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于王昌龄的诗句

1.王昌龄的诗句

塞下曲四首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

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九江口作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

杨花更吹满。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天香自然会,陵异识钟音。

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独上:一作独坐。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旧别情:一作离别情。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听流人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天:一作连江。送单十三毕五归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2.有关王昌龄的诗句

送王昌龄之岭南

唐代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送王昌龄

唐代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王昌龄诗句大全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 王昌龄《长信怨》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王昌龄《闺怨》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王昌龄《长信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王昌龄《送柴侍御》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 王昌龄《塞上曲·其一》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王昌龄《闺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 王昌龄《西宫秋怨》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 王昌龄《出塞二首》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 王昌龄《春宫曲》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 王昌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王昌龄《送魏二》

4.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出塞 从军行 芙蓉楼送辛渐 咏浣纱溪

送郭司仓 从军行 从军行七首 答武陵太守

闺怨 塞下曲 塞上曲 送柴侍御

采莲曲二首 采练曲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横吹曲辞·出塞

青楼曲二首 长信秋词五首 箜篌引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长信怨 春宫怨 九日登高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长歌行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琴 录自《文镜秘府论》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出塞 夏日花萼楼(酉甫)宴应制

乌栖曲 [一作李端诗] 驾幸河东 裴六书堂 胡笳曲

段宥厅孤桐 失题 城傍曲 行路难

送欧阳会稽之任 送李棹游江东 送魏二 送裴图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旅望 [一作李颀诗]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西宫春怨

万岁楼 初日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江上闻笛 古意 过华阴

寒食即事 送朱越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题净眼师房

相和歌辞·长信怨 送程六 谒焦炼师 客广陵

静法师东斋 小敷谷龙潭祠作 送刘十五之郡 放歌行

风凉原上作 杂兴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留别岑参兄弟 宿裴氏山庄 斋心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送任五之桂林 塞上曲 殿前曲二首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龙标野宴 浣纱女 观猎

途中作 沙苑南渡头 城旁 送别

题朱炼师山房 卢溪别人 失题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朝来曲 箜篌引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送乔林 还山贻湛法师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咏青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张折冲游耆(门者)寺 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

段宥厅孤桐 巴陵送李十二 河上老人歌 别辛渐

送柴侍御 送吴十九往沅陵 送崔参军往龙溪 送郑判官

别陶副使归南海 素上人影塔 赵十四兄见访 甘泉歌

听流人水调子 宴春源 送李十五 从军行

西宫秋怨 青楼曲二首 青楼怨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秋兴 灞上闲居 独游

太湖秋夕 越女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一作刘慎虚诗]

留别武陵袁丞 悲哉行 为张(亻贵)赠阎使臣 赠史昭

秋山寄陈谠言 变行路难 题僧房双桐 题灞池二首

送张四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九江口作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一作孟浩然诗。]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重别李评事 春怨 上侍御七兄 留别

赠李侍御 又 秋日 录自《海录碎事》

录自《河岳英灵集》 秋思 奉赠张荆州 驾出长安(一作宋之问诗)

送人归江夏 句 送李五 别皇甫五

闺怨 梁苑 梅道士水亭 赠宇文中丞(本畅当诗)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一作高适诗) 又 失题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别司马太守 送单十三毕五归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别郭八 送窦七 送姚司法归吴 送高三之桂林

送万大归长沙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大梁途中作 山行入泾州

李四仓曹宅夜饮 萧驸马宅花烛 寄穆侍御出幽州 梁苑

别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陆 送谭八之桂林

击磐老人 送胡大 咏史 别刘諝

送韦十二兵曹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山中别庞十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巴陵别刘处士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何九于客舍集 上马当山神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t/19.shtml

5.王昌龄的诗

王昌龄(698-758)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

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诗选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塞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兴 日暮西北堂, 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 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 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 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6.王昌龄王昌龄诗词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1、《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5、《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6、《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7、《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8、《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着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9、《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10、《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1、《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1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13、《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4、《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15、《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16、《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17、《送欧阳会稽之任》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

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

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18、《送裴图南》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19、《送人归江夏》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20、《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7.王昌龄的诗还有那些

第二节 盛唐边塞诗人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初盛唐以来,由于国势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基础牢固,同域外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们有很多出塞的机会,或是从军、或是游历,遥远陌生的边塞不但不使人们感到荒凉可怕,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猕漫在初盛唐社会,不少著名的诗人都亲历过铁马秋风塞北的军旅生活,如陈子昂、高适、岑参、崔颢、戎昱等人。

