,一两字出律,也屡见不鲜。如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诗词格律也不例外。墨守成规,甚至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行不通的。希望广大古诗词初学者、爱好者,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切莫被人误导,误入歧途。这样既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难有建树和发展。 6.怎么学写古诗首先,你要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你说“大家伙都住在水泥森林里,她怎么就能写那么花花草草,风风雨雨的,还写的那么煽情,好像穿越了一般”其实,有时候,一颗露珠、一片落叶、一声叹息……其实都是有东西可以写的,只不过那要看你有没有这双慧眼哟。 然后,至于平仄,我想不必太在意,但是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写完后修改一下喔。最后,至于学诗,我觉得唐诗三百首是值得看的,但是呢,不是所有的都必须看,你想写些什么,你就可以看什么类型的诗,找一下感觉,看看别人是怎样写出那件事物的。 写完后,一定要看看那些字用的不够准确,在加以修改。呵呵,,其实,写诗不难喔!期待你能写出好诗佳作。 7.怎么写古诗你问对人了,小女子不才却也是古诗词爱好者,其实写诗很简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你达到一定的古诗阅读量时,你就会手到擒来了;另外写诗要有“景”有“情”,情景结合,则为好诗,所以写诗前要先想好要表达的“情”“景”各是什么,提笔才会思如泉涌;然后要注意押韵,当写不出来时,可以想想字母表,如押“iU”韵,想不上来时,用字母表对着想想,abcdefghijklmn,中有“jiu”“liu”可用,这就找到了“酒”“久”“鹫', "留”“柳”等字可用在诗的双数句的尾字,但一定要发挥想象力,使语句通顺,符合语境;还有要对仗工整,如果写律诗,颔联颈联一定要对仗,如果写绝句,最后一联要对仗。 那啥,不会的追问我,耐心等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