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冈仁波齐转山的诗句

1.关于冈仁波齐神山的传说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从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往世书》等著述中的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据苯教经典描述:一条从冈仁波齐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玛旁雍湖。有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东、南、西、北四方。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冈仁波齐般可爱;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每年有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我国各大藏族聚居区的朝圣队伍,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绵延了几千年。 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现在在冈仁波齐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就不奇怪了。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不过人数依然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冈仁波齐周围共有5座寺庙。年日寺为转山第一站,以后依次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称幻变寺)、江扎寺和赛龙寺,其中后两座寺位于内线。这五座寺庙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毁坏了。

2.《冈仁波齐》如何在平凡中见真知

朋友推荐我去看《冈仁波齐》,说我们这种红尘里打滚的人,需要放空自己,洗涤心灵。

我推掉了KTV,冒雨赶了夜场,还没洗涤心灵,先洗涤了肉体,去赴这场与藏民的约会。我承认,我是抱着对藏文化的好奇去的,又以多年混迹电影院的经验,无比笃定的等待着冲突和反转——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电影,怎么揭露出人性和文明的深刻揭示和反思?可直到最后,我仍然没看到我预料中的东西,只有从一而终的简单和干净。

电影结束,画面停息在冈仁波齐,冰天雪地里的朝圣者们,安葬完逝者,又继续磕长头上路了。那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好似呼吸般信手拈来,在生老病死的轮回里,比任何排练都来得惊心动魄,多像人生的荒诞不羁。

我说不清是没猜中的抑郁,还是被洗礼的沉重,坐在位置上不愿离去,可周围,明明众人仍是沉静肃穆,久未离席。 (一) “马年转神山,羊年转圣湖,猴年转森林,平时转一圈,能够净化灵魂。”

这是搜索引擎里偶然浮现眼前的一句话,也是近20年前,张扬的电影《洗澡》尾声中,镌刻在观众眼前的句子。摇着转经筒的藏族老人带着孙女千里迢迢朝拜,要圣湖的本命年赶到湖中洗涤身心。

而二十年后,张扬心中的朝圣梦,最终发酵成了冈仁波齐这股清冽浓烈的酒,不经意间,已经入喉。友人说,冈是“雪”的意思,“仁波切”代表“珍宝”,所以翻译过来,冈仁波齐叫做“珍雪神山”也未为不可。

也许可以称之为寻宝的故事,但却并不是夺宝奇兵。藏族汉子为了帮叔叔完成朝圣的愿望,在藏历马年到来之时,带他上路。

这一年,是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有见识的人说,转山一圈,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

村里很多人都想加入尼玛的朝圣队伍。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诉求去追逐,因为,也许懂得生活的人都知道,哪怕卑微成一棵小草,也有汲取阳光的权利。

谁都不能拒绝追逐梦想的人。最终11人组队,开启了朝圣之路。

是啊,十一人,总是让我想起一生一世的谐音和寓意。这一路,有即将临盆的孕妇,有借酒精麻醉自己的屠夫,有身患残疾的少年,有懵懂无知的少女。

有人为了洗刷罪孽,有人为了增长见识,有人为了众生祈福,他们带着或是艳羡,或是期待,或是遗憾的人的目光,带着不能朝圣的人的心愿、祝福和感慨,在虔诚的仪式里走向心中的圣地。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长头,没有烟花爆竹,没有锣鼓喧天,这就是他们的朝圣之路。

每个人心里都可以有一座冈仁波齐,有一座五指山,有一座万泉河,心之所向,即是人世。开始寻找灵魂安放和自在,开始寻找内心的平安与喜乐,开始追寻人生的航向和坐标,你就能看见心中的神山。

心有盛典,自然起航。其实我们和他们没有区别,都是红尘浊浪里打滚的人,都荒诞而渺小,都在日复一日重复里卑微如蚁。

他们一天天放牛挑水砍柴,吃糌粑;我们一趟趟地铁公交上班奔波,定外卖。他们在群山中忙碌,围着牛羊奔波不息;我们在都市里穿梭,围着业绩忙得脚不沾地。

都是凡人而已,谁曾放过自己?可他们已经上路,而我们,还在讨论谁家买了学区房,小孩去了国外,老公升了官……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就没有意义、难得救赎?是不是我们也要逃离,才能换来片刻心灵的安宁?不,不是的。在浩瀚天地间,我们都一样。

