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喻"同病相怜"诗句有哪些1、《临江仙·孤雁》 清代:纳兰性德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2、《河上歌》 先秦:佚名 同病相怜。 同忧相捄。 惊翔之鸟相随而集。 濑下之水因复俱流。 3、《满庭芳》 宋代:洪适 同病相怜,冻吟谁伴,温怀举案齐眉。槐安梦境,一笑自来稀。未到斜川见雪,春欲半、尚压铜池。今思古,拊盆击筑,虿鼎闲夔彝。 何时。天意解,并游花坞,旋扫蛛丝。对壶中闲日,冗牍休治。四坐同盟情话,飞玉尘、万事多知。杯盘省,浅斟随意,真率视前碑。 4、《病起书怀》 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5、《逢病军人》 唐代: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临江仙·孤雁》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2. 比喻同病相怜诗句同病相怜几首诗久仰王昌龄大名,才开始读王诗。 这天随手翻开王昌龄的诗选,一眼就看到前后连着排在一道的四首绝句,都是他被贬为龙标尉之后,写给朋友,以表达同病相怜之情的。《寄穆侍御出幽州》:“一丛恩谴出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 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穆侍御是何人,不清楚;他为什么被贬到幽州,也不清楚;他们两个人有怎么样的友谊交情,也不清楚。 王昌龄被贬在龙标,龙标在湖南省西部怀化市黔阳县地,幽州在今北京天津一带。一在江南,一在塞北,万里之遥,书信往来不便。 王昌龄说:不妨,不是还有“衡阳雁”吗?衡山有个“回雁峰”,传说北来的大雁到此就不再南飞,落下来,明年春天再飞回北方去。可以请大雁为我们传递书信呀。 让“衡阳雁”传递书信,想法很好,不是他独创,相当于“套话”;明明是被贬谪,却说是“恩谴”,读来令人不快。《寄陶副使》:“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紫绶恩。” 陶副使名字里贯亦皆不详。“破海门”,指唐天宝三载(743)南海太守刘巨鳞等奉命讨伐“海贼吴令光”的战役。 天宝八载刘巨鳞坐赃决死,陶某为其副使,可能牵连其中,因而遭到贬谪。昌龄闻之,寄诗安慰,说:听说明年春天玄宗将要“封西岳”(封西岳,祭祀华山。 与今天一些重要人物登山而禁止老百姓登山的“封山”不同,也不同于“封山育林”的“封山”),届时照例会大赦天下,老兄你将蒙赦复职,仍然佩戴紫绶。《至南陵答皇甫岳》:“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 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皇甫岳是昌龄友人,贬在宣城。 王昌龄被贬龙标,自江宁出发,沿江而上,一路与故人盘桓,自天宝六载秋直到七载春,始达贬所,路上耽搁几个月。其间,曾经绕了弯路到宣城与皇甫岳告别。 他安慰皇甫岳说:英明君主的浩荡洪恩,要不了多久就会降临,我们朋友之间暂时分别,终当聚首,就像五溪之水,终究会汇流到长江里去。啊啊,你看,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皇帝大赦上;明明是改正冤假错案,却说“皇恩浩荡”。 《西江寄越弟》:“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 《楚辞·九歌·河伯》有句:“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从此,“南浦”就在后来的诗中成了送行分别之地的代名词,相当于码头客栈吧。 据查,王昌龄没有一个叫做王越的弟弟,这里的“越弟”应该是“从弟王越”,同姓的远房兄弟。沅溪,就是沅水,龙标在沅水的上游,这里以沅溪代表龙标。 王昌龄对王越说,我在南浦与你相逢时,你正从岭外的贬谪地回来,量移(改判)洞庭湖一带。你够幸运的了,我的贬谪地龙标比起你的洞庭湖还要遥远呢。 我感到,尧舜的恩泽如同春雨一般,会及时降临的,我做梦都盼着这一天,有一次我梦到我们兄弟俩都碰上恩赦了,我们手拉着手,一同进入潼关。读了这几首诗,总的感到颇为一般化。 狂一点说,这样的诗,我也能写出来。