充满英雄传奇色彩的塞外军旅生活、雄奇壮伟的域外风物,都足以引起诗人们的创作兴趣,于是从隋代的杨素、卢思道、薛道衡以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边塞诗,在盛唐又出现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推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渤海蓨是汉代的行政区域,唐时已无渤海蓨,《旧唐书》本传称其为“渤海蓨人”,是以郡望相称)。

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虽然高适的祖父、父亲曾经当官,但到高适的时候,家境已经中落。

高适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他自己说:“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别韦参军》)他原以为凭借才华,可以一举获取功名,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北上蓟门,漫游燕赵,但也是“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归来之后,大约有十年间是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流浪生活,其间他也几度外出。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四载(745),他和李白、杜甫邂逅于汴、宋之地,一起登临怀古,把酒论文,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天宝八载(749) ,因人举荐,高适试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但因这个官职的“拜迎长官”、“鞭挞黎庶”(高适《封丘县作》),他三年后便辞职不干,不久入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高适跟随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此后官运亨通,屡屡升迁,最后官封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

因为经历的复杂,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杜甫曾称他:“高生跨骏马,有似幽并儿”(《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所以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仕途得意之后,诗歌创作数量不多,总体成就不如未达之前。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燕歌行》,是他开元二十六年(738),第一次北上蓟门归来以后的作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前有作者自序,明确表示此诗是为“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高适自己也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所以诗中的思想感情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守边士兵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男儿当建功立业,横行天下,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

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技巧概括当时边塞战斗生活的广阔场景以及各种矛盾。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批判将帅骄奢荒纵,不恤士卒,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此诗语言多用七言偶对,几乎每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音调铿锵,表达了诗人时而沈郁、时而激昂、时而悲壮的心情,但给人的感觉不是形式的华美,而是沈至、浑厚、质实、雄健。 高适的边塞诗,议论深刻,见解过人。

如他的《塞上》诗,指出当时边患的严重和朝廷对外战争的失策:“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

他认为唐朝习用的“和亲”手段已经起不到羁縻强敌的效果,应该像汉时。

8.王昌龄的诗还有那些

第二节 盛唐边塞诗人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初盛唐以来,由于国势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基础牢固,同域外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们有很多出塞的机会,或是从军、或是游历,遥远陌生的边塞不但不使人们感到荒凉可怕,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猕漫在初盛唐社会,不少著名的诗人都亲历过铁马秋风塞北的军旅生活,如陈子昂、高适、岑参、崔颢、戎昱等人。

充满英雄传奇色彩的塞外军旅生活、雄奇壮伟的域外风物,都足以引起诗人们的创作兴趣,于是从隋代的杨素、卢思道、薛道衡以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边塞诗,在盛唐又出现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推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渤海蓨是汉代的行政区域,唐时已无渤海蓨,《旧唐书》本传称其为“渤海蓨人”,是以郡望相称)。

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虽然高适的祖父、父亲曾经当官,但到高适的时候,家境已经中落。

高适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他自己说:“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别韦参军》)他原以为凭借才华,可以一举获取功名,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北上蓟门,漫游燕赵,但也是“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归来之后,大约有十年间是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流浪生活,其间他也几度外出。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四载(745),他和李白、杜甫邂逅于汴、宋之地,一起登临怀古,把酒论文,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天宝八载(749) ,因人举荐,高适试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但因这个官职的“拜迎长官”、“鞭挞黎庶”(高适《封丘县作》),他三年后便辞职不干,不久入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高适跟随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此后官运亨通,屡屡升迁,最后官封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

因为经历的复杂,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杜甫曾称他:“高生跨骏马,有似幽并儿”(《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所以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仕途得意之后,诗歌创作数量不多,总体成就不如未达之前。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燕歌行》,是他开元二十六年(738),第一次北上蓟门归来以后的作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前有作者自序,明确表示此诗是为“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高适自己也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所以诗中的思想感情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守边士兵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男儿当建功立业,横行天下,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

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技巧概括当时边塞战斗生活的广阔场景以及各种矛盾。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批判将帅骄奢荒纵,不恤士卒,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此诗语言多用七言偶对,几乎每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音调铿锵,表达了诗人时而沈郁、时而激昂、时而悲壮的心情,但给人的感觉不是形式的华美,而是沈至、浑厚、质实、雄健。 高适的边塞诗,议论深刻,见解过人。

如他的《塞上》诗,指出当时边患的严重和朝廷对外战争的失策:“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

他认为唐朝习用的“和亲”手段已经起不到羁縻强敌的效果,应该像汉时。

9.关于王昌龄的诗句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独坐 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