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续两句含有大雁的诗句要连续两句含有“雁”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霜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8. 大雁歌十首 (十咏图) 雁, 可曾梦见你同伴? 深夜中, 遥闻你长叹. 雁, 声似心灵在呼唤. 乍闻时, 肝肠为你断. 雁, 昔日雄姿皆不见. 人烟处, 从此莫留恋. 雁, 奈何带走我思念? 留下了: 柔情千百万. 雁, 今朝又到小客栈. 寻故里, 行人驻足看. 雁, 带给诗人新祝愿. 自在飞, 诗人共企盼. 雁, 比翼依旧成一线. 寒风急, 阵容不曾乱. 雁, 生性高洁最浪漫. 白云间, 惹得嫦娥赞. 雁, 奋飞千年不厌倦. 为苍生, 驱尽苦与难. 雁, 胸怀万里在霄汉. 有了你, 天地更灿烂.。 2.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含雁字的诗句1.东坡引 辛弃疾 玉纤弹旧怨。还敲绣屏面。清歌目送西风雁。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 夜深拜月,琐窗西畔。但桂影、空阶满。翠帏自掩无人见。罗衣宽一半。罗衣宽一半。 2.木兰花(二江得书作) 程垓 别时已有重来愿。谁料情多天不管。分明咫尺是青楼,抵死浓云遮得遍。 寄声只倚西飞雁。雁落书回空是怨。领愁归去有谁知,水又茫茫山又断。 3.菩萨蛮(四时四首·春) 赵子崧 锦如花色春残饮。饮残春色花如锦。楼上正人愁。愁人正上楼。 晏天横阵雁。雁阵横天晏。思远寄情词。词情寄远思。 参考资料:/?k=%E9%9B%81%E9%9B%81 3.连续两句含有大雁的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代高适《别董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代贺朝《从军行》 十月边塞寒,四山江阴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唐代崔湜《塞垣行》 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 ----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 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陆游《幽居》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夜归》 连续两句式大雁的诗句应该是没有的,因为在诗句上,这样的重复会显得单调,如果是现代诗就可以。 4.写出连续两句含“雁”的诗句写出连续两句含“雁”的诗句?1.东坡引辛弃疾玉纤弹旧怨。 还敲绣屏面。清歌目送西风雁。 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 夜深拜月,琐窗西畔。但桂影、空阶满。 翠帏自掩无人见。罗衣宽一半。 罗衣宽一半。2.木兰花(二江得书作)程垓别时已有重来愿。 谁料情多天不管。分明咫尺是青楼,抵死浓云遮得遍。 寄声只倚西飞雁。雁落书回空是怨。 领愁归去有谁知,水又茫茫山又断。3.菩萨蛮(四时四首·春)赵子崧锦如花色春残饮。 饮残春色花如锦。楼上正人愁。 愁人正上楼。晏天横阵雁。 雁阵横天晏。思远寄情词。 词情寄远思。 5.两句描写雁的诗句1.《早雁》唐.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2.《归雁》唐.钱起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3.《鸿雁》先秦.诗经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4.《官池春雁二首》唐.杜甫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翅在云天终不远,力微矰缴绝须防。 5.《鸣雁行》唐.李白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 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 君更弹射何为乎。6.《扬州早雁》唐.李益江上三千雁,年年过故宫。 可怜江上月,偏照断根蓬。7.《官池春雁二首》唐.杜甫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 翅在云天终不远,力微矰缴绝须防。8.《杂曲歌辞·鸣雁行》唐.韩愈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去寒就暖识所处,天长地阔栖息稀。风霜酸苦稻粱微,羽毛摧落身不肥。 徘徊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江南水阔朝云多,草长沙软无网罗,闲飞静集鸣相和。 违忧怀息性匪他,凌风一举君谓何。9.《二弟宰邑南海,见群雁南飞,因成咏以寄》唐.张九龄鸿雁自北来,嗷嗷度烟景。 常怀稻粱惠,岂惮江山永。小大每相从,羽毛当自整。 双凫侣晨泛,独鹤参宵警。为我更南飞,因书至梅岭。 10.《归雁》唐.杜甫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 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 6.连续两句含有大雁的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代高适《别董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代贺朝《从军行》 十月边塞寒,四山江阴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崔湜《塞垣行》 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 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陆游《幽居》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夜归》 连续两句式大雁的诗句应该是没有的, 因为在诗句上,这样的重复会显得单调,如果是现代诗就可以 7.写出连续两句含“雁”的诗句写出连续两句含“雁”的诗句? 1.东坡引 辛弃疾 玉纤弹旧怨。还敲绣屏面。清歌目送西风雁。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 夜深拜月,琐窗西畔。但桂影、空阶满。翠帏自掩无人见。罗衣宽一半。罗衣宽一半。 2.木兰花(二江得书作) 程垓 别时已有重来愿。谁料情多天不管。分明咫尺是青楼,抵死浓云遮得遍。 寄声只倚西飞雁。雁落书回空是怨。领愁归去有谁知,水又茫茫山又断。 3.菩萨蛮(四时四首·春) 赵子崧 锦如花色春残饮。饮残春色花如锦。楼上正人愁。愁人正上楼。 晏天横阵雁。雁阵横天晏。思远寄情词。词情寄远思。 8.问两句关于“雁”的古诗唐]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赏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 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 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 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 “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 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