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笛子的诗句1. 常居物外度清时, 牛上横将竹笛吹. 一曲自幽山自绿, 此情不与白云知. 2. 数萼初含雪, 孤清画本难. 有香终是别, 虽瘦亦胜寒. 横笛和愁听, 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 容易莫吹残. 3. 牛得自由骑, 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 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 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而, 无是亦无非. 2. 赞美笛子的诗句有哪些1.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 《春夜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3. 《吹笛》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吴江楚泽闲游遍,未豁平生万里心。 醉里独携苍玉笋,岳阳楼上作龙吟。 4. 《月下笛·万里孤云》 年代: 宋 作者: 张炎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谩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5. 《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 《闻笛》 年代: 宋 作者: 董嗣杲 凄凄吹笛裂寒云,羁客难禁醒坐闻。 声逐逝波流不断,月明吹老戌回军。 3. 有没有描写笛子的诗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3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4从 军 北 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5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6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7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 关于竹笛的诗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 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注释 [1]春风:一本作“东风”。 [2] 《折柳》:即《折杨柳》,曲名。 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 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 5. 谁能告诉我几首关于笛子的诗啊既然你把分都压上了,我就把我知道的所有能想得起来的笛子的诗告诉你~~嘿嘿~~~~可是很用心的呃~如下:蔡琰说“长笛声奏苦”所以跟笛子有关的诗除了超级欢快表达春光明媚,就是很哀怨的了~~~~~比如李清照的这一首《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其中“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 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 ,然而意思很含蓄。 闻笛怀人,因梅思春 ,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边一个是元代杨维桢的《筚篥吟》春风吹船下扬州,夜听笛声江月流。故宫摇落杨柳秋,客子于邑山阳愁。 明朝此声不可求,乃知朔客杜宽者,手持悲篥寻南游。胡笳拍中愁未休,龟兹角管亲编收。 王门历尽及五候,翩然鸿飞不可留。笛材既访柯椽锼,更协鸣凤昆仑丘。 卷芦易地鸣陇头,城南思妇歌牵牛。欲绝未绝一缕抽,划然石裂千丈湫。 叫噪鹅鹳飞蛟虬,洞庭之水天东浮。杜宽杜宽艺绝忧,艺隐岂比闵张俦。 为君贳美酒,不惜千金裘。和我君山莫邪笛,与尔同登黄鹤楼。 这首有点艳,呵呵,《舟过山塘闻笛》是清人的,叫舒位。红穗疏灯水上楼,笛声纤远指痕留。 定知吹笛人双髻,可惜湘帘不上钩。还记得一个宋代人的,可惜不全:笛声依约芦花里。 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 思入水云寒。诗人叫潘阆,(浪音),当空旷讲。 这个虞美人虽然是感慨人生的,不过跟笛子有关:武昌七十庞眉叟。学笛从年少。 萧萧笛竹楚山秋。当日买林、曾典黑貂裘。 一声占尽秋江月。天外行云绝。 如今老去兴犹迟。尚想时时、一曲梦中吹。 宋代诗人林正大的~~白居易有写笛子的诗,可惜意思不太好。韩愈的可以,嘿嘿: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 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 法曹贫贱众所易,腰腹空大何能为。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 手磨袖拂心语口,慢肤多汗真相宜。 日暮归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 谁谓故人知我意,卷送八尺含风漪。呼奴扫地铺未了,光彩照耀惊童儿。 青蝇侧翅蚤虱避,肃肃疑有清飙吹。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 明珠青玉不足报,赠子相好无时衰。这首诗叫《郑群赠簟》在网上一些论坛上有,不过奇怪得很,都是一半,查起来让人费解,敲了一半竟然转载了那么多~~~~~~~宋代的郑刚中就此写过一首《客惠宾州竹簟甚佳取退这郑群赠簟诗读之数过》卷送风漪光八赤,竹新渐作琉璃色。 世人贵耳便贱目,那知不抵蕲州笛。年来愧汗常浃肤,夏日自嫌污枕席。 有时追诵法曹句,怅恨宗人不多得。山斋置榻容一身,君惠清凉到心骨。 门前客至莫见嗔,老子解衣喧鼻息。就是这些~~~~人走笛声残~~~~: )。 6. 求描写笛子或笛音的古诗词1. 常居物外度清时, 牛上横将竹笛吹。 一曲自幽山自绿, 此情不与白云知。 2. 数萼初含雪, 孤清画本难。 有香终是别, 虽瘦亦胜寒。 横笛和愁听, 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 容易莫吹残。 3. 牛得自由骑, 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 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 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而, 无是亦无非。 4. 笛咽离亭断客魂, 峭帆东望海天昏。 老僧笑指风涛险, 坐看江山不出门。 5. 江店酒初熟, 亭皋鹤未还。 谁家一声笛, 吹梦落空山。 6. 和风和雨点苔纹, 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全似雪, 岭头飞去半为云。 不须横管吹江郭, 最惜空枝冷夕曛。 回首孤山山下路, 霜禽粉蝶任纷纷。 7. 茅屋千峰里, 人居图画中。 石苔鹦鹉绿, 山果杜鹃红。 弄影花筛月, 飞香幔过风。 倚栏无个事, 吹笛供山翁。 8. 数家烟树里, 竹湛最佳名。 茅屋经秋补, 山田隔岁耕。 残阳归牧笛, 零露咽虫声。 更遇村翁说, 平生未入城。 9. 偶为看山出, 孤舟向晚停。 野梅含白水, 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 春潭浴乱星。 何人吹铁笛, 清响破空冥。 10. 弱不禁风素自怜, 黄昏细雨断疏烟。 楼头指冷谁吹笛, 塞上身单欲寄绵。 一任啼鸟翻子夜, 直须飞雪送残年。 攀枝信坠英雄泪, 残阳萧条灞水边。 11. 山房无一事, 西日送残曛。 饭去胡麻煮, 香将柏子焚。 草坡闻牧笛, 松圬响樵斤。 怪底总昏黑, 檐前一片云。 12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3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 赞美笛子的句子描写笛子的句子: 1. 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 2.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3.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 静夜的笛声,却是来自敞开的心扉,悠扬飘荡、绵延回响,萦绕着无限的遐思与牵念,缓缓地飞升。升到那有着星辰与皎月的深空里,和着云丝曼妙轻舞,如同天上人间的喧哗化作一片绚烂织锦,一幅无声的灵动画卷,一曲清新的玄妙天籁。 5. 那静夜的笛声,是来自敞开的心扉,悠扬飘荡、绵延回响,萦绕着无限的遐思与牵念,缓缓地飞升。升到那有着星辰与皎月的深空里,和着云丝曼妙轻舞,如同天上人间的喧哗化作一片绚烂织锦,一幅无声的灵动画卷,一曲清新的玄妙天籁。 6. 那悠扬的笛声,婉转的声音,穿过林荫小道,飘荡在幢幢高楼之间,我的心顿时迷失起来。 7. 夜,冷冷清清的月牙挂在村头的树梢上,忽传来一股低沉的笛声——一定是悠扬又睡不着了,笛声那缓缓飘遍小山谷。 8. 笛声悠扬而起,清脆与柔和相应,委婉与清亮并存。宛如天籁,怡人心脾! 9. 绮叠萦散,飘零流转。婉转的笛声牵动了落日的余辉,恍若长空里万点的花瓣纷纷飘落,将凝重的图画点缀成一副梦的意境。 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玉笛及红木做的笛子,古时还有骨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竹笛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