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横山的古诗句

1. 李白在横山作的两首诗

李白生前酷爱石门山水,多次到此,或揽胜,或隐居,或访友,每有题咏。

有《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下途归石门旧居》等诗篇。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作者:唐·李白 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

连峰入户牖,胜概凌方壶。 时作白纻词,放歌丹阳湖。

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 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

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 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

羽化如可作,相携上清都。 下途归石门旧居 作者:李白 (唐代) 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此心郁怅谁能论,有愧叨承国士恩。

云物共倾三月酒,岁时同饯五侯门。 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

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俯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轩牖。 惜别愁窥玉女窗,归来笑把洪崖手。

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 凝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

数人不知几甲子,昨夜犹带冰霜颜。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

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

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2. 描写竹石的诗句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 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表达词什么样的情感

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表达了诗人徒怀壮志,无从施展、积愤填胸的愤慨之情。

该句出自宋代李弥逊的《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宋代 李弥逊

原文:

百叠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

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

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译文:

山峦重叠簇聚,闽江之水,蜿蜒东流,犹如丝带一缕,南山台十里长街,人烟辏集。山河美好,荡人心怀。住家人的窗口,黄昏来临,下起细雨,家家疏帘半卷,饶有情趣。

横山阁巍然耸立,离天只有一尺五,夹杂着菱荷清香的微风徐徐吹来,顿消夏日之闷热,凉爽宜人。可是世间到处都没有我的立足之地,我干脆就处在衡山做个主人好了。

扩展资料: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创作背景:

宋朝词人李弥逊退隐后登览横山阁有感抒怀之作。这首词中不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情,更是表现出徒怀壮志,无从施展、积愤填胸的愤慨之情。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作者简介:

李弥逊(1089—1153),字似之,号筠溪翁,连江(今属福建)人。1109年(大观三年)进士,曾任校书郎、起居郎、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庐山知县、冀州知州等地方官。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有《筠溪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4. 描写夏天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司马光《客中初夏》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高骈《山亭夏日》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阴阴夏木啭黄鹂。 —— 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 范成大《喜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