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音赐子诗句送子频来百姓家,祥和容灿满天霞。 出自:《送子观音》作者 佚名 现代 原文:《送子观音》 送子频来百姓家,祥和容灿满天霞。 生男生女殷勤护,一个孩儿一朵花。 参考链接: 观音: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393563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 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寄语: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2.描写观音的诗句1.行道观音赞 【作者:释智朋】 尽闻不住,业识忙忙。 空所空灭,遍界难藏。 特地经行往那方。 2.观音赞 【作者:释子益】 杨柳枝头,琉璃瓶里。 一滴浑无,千波竞起。 步步金莲衬足生,何曾踏著自家底。 3.哑子观音赞 【作者:释子益】 赞者舌秃,画者口哑。 篮里锦鳞,愈增高价。 4.观音赞二首 【作者:释祖钦】 鳌翔海运,地迥天空。 一瓶净水,五浊恶风。 安得众生界具证圆通。 5.自在观音赞 【作者:释心月】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拓展资料: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 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 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 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 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3.关于送子的成语送子娘娘, sòng zǐ niáng niáng 基本解释 见“ 送子观音 ”。 送子观音, sòng zǐ guān yīn 基本解释 古代传说能保祐人生子的 观音菩萨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齐王三娘造像记》:“ 天保 元年正月十八日,清信女 王三娘 为 子敬 造 送子观音 像一区。”《白雪遗音·玉蜻蜓·访庵》:“[生]何为 送子观音 ?[旦]那些积善人家,暮年无子,到此烧香许愿,抱了一个回去,后来产下麟儿,前来还愿,最是灵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四场:“ 观音 堂, 观音 堂, 送子观音 坐上方。”亦称“ 送子娘娘 ”。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八章:“但她毕竟常常是自动也是被逼,去 送子娘娘 神像座栏前,年年缚上一根稻草。她还许下愿,祝望早日有个儿子传个后代的。” 送子大军, 基本解释 送子大军 -简介 送子大军,是指每年新生开学时,送孩子去学校报到的家长们。因其数目庞大,场面壮观,成了校园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现象剖析 1、家长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如今金榜题名的学生在家里都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中宝,生活独立性较差,适应能力及自理能力不强,身为父母的长辈们不放心孩子独自远行,一是行李多,二是担心路上的人身安全。 2、关爱孩子的成长。学长们加入送子大军的原因各异,有的单纯是为了送孩子上学,有的则是为了看看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配套管理及周边环境,也有的为了借送上学机会和学校的老师面对面沟通,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是一个终极目的,即关爱子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送子天王图, 基本解释 4.西游记中描写观音菩萨外貌的句子在《西游记》中,提到的观音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圣观音”,亦称“正观音”。这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观音神态庄严雍容,头戴宝冠,身披天衣,腰束贴体罗裙或锦裙。健美的面庞和体态,体现了唐代上层妇女的时装和古印度贵族装饰的融合。除了“圣观音”外,如“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等,都是容貌端庄、衣饰华丽、造型优美,既有菩萨的慈祥,也有女性的柔美。 杨柳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是近现代最常见的图塑形象。在非正规殿堂与民间,几乎取代圣观音而成标准像。《西游记》第六回中,首次对观音菩萨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写。“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在这里,与其说观音被描写成一位法相庄严的女菩萨,还不如说作者是按照人世间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7613134传在民间的观音传说。第十二回也有相应的描写,着重强调了手里托着“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扫开残雾垂杨柳”,并指出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原身”。 鱼篮观音:手提竹篮,或反手提鱼之像。第四十九回写:观音菩萨早上扶栏看花时,不见池中金鱼出来参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经人。于是连梳妆打扮都不顾,在林中削篾编篮。作者借孙悟空的眼光介绍她:“┉┉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因她没有梳妆,便少了一些神圣的灵光,却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与百姓的距离近了起来。 持莲观音:坐莲叶上,手持莲花,常为清丽的少女面孔。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433633336第四十二回:观音菩萨令惠岸去李天王处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萨接在手中,抛将去,念个咒语,只见那刀化作一座千叶莲台,菩萨纵身上去,端坐在中间”,智擒了红孩儿。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骑观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搀孩儿”的观音老母形象,寺庙的观音造像中也时有出现。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还常常变化成各种异相,如第十二回变化成“身穿破衲,赤脚光头”的和尚,来点化众生;第十七回为了收妖,又变成白衣秀士“凌虚子”的形象。这一切与佛教因缘说法、方便众生的理论是符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