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看清人

1.如何才能读懂《诗经》

阅读《诗经》,我们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手法与节 奏上6古人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与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 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手法上的分类。

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 事;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 ”“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 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这一章,以河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 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

《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 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还”是一言的。

《小雅•祈父》云: “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

《召南。江有汜》云:“江有汜,之子归,不我 以。

If我以,其后也悔。”前四句都是三言的。

《召南•行露》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 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

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大多数。《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 《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摞 有梅》的“标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间一句用“兮”字。以全部《诗经》 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数,但还是可以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 调的痕迹来。

2.一件事看清一个人,用古诗怎么形容

用古诗形容为: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句话在古代文学中时有被引用。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把丈夫(或妻子)抛弃的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强调个人的自私。

出处:元 无名氏《冯玉兰》第二折:“嗨,正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夫人,我也只保得自己性命,保不得你了。”

释义:“有道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夫人,我也还能保自己命,无法顾及到你了。”

扩展资料: 形容经过长时间得以看清一个人的诗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出自: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释义: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相关故事:宋朝时,路遥为南京绅士,富甲一方且为人大度,乐善好施。

马力是开封府尹包拯麾下马汉的侄子,当时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原本赶考顺道投靠叔叔马汉,走至南京时盘缠用尽,身患重病被困客栈。

闻得路遥乐于助人遂去求助。 到路府后并未向路说明他与马汉的关系,路遥热情接待,为他请医治病还腾出房屋让马力读书。

路遥赏识马力的才学,二人义结金兰。马力病愈后,路遥赠送二百两纹银助他上东京(今开封)赶考,后马力得中。

从此路马也失去联系。 多年后路遥家中失火,家道中落无以为生。

只有撇下妻子到开封投靠义弟马力,一路行乞到达开封。谁知到马府后恰遇马力不在家中,家人没有接待路遥。

路遥以为马力不念旧情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马力回家听家人说后,知是当年恩人来过,一面痛斥家人无礼,一面派家丁日久快马追赶路遥。

日久追上路遥后说明原委,二人化解误会。后马力将路遥一家接到开封。

于是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

3.一件事看清一个人,用古诗古诗怎么形容

一件事看清一个人,用古诗形容,有以下古诗来形容: 1、古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出自: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释义: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2、古诗: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句话在古代文学中时有被引用。

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把丈夫(或妻子)抛弃的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强调个人的自私。 出处:元 无名氏《冯玉兰》第二折:“嗨,正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夫人,我也只保得自己性命,保不得你了。” 释义:“有道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夫人,我也还能保自己命,无法顾及到你了。” 扩展资料: 古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相关故事: 宋朝时,路遥为南京绅士,富甲一方且为人大度,乐善好施。

马力是开封府尹包拯麾下马汉的侄子,当时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原本赶考顺道投靠叔叔马汉,走至南京时盘缠用尽,身患重病被困客栈。

闻得路遥乐于助人遂去求助。 到路府后并未向路说明他与马汉的关系,路遥热情接待,为他请医治病还腾出房屋让马力读书。

路遥赏识马力的才学,二人义结金兰。马力病愈后,路遥赠送二百两纹银助他上东京(今开封)赶考,后马力得中。

从此路马也失去联系。 多年后路遥家中失火,家道中落无以为生。

只有撇下妻子到开封投靠义弟马力,一路行乞到达开封。谁知到马府后恰遇马力不在家中,家人没有接待路遥。

路遥以为马力不念旧情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马力回家听家人说后,知是当年恩人来过,一面痛斥家人无礼,一面派家丁日久快马追赶路遥。

日久追上路遥后说明原委,二人化解误会。后马力将路遥一家接到开封。

于是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 参考资料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_百度百科 夫妻本是同林鸟_百度百科。

4.怎样理解《诗经》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性

到灿烂的中华文化,说到中国的艺术,人们不得不想到诗歌。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个名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性、文化特征。

