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菖蒲的诗词《菖蒲》年代: 宋 作者: 陆游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 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 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以水石菖蒲赠谷堂孙漕 徐珩菖蒲体柔弱,孤生幽涧傍。 润深水不滋,短叶疏而黄。物亦有不幸,仁者为悲伤。 愿因水石间,移值近窗光。探丸起九死,焦卷复翠长。 草木固无知,此心未能忘。咏拳石菖蒲 徐侨岩泉潠洒著根纤,拳石相依自纠缠。 土叶渐除青带冗,细茎初发绿毛鲜。一尘不许渭幽雅,百草谁能并洁娟。 日课苍头注新汲,要移林壑在庭前。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杨万里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彦通以诗送石菖蒲,和谢之 杨万里笑拂孤芳旋汲泉。 忽如身堕晓霜天。一生寒瘦知何用,只得清名垂万年。 石菖蒲 曾几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 贫居 张景脩茅檐月有千金税,稻饭年无一粒租。生事萧条人问我,水芭蕉与石菖蒲。 盆中石菖蒲 张九成清姿水石间,相得不可无。如人饱道义,其色长敷腴。 不受尘土覆,自与人世殊。我何爱轩冕,冒昧名利涂。 圣人恶洁身,名士多自污。理亦顾其可,未应如此拘。 往往不知者,假此为穿窬。吾方存胸中,未敢执一隅。 姑从吾所好,谁能复改图。不若归去来,无愧石上蒲。 2. 形容菖蒲的诗词《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 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 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 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以水石菖蒲赠谷堂孙漕 徐珩 菖蒲体柔弱,孤生幽涧傍。润深水不滋,短叶疏而黄。物亦有不幸,仁者为悲伤。愿因水石间,移值近窗光。探丸起九死,焦卷复翠长。草木固无知,此心未能忘。 咏拳石菖蒲 徐侨 岩泉潠洒著根纤,拳石相依自纠缠。土叶渐除青带冗,细茎初发绿毛鲜。一尘不许渭幽雅,百草谁能并洁娟。日课苍头注新汲,要移林壑在庭前。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杨万里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彦通以诗送石菖蒲,和谢之 杨万里 笑拂孤芳旋汲泉。忽如身堕晓霜天。一生寒瘦知何用,只得清名垂万年。 石菖蒲 曾几 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 贫居 张景脩 茅檐月有千金税,稻饭年无一粒租。生事萧条人问我,水芭蕉与石菖蒲。 盆中石菖蒲 张九成 清姿水石间,相得不可无。如人饱道义,其色长敷腴。不受尘土覆,自与人世殊。我何爱轩冕,冒昧名利涂。圣人恶洁身,名士多自污。理亦顾其可,未应如此拘。往往不知者,假此为穿窬。吾方存胸中,未敢执一隅。姑从吾所好,谁能复改图。不若归去来,无愧石上蒲。 3. 形容菖蒲的句子1.《纲目》:菖蒲气温,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是矣。 2.《本草汇言》:石菖蒲,利气通窍,如因痰火二邪为眚,致气不顺、窍不通者,服之宜然。若中气不足,精神内馁,气窍无阳气为之运动而不通者,屡见用十全大补汤,奏功极多,石菖蒲不必问也。 3.《本草新编》:石菖蒲,必须石上生者良,否则无功。然止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药。开心窍必须佐以人参;通气必须君以苍术;遗尿欲止,非加参、芪不能取效;胎动欲安,非多加白术不能成功;除烦闷,治善忘,非以人参为君,亦不能两有奇验也。 4.《本经逢原》:菖蒲,心气不足者宜之,《本经》言补五脏者,心为君主,五脏系焉。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故宜搜涤,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又主肝虚,心腹痛,霍乱转筋,消伏梁癫痫,善通心脾痰湿可知。凡阳亢阴虚者禁用。以其性温,善鼓心包之火,与远志之助相火不殊,观《本经》之止小便利,其助阳之力可知。 5.《重庆堂随笔》: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 6. 