他们用信仰上路,我们用信念生存,都让这偶然、荒谬又无意义的人生,变得意义。张扬也只是展示这样一种生活给我们——没有高潮,没有起伏,对一切考验都甘之如饴,对一切际遇都坦然接受,这样的人生,也别有滋味。

既然如此,你还害怕些什么?(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不知从何时兴起的这句话,让很多人都渴求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别提网上那么多火了的辞职信。

可是你能放下枷锁,你能放下自我吗?《冈仁波齐》,是我只能看字幕的电影。对话像简笔,苍白而粗狂;声音像风云,变换而不明。

插曲?配乐?旁白?对不起,《冈仁波齐》没有。唯一的配乐,竟然是朝圣路上,以天地风动,车辆轰鸣,人人齐唱组成的重奏,震撼不震撼?磕头、起身,上、中、下,敲三下板,除了这种声音,任何雕刻过的旋律都是噪音。

你能听到的,只有夜幕来临,回荡在影院里的诵经声、朝圣路上的歌声,还有马达声、喘气声、说话声、风吹帐篷声、雨打脸庞声、火烧柴火声……影院里,总是缺少一种让人静下来的东西,但这部影片里有。剥除纷纷扰扰的尘世杂音,你会检视那些你忽略了的东西。

露出大拇指的胶鞋、越磨越薄的手板、孕妇分娩时的忍耐、小女孩头疼时的坚持,山体滑坡时的惊悚……这些东西,只有远离又代入,你才会懂。正如虔诚、笃定、顽强,正如耐心、呵护、坚韧,正如追逐、获得、放下,这些东西,不是随性的不顾一切,不是重复的忍耐坚持,更不是简单地跪拜诵经就能获得,这场身体力行的朝拜,也只是获得真义的一门课程。

是的,只是这堂课会让你知道,鞋破了也可以走,生病了也可以前进,死亡前也不会终止。我们没有那么娇滴滴。

有人说,疼痛若有等级,那么生孩子必然是十级。影片里,没有孕妇临盆的痛不欲生,却有新生命的欣欣向荣。

这个设定,引起了大家的反思——刚。

3.求一份冈仁波齐转山攻略

冈仁波齐峰的转山路线 1、外圈 神山外环山道(不进寺)全长49公里左右 塔尔钦——7KM——色尔雄大经幡——2.6KM——曲古寺小桥——4.5KM——格萨尔马鞍石——2.3KM——茶馆(马头明王石)——4.2KM——希夏邦马宾馆(哲日普寺河对面)——5.8KM——卓玛拉山口——2.6KM——第三不动地钉(茶馆旁)——2.4KM——空地母秘道出口对面——3KM——环山道东段茶馆——4.5KM——仲哲普寺——6.2KM——宗堆茶馆——4KM——塔尔钦镇 冈仁波齐转山一圈总共52KM(如果不进寺庙的情况下是49KM),里程碑有止热寺、最高点卓玛拉山口5630m、尊珠寺。

转山的时间根据个人体力和路线熟悉程度有不同时间选择,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可以在两天内完成。 一天行程:适合于当地多次转山者或者少数徒步悍将们(全程15-18个小时) * 清晨5:00-6:00间出发 * 中午12:00左右能够抵达止热寺 * 下午4:00左右登上最高点卓玛拉山口(因为已经有半天的行程,这时候体力考验极大) * 天黑前22:00左右返回 二天行程:适合于无高原反应和体力充沛者 Day1:塔钦-止热寺(22公里,6-10小时) * 9:00 - 9:30 吃完早饭后出发 * 1小时左右的爬坡到达山坡顶部可看到五颜六色的经幡 * 1小时左右的下山达到佛塔处(天葬场) * 沿着拉曲河各种上上下下大概3-4个小时之后达到止热寺(东侧可看见神山) * 晚上宿止热寺,30-120元不等。