西方文化以哲学为代表,而诗歌,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诗歌的陪伴下长大的,我们开始学背书便是从背诗开始,孩提时,我们背唐诗;稍大一点了,我们便背《诗经》,背宋词,背《楚辞》、《离骚》……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背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背到“无边落木萧萧下”;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杨柳岸晓风残月”;背“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不管理不理解,先背下来,以后的日子里,漫漫人生路上再慢慢体会,细细品味,品读诗里的春夏秋冬,体会词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常用“诗性民族”来形容中华民族,说中华文化是“泛美文化”。

虽然我们对这些习而不察、用而不知,但这些评断确已形成,自有它的依据,并非凭空产生。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

从“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诗的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其次,是因为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

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不管是水面上的渔歌互答,还是林樾中的樵夫高歌;是山坡上采茶女的放声清歌,还是草地上牧童的低吟浅唱,他们所唱的,所歌的都是诗。

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们都会从中体悟到另外一种境界。

这些优秀的诗歌往往触及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使我们的情感为之震颤,精神为之提升,思想为之开阔。这样的好诗,我们百读不厌,每次读诗都会获得新的感悟,我们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第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

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

第四,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也没有使艺术沦为科学或体育。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戏曲,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中国人一开始就懂得如何“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懂得如何孕育自己的情感,不去追求时空的真实幻觉;懂得如何利用程式化的规则和虚拟化的手段将舞台和道具都变成表演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人不追求简单的对称和机械的构图,而是懂得如何处理阴阳、动静、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中国没有“掷铁饼者”,没有《圣经》,没有《哈姆雷特》,没有凡尔赛宫……但中国有《诗经》,有《离骚》,有《红楼梦》,有紫禁城,有苏州园林……我们只要将它们拿来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谁更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更在乎天人合一,谁更懂得和谐美。中国的文章里有诗,小说里有诗,戏里有诗,歌里有诗,画里也有诗;就连园林的山石上,亭子的匾额上,高墙、院门上都是诗。

中国古代的士大。

5.诗经中鼓励人的诗词

1、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原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白话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原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白话译文: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

3、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原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话译文: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4、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原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白话译文:我奉劝天帝(这里是指朝庭)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5、临江仙·柳絮

【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

原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白话译文:只要不断借助风的力量,我一样可以上天去!

6、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翰 【朝代】唐

原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白话译文: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6.多闻草木少识人中为什么提诗经中

闲暇时,看见这样一篇文章,颇有感触,我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多闻草木少识人》 王开岭 住海淀时,最常去的是北京动物园和香山植物园。 迷恋动物园,因为它帮我确认一件事,它反复地、一遍遍向我证实:生命是丰富的,物种是多样的……否则,我直怀疑世上只剩下人了。

在这座庞大的动物收容站,我遍访那些完全不同于己的生物,那些传说中的异类,打探其故乡、家族、数量,聆听其身世、命运和生涯故事…… 人类中有一个多舛而惨烈的族群——犹太人,它颠沛流离、东闪西躲,其成员系统,像蒲公英一样被吹得七零八落,连中国东北的冰天雪地里都有其公墓。在我眼里,动物园的房客,遭遇皆像犹太人,而它们的纳粹天敌,正是自称“人类”的那群家伙。

不错,动物园即收容站,或者说拘留所,但我是来探监的,不是来观赏的,我是以亲友身份来的。这样说有点矫情,但我确实这么想。

每每注视笼子里的对方,那么瑰丽的皮毛、那么精致的斑纹、那么神奇的习性、那么伟岸或袖珍的形体……我都自惭形秽、羞愧难当,我觉得人类配不上它们,配不上如此丰美灿烂的生灵,不配与之为伍。 逛香山,则为消焦灼、蓄元气,更为避世。

躲开车马鼎沸的聒噪、巍楼悍厦的逼视,远离骨骼与骨骼的撞击、欲望与。闲暇时,看见这样一篇文章,颇有感触,我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多闻草木少识人》 王开岭 住海淀时,最常去的是北京动物园和香山植物园。 迷恋动物园,因为它帮我确认一件事,它反复地、一遍遍向我证实:生命是丰富的,物种是多样的……否则,我直怀疑世上只剩下人了。

