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人神态的诗句耳不旁听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扼腕兴嗟 扼腕:用手握腕;嗟:感叹。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发出叹息的神态 意气自如 〖解释〗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自若”。 似醉如痴 〖解释〗犹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如醉如狂 〖解释〗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 如痴如狂 〖解释〗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同“如醉如狂”。 丰度翩翩 〖解释〗丰度:风采气度。翩翩:洒脱的样子。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同“风度翩翩”。 怆天呼地 〖解释〗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同“怆地呼天”。 悠闲自在 自在:无拘无束。形容神态从容,无拘无束。 悠然自得 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雍容雅步 谓神态从容,举止斯文。 雍容闲雅 谓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 义形于色 义:正义;形:表现;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在脸上流露出来。 夷然自若 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意气自若 自若:不改常态,还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亦作“意气自如”。 形输色授 谓以举止、神态传递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悦。 行色匆匆 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忙忙的样子。 妄尘而拜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桃李精神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神清气爽 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神清气朗 ①形容人心神清爽。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神清骨秀 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朗,气质秀美。 舌桥不下 形容惊讶的神态。 搔头抓耳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高情逸态 高情:高雅的情致。逸态:安闲的神态。高雅的情致,安逸的神态。 扼腕抵掌 用手握腕,击着手掌。表示很激动、振奋的神态。 低唱浅斟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岸然道貌 指严肃的神态。 望尘而拜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投袂而起 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舒眉展眼 神态舒适,无忧无虑的样子。 爽然若失 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舌挢不下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如醉如痴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搔头摸耳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伸头缩颈 形容在暗中察看的神态。 杀鸡抹脖 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屏声息气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咆哮如雷 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态。 眄视指使 形容骄傲的神态。 老气横秋 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戟指怒目 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灰头土面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扼腕长叹 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的神态。 道貌岸然 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大义凛然 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大摇大摆 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怆地呼天 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 不动声色 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飘飘欲仙 飘飘然将要飞升成仙。比喻人的神态、动作轻盈飘忽如同神仙,也形容人的感受轻松爽快、沾沾自喜 从容自若 沉着镇静,神态自若 2.用什么成语委婉含蓄却又意思鲜明地去形容“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道貌岸然 读音:dào mào àn rán 释义:道貌岸然形容外表正经严肃,实际道德败坏、虚伪。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造句: 1、法海和尚是个道貌岸然的人物。 2、旧官场之中,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后男盗女娼的多得很。 3、不要看他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不知做了多少坏勾当。 4、库珀反对它那副道貌岸然、自以为是的样子。 5、别看他平时总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接触多了,才发现他其实品质卑劣。 3.道貌岸然成语典故“道貌岸然”典故的来由 秦砖汉瓦 宋明理学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朵奇芭。它是在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危机,隋唐出现“三教鼎立”这一社会背景下,为了振兴儒学,宋明两代儒学家们经过不断探索与感悟,最终“三教合一”、“三教归儒”,创立了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北宋的二程兄弟(程颢,程颐)等人创立,至南宋朱熹开始集大成;至明朝时期,王阳明创立“心学”后,最终把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把儒家思想推向高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其要求人们注重修身养性、慎独自省,强调人们必须崇尚气节,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中国历史上,理学对帮助人们启迪心智,促进人们修身养性的提高,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可以这么说,是理学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光大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成为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改造社会,振兴民族而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道德伦理、价值观、人生观影响深远。 作为理学开创者、一代理学宗师的宋代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后人对与他俩有关的成语,除了“程门立雪”至为熟悉外,如“道貌岸然”等其它的成语却较鲜有人知。“道貌岸然”这一成语的来由是这样的:众知,中国的士大夫们自古以来就是热衷追求理想、崇尚气节,而程颢,程颐兄弟俩的道德修养、道德境界很显然到了一种泰山登顶之高度,他俩头顶的光环,可谓光芒四射,在当时拥有众多的“粉丝”应该是毋容置疑。其中,不但虔心求学的士人学子以能够投奔到程氏门下求学深感为荣,而且许多喜好风雅的达官贵人以能够攀上程氏兄弟作为炫耀的本钱。于是,请程氏兄弟客、送程氏兄弟礼之人,可谓络绎不绝。尤其是,当时的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在恭迎到“二程”的大驾后,为了感谢他们的垂顾,在宴中除用好酒好肉待之,还必请名伶、歌伎陪酒助兴。有一次,一达官请“小程”(程颐)赴宴。在开席之时,主人请来两名歌伎登堂陪酒。“小程”看到到这一架势,便高声怒斥:“我乃堂堂理学家,你们竟敢对我来这一套,不是在羞辱我吗?”立即拂袖而去。此时,主人除立马赔理说“不是”,忙叫“先生息怒“之外,还低声解释说:“凡是请你哥吃饭的时候,我们都这样安排。你哥不但无异议,而且每次都来者不拒啊!”“小程”丢下一句“狗屁,想我哥什么样的人,这绝无可能!”,便抱着一肚子怒气,乘轿回家,专等其兄回来问个究竟。当“大程”赴宴归来时,“小程”便当面责问其兄“是否确有其事?”“大程”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应该是事实!”“小程”立即把其兄骂得狗血淋头:“你这堂堂理学家,平时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竟如此肮脏下流,简直就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大程”听后便哈哈大笑起来说:“老弟稍安勿燥!你听我解释,你是‘桌中无伎,心中有伎’啊!而兄是‘桌中有伎,心中无伎’呀!看来老弟的修养仍然没有达到兄长这样的境界!”这就是“道貌岸然”这一成语的来由。 听完这一成语故事,我想:我们平时在看人、看事的过程中,我们是看他外在的表象?还是看他内在的本质?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的追求中,应多追求外在的完美?还是多追求内在的完美?这应该是“道貌岸然”这一成语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