《本草正义》:菖蒲味辛气温,故主风寒湿邪之痹着。治咳逆上气者,以寒饮湿痰之壅塞膈上,气窒不通者言之。辛能开泄,温胜湿寒,凡停痰积饮,湿浊蒙蔽,胸痹气滞,舌苔白腻垢秽或黄厚者,非此芬芳利窍,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肾虚之咳逆上气可比。开心孔,补五脏者,亦以痰浊壅塞而言;荡涤邪秽,则九窍通灵,而脏气自得其补益,非温燥之物,能补五脏真阴也。而俗谓菖蒲能开心窍,及反以导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开门迎贼者,过矣。且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聪明,九窍通利。凡寒饮闭塞,肺气不宣,则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饮宣窍,而声自开,以视虚劳金破之不鸣,显然有别。主耳聋以下十二字,其义殊与上文不类,大观本不在白文之例,恐是后人羼入,姑存而不论。其止小便利一说,盖指清气下陷,收摄无权之症,辛温能升举下陷之气,或可治之。 《别录》主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则即《本经》之主风寒湿痹,复叠无别,殊是蛇足。温疟亦时行之戾气,而兼有湿痰蒙蔽,菖蒲涤痰辟秽,裨助正气,故能治之。然疟之虚实寒热,各各不同,偏举小儿,似嫌泛滥,且作浴汤外治,其效亦鲜。 《别录》此条,皆非精要,大是可疑,或后人有所点窜欤?甄权治耳鸣,则湿痰蒙其清气,而甲木少阳之气,郁而不伸者,即开通九窍之功效也,若肝肾阴虚,浮阳上扰之耳鸣,则非辛温开窍之所宜矣。甄权又治头风泪下,亦惟寒风外束者为宜,若肝阳自扰之头风,又不可一例论治。甄氏又谓治鬼气,濒湖谓治中恶卒死,客杵,则皆阴霾不正之气,固芳香辟秽之正治也。 《大明》谓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皆指寒湿交互,汩没真阳者,菖蒲秉芳冽之正气,自能胜邪而行气定痛。后人霍香正气等方,以及脑麝等疫证诸丸散,皆即此例。然菖蒲虽温,辟恶可言,而温中尚嫌不足,其直中三阴之大痛吐泻,转筋冷汗,脉伏色青等症,亦非此所能独当大任。 4. 50分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陆游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还有解缙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5. 描述菖蒲的名句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陆游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还有解缙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1. 《纲目》:菖蒲气温,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是矣。 2.《本草汇言》:石菖蒲,利气通窍,如因痰火二邪为眚,致气不顺、窍不通者,服之宜然。若中气不足,精神内馁,气窍无阳气为之运动而不通者,屡见用十全大补汤,奏功极多,石菖蒲不必问也。 3.《本草新编》:石菖蒲,必须石上生者良,否则无功。然止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药。开心窍必须佐以人参;通气必须君以苍术;遗尿欲止,非加参、芪不能取效;胎动欲安,非多加白术不能成功;除烦闷,治善忘,非以人参为君,亦不能两有奇验也。 4.《本经逢原》:菖蒲,心气不足者宜之,《本经》言补五脏者,心为君主,五脏系焉。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故宜搜涤,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又主肝虚,心腹痛,霍乱转筋,消伏梁癫痫,善通心脾痰湿可知。凡阳亢阴虚者禁用。以其性温,善鼓心包之火,与远志之助相火不殊,观《本经》之止小便利,其助阳之力可知。 5.《重庆堂随笔》: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 6. 《本草正义》:菖蒲味辛气温,故主风寒湿邪之痹着。治咳逆上气者,以寒饮湿痰之壅塞膈上,气窒不通者言之。辛能开泄,温胜湿寒,凡停痰积饮,湿浊蒙蔽,胸痹气滞,舌苔白腻垢秽或黄厚者,非此芬芳利窍,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肾虚之咳逆上气可比。开心孔,补五脏者,亦以痰浊壅塞而言;荡涤邪秽,则九窍通灵,而脏气自得其补益,非温燥之物,能补五脏真阴也。