Day2:止热寺-塔钦(34公里,9-14小时) * 8:00左右出发开始爬山,这段爬山海拔较高坡度大,最艰难的一段 * 3-4小时之后爬到卓玛拉山口,会看到经幡的海洋 * 1小时后的下山抵达山下第一个帐篷休息点可休息并午餐 * 2-3小时的下山到达尊珠寺,中间还有两处帐篷休息点 * 3-4小时的下山路回到塔钦 三天行程:适合于不慌不忙的漫步者或者带着老人或儿童的转山者。 Day1:塔钦-止热寺(22公里) Day2:止热寺-尊珠寺(22公里) Day3:尊珠寺-塔钦(12公里) 2、内圈 严格意义上的:内转线路从塔钦北侧河谷逆流而上,可到江扎寺。

从江扎寺翻过西侧山坡,可到色龙寺。从色龙寺前行,绕过因揭陀山,就可到达冈仁波齐山下的止贡噶举派的十三金塔,塔中分别供奉着十七门止贡法嗣的法体。

再返回,即是完成了内转的线路。 三、转山装备 衣物准备:长袖+外套+冲锋衣 & 秋裤/速干裤+冲锋裤(一早一晚比较凉) 食物准备:巧克力+火腿肠+红牛+方便面(懒得背的话沿途都有方便面卖) 徒步准备:登山鞋+登山杖(必备)+睡袋(选用) 防晒准备:防晒帽子+魔术巾+手套+太阳镜+防晒霜 物品准备:杯子+葡萄糖/抗高反药物(选用)+充电器 + 湿巾等等 四、转山小贴士 1、阿里地区所处的纬度,早晨七点左右天亮,晚上十点左右才天黑。

不用担心太晚会走夜路。 2、沿途大概有7-8个休息补给处,都有食物饮品出售和热水供应,不用担心食宿问题。

(方便面:10元/盒,红牛:10元/罐,矿泉水:6元/瓶,酥油茶:10元/壶,热水免费) 3、对抗高原反应可选择高原安/头疼粉/葡萄糖/红牛,海拔4800以上头疼、呼吸困难也算是正常反应。注意休息和补充体力,更不要有太大心理恐慌 4、住宿地晚上9:00之后会有发电机发电,可以让主人帮忙充电 5、最好携带登山杖,因为可以节省体力并保证上下山安全,如果没有装备可以山下买木质棍子。

6、如果一天以上行程,最好自带娱乐设备,因为天黑得晚等待日落的时间非常无聊。 7、中国联通大多时候没有信号。

8、音乐是最好的爬山搭档,尤其是自己百听不厌,节奏轻快的乐曲有助。

4.冈仁波齐转山是什么

冈仁波齐转山

转山是来自不同地方的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属马,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13 圈,且最为灵验,也更能积功德。所以每逢藏历马年,转山的朝圣者最多。

在藏历四月十五日斋会之日转山,其功德远胜于平日,因为这天气是释迦牟尼处胎、成道、涅槃之日。据说转1 圈可以消除罪恶,藏民一般以3 圈为起点,转满吉祥的数字13 圈则获得转内道的资格。而转够108 圈保证立即升仙,完全洗脱你前生后世的罪孽。

转山绝对是值得的,即便你不是佛教徒,因为转山的感觉和到神山来走马观花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5.西藏藏历年转山,转的什么山

冈仁波齐 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都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可消除甚深业障,积累无量福德。

扩展资料1、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冈底斯山脉横贯在北部昆仑山脉与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如一条巨龙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广阔的高原上。

它高高扬起的头,如一座大金字塔,耸立在阿里普兰的高原上,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冈仁波齐。 2、冈仁波齐峰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

梵语称为吉罗娑山,冈仁波齐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相传雍仲苯教发源于该山;印度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认为该山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冈仁波齐。

6.神山冈仁波齐的须弥山

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岗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现在在冈仁波齐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就不奇怪了。

几个世纪以来,岗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不过人数依然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冈仁波齐周围共有5座寺庙。年日寺为转山第一站,以后依次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称幻变寺)、江扎寺和赛龙寺,其中后两座寺位于内线。这五座寺庙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毁坏了。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