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口水的诗句诗歌的“口水化”是由于一些诗人对成分芜杂的日常口头语言的不当应用——指滥用、搬用、套用、乱用、胡用而不是化用——而造成的。 “口水诗”形形色色,按我前边所言,可粗略归为4种:“废话口语诗”、“套话口语诗”、“疯话口语诗”和“脏话(包含黄话、恶语)口语诗”。下面我挑几种最突出的“口水诗”现象来说说它们离“创作”有多远。 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对口语语体风格的滥用,典型的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以记载俗常琐事、摄录抄写生活细节为特征的杨黎式的“废话写作”,还有新世纪第一个10年末期沉渣泛起、可称为“庸话写作”的“梨花体”(它是“废话写作”的后代)。属于主张“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和“反文化、反崇高、反意义”的“非非主义”一个分支的“废话写作”,在诞生初期,在纠正80、90年代流行于中国诗坛的“假、大、空、洋”的时弊方面,在让诗歌的本体归位于日常生活和让诗歌语言回到口语源头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而时过境迁,到了今天,“废话写作”致命的浅薄油滑、幼稚无聊、啰嗦饶舌的缺点也就显露无疑,可以说,在现在,“废话写作”及其美学趣味成了当代诗歌中一种危害不小的弊病。 举例来说,杨黎在《萝卜》中写道:“上午10点/我去燕丰商场/买了5斤萝卜/回到家里/我把萝卜切成/小块小块的/煮了一大锅/不到半个时辰/萝卜就已煮好/我连锅端上桌子/大吃起来/我吃的好快呀/只几口/就吃涨了肚皮”。如果说这里面有诗,就如同说皇帝穿有新装。 “废话口语”在尽量少用成语、少用形容词等方面比我后面要讲的“套话口语”略高一筹,其远离书面化倾向的语言清空了附着在词汇和意象上的陈腐意义、将诗歌语言还原到口头语言的原生态,当时确有先锋价值,但“清空”了“价值”、“意义”之后又怎么写、写什么,“废话写作”没有解决好这个大问题,它在2000年后演变为了“梨花体”式的“庸话写作”。这类作品只是一具徒有口语词汇或符号的躯壳,只是一堆某种口语原材料的集合或陈列,“在”的真相被淹没、消解在流水账和失重的表象中。 无独有偶,你杨黎吃萝卜说废话,我赵丽华就来吃《脐橙》(2003)说庸话:“下班的时候/我买了一些脐橙/我爱吃脐橙/像你包柚子那样/包了皮/一瓣一瓣掰着吃/我还买了一些鸡腿蘑和鸡枞/它们其实和鸡一点关系也没有”。也就是说,这种仅仅为了追求某种表面化的口语效果的写作,对口语中的庸常话照抄照搬、复述重复、摘录摹写——滥用了口头语感,当然谈不上对日常口头语言的变异和对其常规的颠覆,更谈不上诗人化腐朽神奇、化俗常为特异的艺术创造;表面上言之凿凿,实质上寡淡肤浅、无聊空泛,平直单一,缺乏深度、力度,话多诗少。 有时候我认为被说得玄乎乎的“废话写作”之类的东西,不过就是一种“录像写作”或“照相写作”,诗人不需要什么感受器官的活动,只需要立即把某时在某处所见、所闻、所干的,用一般化的语言记下来就行了,这种机械的、客观的写实主义,现在,的确不是什么先锋的玩意儿。而自主语言就是要做到“废话坚决不说”、“庸(常的)话不说”,要“摒弃语言系统中的标准的、常态的语言范式”,当我们有话要说的时候就是写作开始的时候,我们自己要说我们要说的,不说没必要要说的。 2000年以来,一部分跟风的诗人(很多是80后)“照葫芦画瓢”仿写了不少“废话”诗,其结果只是在纸页和网页弄出了不少分行的垃圾,转瞬即腐。其突出表现之二就是“套话口语”,这是指一些诗人在以口语风格写作时,过度依赖口头语言中的陈词滥调,过度仿用、套用俗话,造成了“口语其外,败絮其中”的消极口语效果。 伊沙——同杨黎以及后面我要提到的于坚一样——是我尊敬过的、要一分为二看待的诗人之一,他以自己高产量的写作曾在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推动了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语体风格的诗歌的普及,他在写出了一些好作品的同时,也写出了一些“烂”东西。由于他对产量片面的追求,加上跟风者的“东施效颦”,伊沙式的口语就演变成了“套话口语”。 这类口语诗总是摆出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用一种仁义道德的口吻和冗长刻板、平铺直叙的句式来书写个人见闻和个人生活琐事,用套话、惯用语来说教、来显摆、来训导。如伊沙《擦肩而过》(2005)中写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话说当年那个/想借某把时代的/大势与强势之刀/将与之无怨无仇/只是瞧着有点不顺眼的我/一刀宰杀的顶头上司/因为经济问题/手脚不干净/刚从某个高位上掉下来/落了个退回赃款/不追究法律责任/提前退休的/惨淡结局。” 他和他的模仿者常常大篇幅地借用现成的俗语、套话、官话来说事儿,其文本语言生硬笨拙,笼统枯燥,还时而有文白夹杂的古腔古调冒出,某种活生生的口头语言要素经过快速加工后,成了流水线上的粗糙平庸的分行产品。我无法想象那个写出了《车过黄河》的好诗人和这个写下“春水荡漾/在我河岸/……我已知拔剑/拔剑四顾心茫然”(《永是我劫》,200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乃天大的造化/……能躲则躲/能逃则逃/实在不行/。 