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示“身在其中,不知事情真相”的诗句有哪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出自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 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出自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 4、身在其中方之其味。 2. 看清事实的的名言名句大全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讲的是:孔子的一位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就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就把它吃了.恰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还以为颜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孔子才恍然大悟.孔子非常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原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3. 表示看透某些人的诗句1. 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释: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2. 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解释: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4.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释: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5.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解释: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6.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释: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7.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释: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8.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解释: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9. 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释: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10.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释: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4. 形容人置身事中而不知事情的真相是,用什么诗句形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p.s. 我个人觉得还有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有这类意思----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以上仅供参考,有异议,互相探讨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