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是非之地的诗句睡狗醒来是非多。 英国诗人 乔叟是是非非,号为信史。 是非名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 是是:肯定正确的。非非:指责错误的.倍史:真实可信的史书。 这两句大意是:一部史书,必须作到肯定正确的,批评错误的,才能号称“信史”。这两句从正面强诵修史者不能简单地、机械地复述历史,而要对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作出判断,表明见解。 可供论述修史的原则及评判史书的成就高下时引用。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明代明臣 于谦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明代文学家 王守仁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 关于是非的名言宋·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 本句大意是:明辩是非后,方可以给予奖赏或惩罚。刑赏的依据是什么?是个人的喜怒好恶?是领导、上司的旨意?是远近亲疏的关系?还是下级报来的材料?在作者看来,都不是,奖惩的唯一依据是事实。 只有澄清事实,明辨是非,方可依法给予相应的刑赏。离开了调查研究,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去作,不仅述不到奖罚的目的,反而会生变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九变而赏罚可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是非:正确和错误。这两句大意是:它有它的正确和错误,这也有这的正确和错误。 战国·庄周《庄子》在这里将世界上的事物看成“彼”和“此”,彼方是出于此方对待而来的,此方也是因着彼方对待而成的。一切理论系统相依而相生,又互为消长,所“彼系统与此系统之间各有是非。 也可以认为:彼概念下的系统有一套内在的肯定与否定,那么,此概念下的系统也有一套内在的肯定与否定。可用于说明事物之间、理论系统之间的相对性。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齐物论》心出是非外,迹辞荣辱中。晚唐诗人 许浑智慧首先教人们辨别是非。 古罗马诗人 玉外纳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是非名言明代思想家 顾宪成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 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寄:寄托。 托:依靠。这两句大意是:依靠法令来治理混乱,依靠赏罚来处理是非。 人治还是法治,古来争论已久。韩非认为:治乱必须用挂,用推行法治的手段(术)才能奏效。 所谓治乱国必须用重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是非问题,也必须赏罚分明,决不能马马虎虎。 “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辩惑》)。此二句说明治国安邦必须推行法制,刑赏必须分明。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大体》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宋·苏洵《史论上》。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待:等到。 褒:表扬,褒奖。劝:努力,自勉。 贬:批评.指责。惩:警戒。 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不等别人表扬就会自勉.不等别人批评就会自警。本名句可供论述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地劝善惩恶时引用。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史论上》利害之心生,而是非之心昏矣。南宋诗人 杨万里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关于是非的名言希腊诗人 米南德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 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这两句大意是:不与人争名逐利,不与人争辩是非曲直,尘世的纷扰和烦恼就不会找上门来。 在“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攮攘蝇争血”(马致远与本条曲句同套散曲语),争名逐利无休止的现实中,作者深感社会的污浊,尘世的险恶,因此产生了这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和超然物外的思想,其中也含有他对现实的激愤,对封建社会功名富贵的鄙视。现多用来表现消极避世,当老好人的思想。 元代戏剧家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目前之耳且可涂,身后之是非难罔。清·张廷玉《明史·钱一本传》。 涂:涂抹,粉饰。罔:欺骗。 这两句大意是:活着,可利用权势地位遮掩人们的耳目视听;死后,一生的是非功过就无法骗人了。明代万历年间,“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钱一本曾向皇帝上《论相疏》,严厉指出当时大臣的十条罪状。 这些大臣害怕别人揭露、弹劾自己,就甩强制手段,“欲钳天下之口”。殊不知这样虽能得逞子一时,却不能从根本上抹掉自己的恶行劣迹。 ~说明一手掩人耳目的事是无法永远得逞的,是毁是誉总会由时间老人作出最终判决。清代大臣 张廷玉 《明史·钱一本传》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是非名言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这两句大意是:诋毁﹑赞美从来都不可以随便接受,谁是谁非终究会一清二楚的。 为人应胸怀开阔,选观旷放,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气度。是是非非,褒贬毁誉,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为人不能成为舆论的奴隶,别八怎么说。自己便怎幺干,而应有自己的主见。 ~二句便表现出一种超脱旷达,对未来坚信不移,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也表现出不在小是小非上斤斤计较的潇洒态度。 可以此劝慰处在逆境中的友人或进行自励,不去计较一时的毁誉,相信历史会对自己作出公允的评价。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明·冯梦龙《。 2.表明自己不问世事的古诗词千秋功过,几人湮没不如清茶一杯,听雨看竹,忘却江湖世俗不如清居幽巷,焚香读书,忘却功名利禄不如身随黄土,安乐逝乎,忘却万里哀哭不如江上渔火,水烟霁雾,忘却江南尘路不如草田木屋,水车几户,忘却尘世苦楚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挣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做尘 只留香如故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憨山大师的《醒世歌》很经典的。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份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强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原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种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3.形容是非的成语有哪些【白黑不分】: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白黑颠倒】:颠倒:错乱。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 【白黑分明】: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搬唇递舌】:挑拔是非。 【搬唇弄舌】:①挑拨是非。②卖弄口才。 【搬口弄唇】:搬:搬弄;弄:卖弄。