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苏州穹窿山的导游词讲解、要景点和在车上时的介绍乾隆六下江南必到之处、朱买臣读书台覆水难收的由来、孙子兵法诞生的地方。你就讲下孙武、乾隆、朱买臣的故事,以导游的口才讲个一天我感觉没问题。苏州的山穹窿山是最好玩的,去过两次自己从密林里钻进去景点一天是看不完的,文化,历史名山。 景点说下:孙武苑、朱买臣读书台、望湖园、上真观、乾隆御道、洞天福地、宁邦寺、玩月台、御湖景区等十几个景点后建的多。山上有度假别墅、特色餐馆、孙武茶楼等休闲配套设施。我空间有图片/871575442 2. 形容山峦的诗句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三学山盘陀石上刻诗》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拔地山峦秀,排空殿阁斜。云供数州雨,树献九天花。 夜月摩峰顶,秋钟彻海涯。长松拂星汉,一一是仙槎。 8、《湖上》 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老藤支我步湖漘,借与晴光一欠伸。 杨柳得春青眼旧,山峦留雪白头新。 铁琅珰语寻斋钵,银鱍刺肥收钓缗。 有两黄冠共棋局,相携便作所欢人。 9、《峡中》 年代: 宋 作者: 李石 峡水方中驻,归舟溯蜀门。 竹枝声处处,梅蕊雪村村。 来去山峦笑,啼号地主恩。 幸然穷性命,不必赋招魂。 10、《逍遥咏》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溟溟沧海浪涛深,雾蔽山峦不易寻。 紫盖洞庭人驾鹤,虹霓城郭道为林。 幽玄相去何多少,巧拙无由智慧侵。 尽是同缘相引接,从容语话八仙心。 3. 描写骊山的诗句第一首 绿翠骊山烟幕间,西阳画卷似江南 帝王安逸多归处,褒姒狼烟为笑玩 泉暖明皇陪贵玉,寒心安史想翻天 明君一代留遗憾,过马嵬坡遗恨冤 (作者唐塔) 第二首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作者:唐山妞妞) 第三首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事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第四首 唐朝《宿昭应》 夜忆开元寺,凄凉里巷间。 薄烟通魏阙,明月照骊山。 赞美骊山的好诗好词好句赞美骊山的好诗好词好句 半壁空宫闭,连天白道闲。 清晨更回首,独向灞陵还。 第五首 唐朝《咏史诗·褒城》 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第六首 唐朝《骊山》 风摇岩桂露闻香,白鹿惊时出绕墙。 不向骊山锁宫殿,可知仙去是明 4. 描写小丘的诗句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①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 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 ②日长--夏至白昼最长。 篱落——篱笆。 5. 穹窿山上真观的句曲神宫是什么意思今天在上真观显著位置,有一神殿,叫“句曲神宫”。 句曲神宫内供奉三尊神像,分别是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因为茅盈得道最早,据说当时才18岁,就已成了仙人,从此容貌不衰,就一直保持年轻人的样子了。后来他又度两位弟弟成仙,他们那时已是中老年了,胡须满面,两弟弟反倒显得老了点。 这三茅真君本来是汉代陕西人,得道后来到江南,在句容的一座勾曲山住了下来,在当地传道并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逐渐形成了三茅真君信仰。后因勾曲山上供奉三茅为神,山也就被人叫作了茅山。 勾与句,在古代是相通的。但勾曲演变成句曲了,当地人发音发音也就有了变化,句发本音而不念作勾了,比如句容这个地名,没有人叫勾容的。 清顺治七年(1650)春,江西龙虎山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带着儿子张洪任来到苏州,在尧峰山朝真观见到了在此出家的施道渊。道渊字亮生,苏州横塘人,号铁竹道人,在朝真观出家当道士。施亮生和张天师父子交谈甚为投机,并邀张氏父子同游苏州西部诸山。同时叫吴江名人、从南明政权永郴巡抚位子上辞官回到苏州故乡的吴晋锡一同相陪。 在游玩中,看到一座大山,三峰相连,气势雄伟。张天师认为这就是三茅真君修炼之地。于是大家上山去寻找三茅真君的行宫,结果只看到废墟。但是三茅真君的三楹殿室还在,像也在,于是三人在真君殿前盟誓,发愿一定要重兴穹窿山的道观。康熙年间李标因仰慕施亮生法师而编《穹窿山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存目五”说“其书实为亮生而作,非专志山之名胜也。”),在此书卷首插图《断碑》下注文:“断碑,在大茅峰,砂啮藓剥,不可辨识。依稀见‘上清司命三茅真君及宋延祐年号’,盖信此峰有三茅殿宇。”(见《苏州穹窿山》古吴轩出版社)由此可见,穹窿山的三茅真君信仰,由来已久。但问题是,延祐(1314-1320)不是宋的年号,而是元世祖的年号,北宋仁宗倒曾用过嘉祐(1056-1063)年号。到底这块断碑上的年号是什么时代,是不是李标的笔误还是当时字就漫漶难以辨识,还有待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研究。 在修建道观的过程中,正好山下流行瘟疫。施亮生制作了一种含有药物的枣子,施给村民食用。凡吃了药枣的病人,病都好了。消息传出,附近村民前来帮助工程建设,不取报酬。还有苏州人蒋惟诚和其弟捐了大笔银子,支持道观恢复工程。因为有了群众的支持,工程进展很快。 家住苏州葑门内的彭定求,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状元,也是施的弟子,后来在施道渊仙逝后为他写了《穹窿亮生施尊师墓表》,此文收在其《南畇文稿》卷十中:“我吴西山,莫高于穹窿。旧有茅君行宫三楹,芜废不治。松陵吴氏祷于神,延师入山,披荆锄棘,因缘大集,不数年而丹台绀宇,辉映于巉岩绝壁烟霞缥缈之间,俨然神仙福地也。”不知为何,彭没有过提到张天师。清顺治十五年(1658),由天师府五十三代真人张洪任出面向朝廷报告穹窿山修复道观一事,顺治皇帝很赞赏这件事,赐额上真观,并赐施道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 穹窿山有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不知是原有的山名,还是因为此山有三茅真君信仰而得名,总之,穹窿山成了继句容茅山(原名句曲山)后的又一山、观合一的三茅真君信仰大本营。上真观的三茅神殿,又叫句曲神宫,是表示苏州穹窿山的三茅真君信仰和句容茅山(勾曲山)的三茅真君信仰一脉相承。三茅真君信仰不在苏州城乡都有一定基础,姑苏城里有三茅观巷,就是一个证明。(丁三吴) 6. 描写大观楼的诗句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全联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