2. 描写流口水的词语垂涎三尺chuí xián sān chǐ [释义]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长。原形容嘴馋到极点。现多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并极想弄到手的贪婪样子。 [语出] 唐·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畋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正音] 涎;不能读作“yán”。 [辨形] 垂;不能写作“唾”;涎;不能写作“诞”。 [近义] 垂涎欲滴 馋涎欲滴 [反义] 不屑一顾 视如敝履 [用法] 含贬义。用于见了别人的东西眼红。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补充式。 [辨析] ~和“垂涎欲滴”;都形容嘴馋想吃;或见着别人的东西就眼红;~比“垂涎欲滴”语义重;程度深。“垂涎欲滴”多形容嘴馋想吃或眼红。 [例句] 帝国主义者对海湾国家的石油早就~了。 [英译] cannot hide one's greed 3. 形容流口水的四字词馋涎欲滴 解释: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极其贪馋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红。 出处: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宋·苏轼《将之湖州》诗:“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垂涎三尺 解释: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出处:老舍《赵子曰》第三章:“对面坐着一个垂涎三尺的小黑白花狗,挤眉弄眼的希望吃些白薯须子和皮。” 垂涎欲滴 解释: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 出处: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 染指垂涎 解释: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垂涎,流口水。 出处:《元史·郝经传》:“病民诸奸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凯觎神器,染指垂涎。” 4. 形容口水的词语馋涎欲滴——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极其贪馋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红。 垂涎三尺——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垂涎欲滴——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 口角垂涎——涎:唾沫,口水。嘴边流下口水。形容想吃东西,流出口水。 染指垂涎——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垂涎,流口水。 说梅止渴——说到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比喻借想像以**。 相濡相呴——濡:湿润;呴:吐口水。互相吐口水,湿润对方。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相喣以沫——喣:吐口水。彼此吐口水来湿润对方。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5. 形容口水的词语馋涎欲滴——涎:口水。 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极其贪馋的样子。 也形容非常眼红。垂涎三尺——涎:口水。 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 也形容非常眼热。垂涎欲滴——涎:口水。 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 口角垂涎——涎:唾沫,口水。嘴边流下口水。 形容想吃东西,流出口水。染指垂涎——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 垂涎,流口水。说梅止渴——说到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 比喻借想像以**。相濡相呴——濡:湿润;呴:吐口水。 互相吐口水,湿润对方。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相喣以沫——喣:吐口水。彼此吐口水来湿润对方。 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