指说长道短,挑拔是非或卖弄口才。 【搬口弄舌】:挑拨是非。同“搬唇递舌”。 【半信半疑】: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半疑半信】: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那也是一种是非,这也是一种是非。比喻说话圆滑,不得罪人。 【变色之言】: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拨嘴撩牙】:指挑拨是非。 【不分青白】:指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不分青红皂白】: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不分皂白】: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管一二】:不论是非情由,不顾后果。 【不问青红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不问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颠倒是非】:是:对;非:错。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 4.求一篇关于汉武帝功过是非的文章,1000以内茂陵秋风,千载瑟瑟。 与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一样,汉武帝刘彻早已在灰飞烟灭中被人们淡忘。然而,颇有意思的是,一部《汉武大帝》电视剧的热播,却使他一时成为被公众关注议论的热门人物。 汉武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帝王呢? 在现代历史学家中,对汉武帝最浪漫的评价大概来自翦伯赞的笔下。翦伯赞写道:汉武帝是一位活泼、天真、重情感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黩武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他是军队英明的统帅,是文学家亲切的朋友,是方士忠实的信徒,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翦伯赞的评论,揭示了一个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性格上的复杂性。 但历史的常规却是,历史人物的建树越是宏大,越是容易引起后人的不同评价。对汉武帝的批评在汉代“本朝”就已波澜四起:在武帝去世后不久的盐铁会议上,来自民间的贤良文学直截了当地指责汉武帝时期的国内和对外政策;宣帝朝光禄大夫夏侯胜甚至建议不要为武帝立庙祭祀,理由是这位前代皇帝“竭民财力,奢侈无度”。 对汉武帝的肯定和批评都有事实依据,然而观察角度和评价侧重的不同,也使得有时候一个历史人物离我们越远,未必就能看得更真切。 农耕文化对决游牧文化 一些历史教材或通史著作往往都会详细谈到汉武帝的建树,这包括,在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上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控制,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豪强,改革币制;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倡儒学;在军事上反击匈奴;对外通西域;以及大规模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等。 历史上,有的功业在当时的意义很大,后世却渐渐褪色;有的功业后世意义超过当时;有的功业的意义当时和后世都很大,而且越往后越显重要。汉武帝的建树大都属于最后一种。 从大的方面看,汉武帝的伟大功绩有两桩,一是解除了匈奴威胁,二是打通了与西方世界的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匈奴与汉帝国的冲突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决斗。 不要小看了当时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武帝即位前匈奴入侵汉境10次,其中公元前166年即文帝十四年,匈奴的前锋深入到今陕西淳化、凤翔一带,逗留月余,距长安仅200里。 匈奴能够进入汉的心腹之地,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关中一马平川,200里的路程对于来去如闪电的匈奴骑兵算不得什么。 后代就有“统一的”晋室、宋室南渡的例子。曾有人说,武帝即位时有汉兴70年来积聚的雄厚经济力量,汉匈强弱判明,似乎汉王朝的胜利是必然之事。 其实北宋末年的经济实力也远胜金人,却不能避免主掳国亡。如果汉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一个昏庸无能、治国无力之人,历史可能发生什么事情,恐怕是难以料想的。 通使西域是反击匈奴战争的副产品,虽然事出偶然,却也有其必然之所在。据国内外公布的考古资料记载,在张骞出西域前,中原地区与西方世界已存在联系,但这种交往多是零散和个别的。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的规模和由此产生的意义都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古代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也随之得到很大拓展。东方的丝绸和许多西方的物品往来于丝绸古道上,胡豆(蚕豆或豌豆)、胡麻(芝麻)、胡荽(芫荽)、胡蒜(大蒜)、胡瓜(黄瓜)、苜蓿、葡萄、石榴、胡桃(核桃)等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胡床”或“胡坐”(类似折叠椅子或马扎)的传入,也导致了中国人的坐姿由跪坐向坐在椅凳上的垂腿坐转变,佛教的传入更使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重要变化。 独尊儒术与意识形态“创新” 汉武帝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在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与秦王朝的政治形态有前后相继的关系。 政治制度是硬件,在前人基础上完善既有体制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一个中材之人即可做到。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则是软件,它在整合和维持一个社会秩序、引导社会发展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秦王朝的失败来自于意识形态的失败。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和以后的时期,汉武帝对这方面有一定的清醒认识,然而在用什么思想作为治国方略上,却略显有些矫枉过正。 黄老学说的本质是封闭和保守的,可以有助于普通人养性颐年,有助于政治家和兵家的谋略,但若用于谋求一个国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显得有些滑稽了。没有资料显示汉武帝为何反感昌盛一时的黄老之学,最可能的是其“无为而治”、“抱弱贵柔”的主旨与他的个性相去甚远。 替换一种业已成型的统治思想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见识。不少研究者认为,儒家思想在武帝时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时代的产物,此言有理却并不准确。 儒家思想之所以被武帝用来作为治国的重要理论资源,并不仅仅在于因为加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更多的是来自武帝本人对未来的全面进取。加强中央集权在武帝祖先文帝和景帝时已有明确诉求,却并未改变既定思想。 若汉武帝也是一个因循之人,则意识形态的变更谈何容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此之谓也。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武帝确立儒学的指导地位具有“原创性”,以后以经取士和更后的科举制度都是这种意识形态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武帝独尊儒术却并未罢黜百家,当时儒家以外的各派学者仍可以著说授徒,有的人还入朝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