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知耻而后勇的诗句

1.与"知耻而后勇"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者:汉乐府 著【朝代】 两汉

出处:《乐府诗集· 长歌行》

释义:年轻力壮的时候不 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者:南宋朱熹

出处:《警世贤文》

释义:宝剑锋利的剑刃是通过磨剑石的不断研磨而形成的."磨砺"即研磨、摩擦的意思。梅花之所以香气袭人,是因为它不畏严寒,以顽强的生命力使自己在冬季得以生存,而冬季别的花都已凋谢,只有梅花绽放显得格外香。

3、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唐李白

出处:《行路难》

释义: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者:高阳

出处:《胭脂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

释义: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屈原 【先秦】

出处:《离骚》

释义: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

6、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作者:宋真宗赵恒

出处:《劝学诗》

释义: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者:春秋孔子

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释义: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作者:南北朝刘勰

出处:《文心雕龙·知音》

释义: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作者:三国 诸葛亮

出处: 《诫子书》

释义: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1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作者:春秋孔子

出处: 《论语》

释义: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孔子"知耻而后勇"的整首古诗词

《礼记·中庸》:【译文】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知此三件事的人,便可以了解为何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原文】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译文】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

明白了这三个方面,就知道修身的方法;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解说】此文记叙了孔子论述修身的方法,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浅近的事情入手,第二再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第三论述了修身,第四由“修身”扩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人才,教育的中心为“修身”,也就是品德修养,主张一个人提高了品德修养,就能成为有用e68a847a686964616f31333337396231之才。

孔子提出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修身方法和途径,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值得借鉴。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勇于向邪恶斗争。

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能,懂得了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就会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

3.孔子"知耻而后勇"的整首古诗词

《礼记·中庸》:

【译文】

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知此三件事的人,便可以了解为何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

【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

【译文】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明白了这三个方面,就知道修身的方法;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解说】

此文记叙了孔子论述修身的方法,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首先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浅近的事情入手,第二再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第三论述了修身,第四由“修身”扩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人才,教育的中心为“修身”,也就是品德修养,主张一个人提高了品德修养,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提出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修身方法和途径,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值得借鉴。

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勇于向邪恶斗争。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能,懂得了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就会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

4.“知耻而后勇”来自孔子的哪首古诗词

知耻而后勇【zhī chǐ ér hòu yǒng】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释义:

“勇”是勇于改过的意思,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赞扬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5.作文:知耻而后文明,关于“知耻”的名言

知耻而后勇 世界之大,勇者当头。

自不知耻,何以为勇?“耻”是人们千避万讳的字眼,但也是人生中踏上成功的必经之路。“知耻而后勇”,是千百年来中华美德的结晶,是历史跑道上催人奋进的枪响,是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前提。

因此,“知耻而后勇”自古不变的真理。 “知耻而后勇”是名家志士的真实写照。

能够承认耻辱的人就像微弱的一团火,不久就可以燃烧整个草原。人若能达此境界,也可谓不枉此生。

南唐后主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成为千古绝唱;唐代诗人杜甫,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道出爱国深情,波兰纲琴家肖邦,弃安逸悠哉之心,创造惊世舞曲。三者皆深知亡国之朝之耻,勇颂情怀。

面对“耻”,若能坦然,其之度也必非一般。 “知耻而后勇”,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勇”如一辆开垦农田的托拉机,而“知耻”则是元油和动力。如果没有他们,你寸步难行,而他们的存在,使开发无处不在。

“贫油国”之貌,激励数万油田工人奋力堪测,让大庆创中国之奇迹;法西斯之名,引得德国民众知耻阡悔,受世界人民敬仰。如若没有承认羞耻的勇气,又怎能在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反,却若地躲在黑暗的角落或“光明正大”地以耻为荣,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最终也得淹没在嘲笑和鄙视之中。

比如日本,不敢干接受现实的制裁,一方面篡改侵华历史,另外还参拜靖国神会。这只能将自己的尊严踩在脚下,将社会的发展推入无底深渊。

所以,“知耻而后勇”是一根?,将人生的船划向成功的比岸;“知耻而后勇”是一束箭,将信念射向光明的顶点;“知耻而后勇”是一片林,将誓言撑向无边的蓝天。 “知耻而后勇”是名家志士的真实写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同样,也是一条自古不变的真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