把被贬称为恩谴。 寄希望于皇帝圣明,大赦天下。以此自我安慰,并以此去安慰朋友。 这种精神境界,说实话,没有超出常人。王昌龄与朋友的感情,其实也很一般。 或许你会说,内心有牢骚,敢说吗?不想活啦?也许是这样,有卧底,眼线,隔墙有耳。猜吧。 需要捧他的时候,可以无中生有;需要踩他的时候,也不妨无中生有。这几个被贬的人,是不是“同病”,还很难说,需要一一鉴别;王昌龄对他们,只要是被贬谪,一律引为同调,多么呆啊!并没有什么“个性”嘛!王昌龄至死也不知道自己被贬龙标的真正原因。 他至死也不知道亳州刺史闾丘晓杀他的真正原因。王昌龄文笔不错,情商一般,政治素质那就不是一般的差了。 3. 比喻同病相怜诗句同病相怜几首诗 久仰王昌龄大名,才开始读王诗。这天随手翻开王昌龄的诗选,一眼就看到前后连着排在一道的四首绝句,都是他被贬为龙标尉之后,写给朋友,以表达同病相怜之情的。 《寄穆侍御出幽州》:“一丛恩谴出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穆侍御是何人,不清楚;他为什么被贬到幽州,也不清楚;他们两个人有怎么样的友谊交情,也不清楚。王昌龄被贬在龙标,龙标在湖南省西部怀化市黔阳县地,幽州在今北京天津一带。一在江南,一在塞北,万里之遥,书信往来不便。王昌龄说:不妨,不是还有“衡阳雁”吗?衡山有个“回雁峰”,传说北来的大雁到此就不再南飞,落下来,明年春天再飞回北方去。可以请大雁为我们传递书信呀。让“衡阳雁”传递书信,想法很好,不是他独创,相当于“套话”;明明是被贬谪,却说是“恩谴”,读来令人不快。 《寄陶副使》:“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紫绶恩。”陶副使名字里贯亦皆不详。“破海门”,指唐天宝三载(743)南海太守刘巨鳞等奉命讨伐“海贼吴令光”的战役。天宝八载刘巨鳞坐赃决死,陶某为其副使,可能牵连其中,因而遭到贬谪。昌龄闻之,寄诗安慰,说:听说明年春天玄宗将要“封西岳”(封西岳,祭祀华山。与今天一些重要人物登山而禁止老百姓登山的“封山”不同,也不同于“封山育林”的“封山”),届时照例会大赦天下,老兄你将蒙赦复职,仍然佩戴紫绶。 《至南陵答皇甫岳》:“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皇甫岳是昌龄友人,贬在宣城。王昌龄被贬龙标,自江宁出发,沿江而上,一路与故人盘桓,自天宝六载秋直到七载春,始达贬所,路上耽搁几个月。其间,曾经绕了弯路到宣城与皇甫岳告别。他安慰皇甫岳说:英明君主的浩荡洪恩,要不了多久就会降临,我们朋友之间暂时分别,终当聚首,就像五溪之水,终究会汇流到长江里去。啊啊,你看,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皇帝大赦上;明明是改正冤假错案,却说“皇恩浩荡”。 《西江寄越弟》:“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楚辞·九歌·河伯》有句:“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从此,“南浦”就在后来的诗中成了送行分别之地的代名词,相当于码头客栈吧。据查,王昌龄没有一个叫做王越的弟弟,这里的“越弟”应该是“从弟王越”,同姓的远房兄弟。沅溪,就是沅水,龙标在沅水的上游,这里以沅溪代表龙标。王昌龄对王越说,我在南浦与你相逢时,你正从岭外的贬谪地回来,量移(改判)洞庭湖一带。你够幸运的了,我的贬谪地龙标比起你的洞庭湖还要遥远呢。我感到,尧舜的恩泽如同春雨一般,会及时降临的,我做梦都盼着这一天,有一次我梦到我们兄弟俩都碰上恩赦了,我们手拉着手,一同进入潼关。 读了这几首诗,总的感到颇为一般化。狂一点说,这样的诗,我也能写出来。 把被贬称为恩谴。寄希望于皇帝圣明,大赦天下。以此自我安慰,并以此去安慰朋友。 这种精神境界,说实话,没有超出常人。王昌龄与朋友的感情,其实也很一般。或许你会说,内心有牢骚,敢说吗?不想活啦?也许是这样,有卧底,眼线,隔墙有耳。 猜吧。需要捧他的时候,可以无中生有;需要踩他的时候,也不妨无中生有。 这几个被贬的人,是不是“同病”,还很难说,需要一一鉴别;王昌龄对他们,只要是被贬谪,一律引为同调,多么呆啊!并没有什么“个性”嘛! 王昌龄至死也不知道自己被贬龙标的真正原因。他至死也不知道亳州刺史闾丘晓杀他的真正原因。王昌龄文笔不错,情商一般,政治素质那就不是一般的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