在这座庞大的动物收容站,我遍访那些完全不同于己的生物,那些传说中的异类,打探其故乡、家族、数量,聆听其身世、命运和生涯故事…… 人类中有一个多舛而惨烈的族群——犹太人,它颠沛流离、东闪西躲,其成员系统,像蒲公英一样被吹得七零八落,连中国东北的冰天雪地里都有其公墓。在我眼里,动物园的房客,遭遇皆像犹太人,而它们的纳粹天敌,正是自称“人类”的那群家伙。

不错,动物园即收容站,或者说拘留所,但我是来探监的,不是来观赏的,我是以亲友身份来的。这样说有点矫情,但我确实这么想。

每每注视笼子里的对方,那么瑰丽的皮毛、那么精致的斑纹、那么神奇的习性、那么伟岸或袖珍的形体……我都自惭形秽、羞愧难当,我觉得人类配不上它们,配不上如此丰美灿烂的生灵,不配与之为伍。 逛香山,则为消焦灼、蓄元气,更为避世。

躲开车马鼎沸的聒噪、巍楼悍厦的逼视,远离骨骼与骨骼的撞击、欲望与欲望的火拼、脏口与脏口的对骂…… 草木乃最安静、最富美德的生物,也是肉体最伟大的保姆:献花容以悦目、果茎以充腹、氧气以呼吸、林荫以蔽日,还承接人之垃圾和秽物……没有草木,我们真是一秒也活不成。 香山植物园,最大魅力是阔,阔得足以让人忽略其败笔:院墙和门票。

除山风浩荡、野趣丰饶、地气充沛,它还有个好处:人寡。再多的人撒到如此大的林子里,也成了丛中蚂蚱,被稀释了。

人寡,则幽,则清,则定。 不过,颇为尴尬的是,面对妖娆花木,我竟无法叫出对方的名字。

成千上万的她们,我所识者廖几。爱慕,却不知称呼;惊艳,却无从指认。

甚至无法转述她们的美,炫耀我的眼福。 其实何止于我,翻翻书报,“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懒汉比喻和无知之说,比比皆是

曾见一位母亲,带儿子在园子里玩,童声一连串地问“妈妈这叫什么”,我清楚地听见萱草被说成了马兰、蜀葵被说成了木槿、鸢尾被说成了百合、茑萝被说成了牵牛,其它我也说不出了……末了,年轻的母亲被逼得声音越来越低、嗫嚅不清了。 我把此事告诉一朋友,大发感慨:现代人熟记的人名多不胜举,尤其演艺明星,所识草木却可怜至极,真是奇怪!过了几天,收到朋友一赠书:《野花图鉴》。

还有一条短信:“每次看到‘全草入药’几个字,我都肃然起敬!”果然,翻开该书,几乎每条注释中,皆见“全草入药”四字。 草木深深,福佑其中;花果累累,生之有养。

我想,若有一日,自己被发配荒野,携一卷《本草纲目》,也就能活下去,芥命无忧了。 若再奢侈一点,容我多带一本书,该是什么呢? 无疑是它了。

在我眼里,《诗经》乃性灵之书、自然之书、童话之书,更是精神明亮之书。我想,从古到今,即使只有这么薄薄一册,华夏文化也堪称灿烂。

后人若能承先民衣钵、循童年心性,文明又何尝堕落至此?扔掉《诗经》,遗弃它的纯真精神,背叛它的诗意逻辑和生存美学,乃悲剧之始。 《诗经》伟大在哪儿呢?夫子看的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思无邪”,即纯洁、烂漫,即清澈、雅正。作为教书匠,夫子总不忘唠叨,续了串大道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最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对小儿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我极欣赏的一句话,也是酷爱《诗经》的一大隐由。 它确乎一部生物百科全书。

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诗经》里的物类作了详解,计草本80种、木本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动植物175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