而俗谓菖蒲能开心窍,及反以导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开门迎贼者,过矣。且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聪明,九窍通利。凡寒饮闭塞,肺气不宣,则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饮宣窍,而声自开,以视虚劳金破之不鸣,显然有别。主耳聋以下十二字,其义殊与上文不类,大观本不在白文之例,恐是后人羼入,姑存而不论。其止小便利一说,盖指清气下陷,收摄无权之症,辛温能升举下陷之气,或可治之。 《别录》主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则即《本经》之主风寒湿痹,复叠无别,殊是蛇足。温疟亦时行之戾气,而兼有湿痰蒙蔽,菖蒲涤痰辟秽,裨助正气,故能治之。然疟之虚实寒热,各各不同,偏举小儿,似嫌泛滥,且作浴汤外治,其效亦鲜。 《别录》此条,皆非精要,大是可疑,或后人有所点窜欤?甄权治耳鸣,则湿痰蒙其清气,而甲木少阳之气,郁而不伸者,即开通九窍之功效也,若肝肾阴虚,浮阳上扰之耳鸣,则非辛温开窍之所宜矣。甄权又治头风泪下,亦惟寒风外束者为宜,若肝阳自扰之头风,又不可一例论治。甄氏又谓治鬼气,濒湖谓治中恶卒死,客杵,则皆阴霾不正之气,固芳香辟秽之正治也。 《大明》谓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皆指寒湿交互,汩没真阳者,菖蒲秉芳冽之正气,自能胜邪而行气定痛。后人霍香正气等方,以及脑麝等疫证诸丸散,皆即此例。然菖蒲虽温,辟恶可言,而温中尚嫌不足,其直中三阴之大痛吐泻,转筋冷汗,脉伏色青等症,亦非此所能独当大任。 6. 关于菖蒲的句子《本草正义》:菖蒲味辛气温,故主风寒湿邪之痹着。 治咳逆上气者,以寒饮湿痰之壅塞膈上,气窒不通者言之。辛能开泄,温胜湿寒,凡停痰积饮,湿浊蒙蔽,胸痹气滞,舌苔白腻垢秽或黄厚者,非此芬芳利窍,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肾虚之咳逆上气可比。 开心孔,补五脏者,亦以痰浊壅塞而言;荡涤邪秽,则九窍通灵,而脏气自得其补益,非温燥之物,能补五脏真阴也。而俗谓菖蒲能开心窍,及反以导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开门迎贼者,过矣。 且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聪明,九窍通利。凡寒饮闭塞,肺气不宣,则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饮宣窍,而声自开,以视虚劳金破之不鸣,显然有别。 主耳聋以下十二字,其义殊与上文不类,大观本不在白文之例,恐是后人羼入,姑存而不论。其止小便利一说,盖指清气下陷,收摄无权之症,辛温能升举下陷之气,或可治之。 7. 菖蒲有什么古诗 菖蒲古诗词《嵩山采菖蒲者》唐 李白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 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寄菖蒲》唐 张籍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食,令我头青面如雪。 逢人寄君一绛囊,书中不得传此方。君能来作栖霞侣,与君同入丹玄乡。 《菖蒲》宋 陆游菖蒲古上药,结根已千年。闻之安期生,采服可以仙。 斯人非世人,两耳长垂肩。松下语未终,竦身上青天。 《彦通以诗送石菖蒲,和谢之》宋 杨万里笑拂孤芳旋汲泉。忽如身堕晓霜天。 一生寒瘦知何用,只得清名垂万年。《石菖蒲》宋 曾几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 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咏菖蒲》宋 释惠明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 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杨花曲》宋 曹勋千里万里长安道,送君思君为君老,原为水底石菖蒲,不教零落同百草。 《方斛石菖蒲》宋 黄公度勺水回环含浅清,寸茎苍翠冠峥嵘。扁舟浮玉山前过,想见江湖万里情。 《以水石菖蒲赠谷堂孙漕》宋 徐珩菖蒲体柔弱,孤生幽涧傍。润深水不滋,短叶疏而黄。 物亦有不幸,仁者为悲伤。愿因水石间,移值近窗光。 探丸起九死,焦卷复翠长。草木固无知,此心未能忘。 《菖蒲》明 解缙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起。销尽锋棱怎奈何。 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