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承前启后的诗句

1. 沁园春雪 承前启后的诗句

应该有两句!

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句上承第一阙所描写的北国壮丽雄魂的景色,下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无可比拟的英雄!江山的多娇,君王的英明,可谓相得益彰!

第二句更加绝妙,“俱往矣”三个字,将前面的诸多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通通代过,说明那些历史的辉煌早已烟消东南,雾散西北,都已经成为过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九个字,开启后来无穷无尽的时空!

“今朝”既是诗人所处的时代,也是诗人以后的时代!这句,大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也正是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核心之所在!

写到此,我也想说一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启承前启后作用的句子叫什么句

这两个成语都有“承接前边的并启发后边的”的意思,有时可以相通。

1.它的每一句都须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便发生前后呼应的效果。(老舍《小花朵集》)

例1的“承前启后”用来指语句的“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衔接作用,换作“承上启下”也说得通。

但这两个成语是有区别的。

“承前启后”是“继承前代(过去)的,启发后代(未来)的”的意思。

2.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是我国文艺界承前启后,拨乱反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

3.同志们为拨乱反正,承前启后,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下定决心。

4.五年、十年以后,他们之中很多人要成为生产上的骨干,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抓好他们的技术再学习、再训练十分必要。

例2例4用作定语,例3用作介词“为”的宾语。

“承前启后”也作“承先启后”。

5.我们正处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6.这是一个在重要的历史时期举行的,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例5例6用作定语。

“承上启下”是“承接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的意思,一般多用于写文章。

7.垫话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曲艺》)

8.不过“也”和“得”在性质上也不尽相同:“也”字是承上的,“得”字是承上启下的。(王力《中国语法理论》)

9.有些独立成分,如“总而言之”“总之”“可以断言”“总的说来”等等虽然在结构上不同其他句子成分发生关系,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胡裕树《现代汉语》)

10.此外,古书上还有些“焉”字用于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例7例8和“是”构成合成谓语,例9例10用作定语。

“承上启下”有进也指工作上的上下连接作用。

11.有人在地委办公室里,未能当好承上启下的参谋,那就是:如何当好参谋的工作规律,他尚未掌握。(《张弛集》)

12.你是车间主任,应该转达领导意图,反映群众意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汉语成语小词典》1959年版用例)

例11和例12用作定语,这两例的“承上启下”不能换作“承先启后”。

从以上用例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承接前边的启发后边的”的意思,但有区别:①“承前启后”多指继承前代(过去)的事业,开创后代(未来)的事业;“承上启下”多指文章中起上下衔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承前启后”着眼于“任务”,“承上启下”着眼于“作用”。②“承前启后”有时也指文章中某些词语、句子、段落的上下衔接作用,这样用的“承前启后”与“承上启下”相通(如例1)。“承上启下”有时用来指上下级之间的连接作用,“承前启后”没有这种用法和意义。③“承前启后”经常跟“继往开来”配合运用,相得益彰。“承上启下”不这么用。

3. 启承前启后作用的句子叫什么句

这两个成语都有“承接前边的并启发后边的”的意思,有时可以相通。

1.它的每一句都须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便发生前后呼应的效果。(老舍《小花朵集》) 例1的“承前启后”用来指语句的“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衔接作用,换作“承上启下”也说得通。

但这两个成语是有区别的。 “承前启后”是“继承前代(过去)的,启发后代(未来)的”的意思。

2.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是我国文艺界承前启后,拨乱反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 3.同志们为拨乱反正,承前启后,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下定决心。

4.五年、十年以后,他们之中很多人要成为生产上的骨干,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抓好他们的技术再学习、再训练十分必要。 例2例4用作定语,例3用作介词“为”的宾语。

“承前启后”也作“承先启后”。 5.我们正处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6.这是一个在重要的历史时期举行的,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例5例6用作定语。

“承上启下”是“承接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的意思,一般多用于写文章。 7.垫话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

(《曲艺》) 8.不过“也”和“得”在性质上也不尽相同:“也”字是承上的,“得”字是承上启下的。(王力《中国语法理论》) 9.有些独立成分,如“总而言之”“总之”“可以断言”“总的说来”等等虽然在结构上不同其他句子成分发生关系,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胡裕树《现代汉语》) 10.此外,古书上还有些“焉”字用于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例7例8和“是”构成合成谓语,例9例10用作定语。

“承上启下”有进也指工作上的上下连接作用。 11.有人在地委办公室里,未能当好承上启下的参谋,那就是:如何当好参谋的工作规律,他尚未掌握。

(《张弛集》) 12.你是车间主任,应该转达领导意图,反映群众意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汉语成语小词典》1959年版用例) 例11和例12用作定语,这两例的“承上启下”不能换作“承先启后”。

从以上用例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承接前边的启发后边的”的意思,但有区别:①“承前启后”多指继承前代(过去)的事业,开创后代(未来)的事业;“承上启下”多指文章中起上下衔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承前启后”着眼于“任务”,“承上启下”着眼于“作用”。

②“承前启后”有时也指文章中某些词语、句子、段落的上下衔接作用,这样用的“承前启后”与“承上启下”相通(如例1)。“承上启下”有时用来指上下级之间的连接作用,“承前启后”没有这种用法和意义。

③“承前启后”经常跟“继往开来”配合运用,相得益彰。“承上启下”不这么用。

4. 急

老一辈也说啊

新一辈也说

社会主义救了中国

社会主义救了中国

铁锤锻造了啊

民族的尊严

镰刀收获了复兴的欢乐

收获了复兴的欢乐

久经风雨

几经拼搏

征途上踏平了多少坎坷

一代又一代

继往开来

中国特色道路越走

越走越宽阔

乡里人也说啊

城里人也说

改革开放富了中国

改革开放富了中国

田野长满了啊

丰收的喜悦

都市飞扬着多彩的欢歌

飞扬着多彩的欢歌

几经跋涉

几经开拓

前进中验证了多少探索

一代又一代

继往开来

中国特色道路越走

越走越宽阔

中国人也说啊

外国人也说

科学发展强盛中国

科学发展强盛中国

神州处处是啊

和谐的家园

人民家家有美好的生活

家家有美好的生活

和平崛起

朝气蓬勃

旗帜下奔腾着长江黄河

一代又一代

继往开来

中国特色道路越走

越走越宽阔

一代又一代

继往开来

中国特色道路越走

越走越宽阔

5. 照样子各写两个成语:承前启后

承上启下 chéng shàng qǐ xià [释义] 承:承接;启:引出;开始。

承接上面的;并引出下面的。多指文章的结构。

也泛指把事业或学问接过来传下去。[语出] 《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

唐·孔颖达疏:“故君子慎;不失色于人者;并结前义也;故;承上启下之辞。”[辨形] 承;不能写作“成”。

[近义]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用法] 多用于写文章方面;有时也用于工作中指连接上下级群众和领导。一般作定语。

[结构] 连动式。继往开来 jì wǎng kāi lái [释义] 继:继承;往:过去;来:未来。

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语出] 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此先生之教;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有大功于斯世也。”

[正音] 往;不能读作“wànɡ”。[辨形] 继;不能写作“既”。

[近义] 承上启下[反义] 空前绝后[用法] 用在褒义。常常用在事业、学问方面。

常跟“承前启后”搭配使用。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6. 抒发建功立业的诗句

1、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释义: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出自: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释义: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3、诗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出自:宋代·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释义: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4、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自:宋代·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释义: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5、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自:宋代·文天祥《扬子江》

释义: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