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于大雁的诗句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陆游《幽居》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夜归》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代高适《别董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代贺朝《从军行》 十月边塞寒,四山江阴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崔湜《塞垣行》 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唐代李益《春夜闻笛》 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唐代钱起《宿毕侍御宅》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唐代李颀《古从军行》 二、描写鸿雁的诗词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数声鸿雁,两行鸥鹭。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出自鸿雁原诗为: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 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 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 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2.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出自曹操的《却东西门行》原诗为: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3.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出自关盼盼的《燕子楼》原诗为: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4.“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出自李璟的《浣溪沙》原诗为: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5. “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出自邵雍的《观棋长吟》原诗为: 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搜罗神鬼聚胸臆,措臻山河入范围。 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杀多项羽坑秦卒,败剧符坚畏晋师。座上戈铤尝击搏,面前冰炭旋更移;死生共抵两家事,胜负都由一着时。 当路断无相假借,对人须且强推辞;腹心受害诚堪惧,唇齿生忧尚可医;善用中伤为得策,阴行狡狯谓知机。请观今日长安道,易地何尝不有之? 6.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出自王安石的《明妃曲》原诗为: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7.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冬十月》原诗为: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鎛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出自晏殊的《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原诗为: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9.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出自苏澈的《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原诗为: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10. “数声鸿雁,两行鸥鹭。”出自谢逸的《青玉案·芦花飘雪迷洲渚》原诗为: 芦花飘雪迷洲渚。 送秋水、连天去。一叶小舟横别浦。 数声鸿雁,两行鸥鹭。天淡潇湘暮。 蓬窗醉梦惊箫鼓。回首青楼在何处。 柳岸风轻吹残暑。菊开青蕊,叶飞红树。 江上潇潇雨。 三、有哪些描写大雁的诗句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陆游《幽居》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夜归》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代高适《别董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代贺朝《从军行》 十月边塞寒,四山江阴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崔湜《塞垣行》 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唐代李益《春夜闻笛》 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唐代钱起《宿毕侍御宅》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唐代李颀《古从军行》 四、有关大雁的诗句有出处有作者有雁字,有作者古代咏雁诗集粹 卢贤生 每当萧飒的秋天季节,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古人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这也是古诗材料。 如陆游《幽居》诗:“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古人云:“雁行有序”,雁的组织性很突出的,雁在飞行时,飞在队伍前头的一只雁,都是由体强识途的老雁担任,雁阵的线条整齐,两雁之间的距离保持匀称。据科学分析,这是雁充分利用气流进行飞行的一种奇妙的“节能术”。 我国常见的雁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是候鸟,有着一年一度的迁徙,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 当年唐太宗在山西汾河赋诗云:“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可见古人早就知道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 由于雁有季节准确的迁徙,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雁一年两度的迁徙,说明它对于天气的冷暖变化的反应很敏锐。 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如果大雁迁徙的提早或推迟,预示着当地天气有反常的现象。 诗人陆游留心雁儿的活动并揭示它和气候的对应关系。如他在《夜归》诗云:“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此诗地点是浙江省绍兴,当年雁儿在中秋前提早南飞过浙江,结果天气早寒。近来对大雁观察记录也表明,大雁提前南飞,结果北方天气早寒,南方气温也比常年偏低。 虽说雁是候鸟,秋季霜降南旋,但古代诗词经常和雪联在一起,这似乎有悖事实。著名的有唐代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诗引起一场现代对雁生活习性新研究,起因出自科学家华罗庚针对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写了一首质疑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此质疑诗一出,报刊、杂志争相刊载,大加赞赏,借此勉励后生,要善于独立思考,疑前人所未疑。 但也有不少学者,指出华诗欠妥,说“雪中雁”和“月黑雁飞高”确是事实。 查阅古诗,很多诗人描写了雪和雁。 例如唐代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唐代李白《千里思》:“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唐代贺朝《从军行》:“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这情景跟卢纶的《塞下曲》很一致,作为候鸟的大雁,为什么还遭遇大雪呢?这主要与气候的多变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塞外气温骤降,大雁刚刚南飞,白雪就覆盖大地。另外中国地理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塞外在农历八月就下雪,甚至更早,“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五月天山雪”(李白诗),所以大雁难逃“雪网”的。 大雁归迟遇雪之情,也见于古诗,如唐代崔湜《塞垣行》:“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诗:“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 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虽说月黑看不见雁,但雁过有声,“月黑雁飞高”就不足奇了。 古诗仍有这方面的佐证。如唐代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宋代梅尧臣《秋雁》诗:“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唐代钱起《宿毕侍御宅》:“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金代元好问《惠崇芦雁》:“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 所谓“雁奴”就是晚上打更之雁,附近稍有响声,它们就立刻鸣叫报警,接着,群雁也随之惊起鸣叫,此起彼伏。这就是所谓惊起宿雁。 一声不响,默默飞行的群雁是没有的,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月黑之夜,什么都难以看见,为什么还知道雁从空中飞过呢?其原因就是俗话说的“雁过留声”。 另外,卢纶是唐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山西的北部是长城,后来当过河中元帅府判官,所以他有边塞的生活基础,不会不亲眼目睹雪中雁、黑天雁,《塞下曲》关于雁的描写应该说是科学真实的。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网)。 五、有关大雁的诗句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杠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温庭筠《苏武庙》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 -李白《千里思》 苍壁孤亭立,凋年独上时。帆归空渚早,雁落信潮迟。 烟火连三郡,波澜动两眉。袁宏成绝响,李白厌谀辞。 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炎海韶州牧,风流汉署郎。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辉光。 白首多年疾,秋天昨夜凉。洞庭无过雁,出疏莫相忘。 杜甫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夜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 赵嘏《长安秋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宋 戴复古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 蒋捷 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陆游《幽居》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夜归》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代高适《别董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代贺朝《从军行》 十月边塞寒,四山江阴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唐代崔湜《塞垣行》 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 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唐代李益《春夜闻笛》 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唐代钱起《宿毕侍御宅》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唐代李颀《古从军行》 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 宋代梅尧臣《秋雁》 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 金代元好问《惠崇芦雁》 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太宗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 六、有关大雁的诗句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代: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2、《闻雁》 唐代: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3、《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4、《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5、《霜月》 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