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全面发展的诗句1.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 释义:因为我在最高处,可以看的更远更全面,浮云是挡不住我视线的。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释义: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发展。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释义:我看不到庐山的本来的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山中,视线被阻挡了。 4.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释义: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释义: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6.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勤奋篇》 释义: 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2.形容看问题全面的格言,俗语,诗句远大抱负的名言名句 : 磨剑莫磨锥,磨锥成小利。 ——(唐)元稹 壮士心是箭,为君射斗牛。——(唐)孟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 麒麟坠地思千里。——(宋)黄庭坚 爱国的名言名句: 寸寸山河寸寸金。 ——(清)黄遵宪 鱼要大海,鸟要天空,人要祖国。——俄罗斯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宋) 文天祥 乡思巢归鸟。——(唐)温庭筠 用比喻手法写愁的名言名句 : 一水牵愁万里长。 ——(唐)李白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唐)刘禹锡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宋) 秦观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宋)秦观 愁肠若牵绳。 ——(唐)韩愈 写雪的名言名句 :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宋)黄庚 雪压山颓,谁撒下,琼花玉蕊。 —— (宋)吕胜己 无风起玉沙,海树放银花。—— (元)张小山 雪的波涛! 一个白银的宇宙!——郭沫若《女神》。 3.形容逆袭的诗句形容逆袭的诗句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如下: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这首诗的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扩展资料: 《题乌江亭》的创作背景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题乌江亭》 4.表达“全面发展”的诗句有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登飞来峰》 释义:因为我在最高处,可以看的更远更全面,浮云是挡不住我视线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释义: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发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释义:我看不到庐山的本来的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山中,视线被阻挡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释义: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释义: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勤奋篇》 释义: 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5.形容自己实力不行的诗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形容气势的诗句气势磅礴的诗句(一) 侠客行【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少年行其一【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杨边。 少年行其二【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其三【唐】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 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不遇咏【唐】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此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气势磅礴的诗句(二) 刘生【唐】卢照邻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紫骝马【唐】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7.形容形势严峻的诗句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土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⑧。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据说,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 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 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 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象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 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⑧君:皇帝。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 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玉龙:这里指宝剑。 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译文] 军情急,狼烟四起烽火腾空,敌情重,乌云压城危城撼动。 夕阳下,敌兵的铠甲闪鳞光,残阳中,攻城的刀枪在晃动。 角声振,撕裂长空满天飞扬,怒吼声,伴随秋风阵阵悲壮。 边塞上,一场血战可歌可泣,战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浓。 红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飞袭,鼓面冻裂,鼓声不响,寒霜重重。 愿报那黄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宝剑为统一祖国往前冲! 赏析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 “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 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