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永定河的词永定河yǒng dìng héㄩㄥˇ ㄉㄧㄥˋ ㄏㄜˊ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朔县东洪涛山,东流经察哈尔省境,东南入河北省经宛平等县,至天津汇运河。此河水流湍急,多挟泥沙,时有溃决之虞。亦称为「㶟水」、「浑河」、「桑乾河」。 永定河 Yǒngdìng Hé [Yongding River] 海河水系五大支流之一,流经北京西部,历史上多水害,有小黄河之称。官厅水库修好后对永定河水有调节作用,加之其他水利工程,根本消除了水害。著名的芦沟桥即在北京西南部永定河上 2.描写永定河的句子永定河传说历史悠久,在当地流传广泛。它的基本特征是传说与史实相联系,传说中映射出历史的影子。河挡挡河的传说,有刘靖治河的史实;唐僧取经的传说,以石景山上的晾经台和石景山曾称湿经山、石经山为依据;王老汉栽种河堤柳的传说,与历代治理永定河时栽种堤柳有关;冯将军严惩老兵痞的传说更是以史实为依据…… 永定河永定河传说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永定河两岸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记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治理永定河的发展史,为研究北京生产发展史提供了翔实资料;同时传说中反映的永定河周边人民为制服水患,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斗志和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永定河传说历史悠久,在石景山最具代表性的讲述人是曹玉兴,由于老人现年已经95岁,年事已高,如不抓紧记述整理这些口头传说,流传久远的永定河民间传说很可能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消失殆尽。 3.<察永定河>的诗文清朝乾隆帝《卢沟晓月》 河桥残月晓苍苍, 照见卢沟野水黄。 树入平郊分淡霭, 天空断岸隐月光。 卢沟晓月就是卢沟桥拂晓时的月亮,是燕京八景之一。从诗句描绘的景色看,此诗描述了乾隆赏景时所抒发的兴奋、轻松的心情。 扩展资料: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 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南侧有望柱140根,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沟桥 4.关于永定河的故事从前,永定河叫无定河,时常发大水,决口子。老百姓吃尽了洪水的苦头,都盼着官家治理河。可官家不管,老百姓又太穷,一直治不了。那年,固安来了个吴知县,廉洁奉公,爱民如子,上任头一天就去看水势,第二天就想出个好主意,连夜给皇上修了一道本。 当时的皇上是个昏君,只知吃喝玩乐,从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他在宫里玩腻了,想到外地转悠转悠。这天五鼓早朝,他问大臣:“众位爱卿,我想出去逛逛,不知哪儿有好景致?”皇上话音刚落,朝班中闪出一个大臣,跪下说:“万岁,昨天固安吴知县有本奏来,他说‘南有苏杭胜地,北有固安八景’,万岁何不到固安去看看?”皇上想:我游玩过各地胜景,从没听说过有个“固安八景”,于是问道:“固安八景是怎么回事儿,比西湖还好吗?”大臣急忙送上吴知县的奏章。皇上一看,上面写着:“固安东有西湖二景,南有牛头马面,西有太子三宫,北有玉带两条,”心中大喜,决定去看看。 第二天,皇帝乘辇,带着随从来到固安县。歇了一天,吴知县引着皇上出了东门,一直往东走,走出二十多里,过了好几个村子,也没看到什么好景致。皇上怀疑起来,问:“吴知县,你说的西湖二景在哪里呢?” 吴知县指指丛林深处的东湖、西湖(两个村子名)说:“万岁,这就是我说的西湖二景啊!”皇上一看是两个破烂村子,挺生气:“吴知县,你敢骗我?”吴知县急忙跪下说:“万岁,臣不敢骗您。这两个村子原是我朝有名的柳编产地,春天杞柳嫩绿,冬天柳货成山,有人作诗说‘东湖西湖柳编乡,春秋美景胜苏杭’,一点不过分呐。可这些年,无定河老开口子,冲了土地,冲了杞柳,老百姓走的走逃的逃,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皇上虽然生气,可吴知县说得句句在理,只好罢休。 转天,吴知县又带着皇上往南去,到牛头(牛驼镇)、马面(马庄镇)转了大半天,既没看到寺庙,也没看到古迹,倒碰到不少叫花子和破衣烂衫的穷百姓。皇上生气了:“吴知县,你可知罪?”吴知县急忙跪下磕头,说:“万岁,你听我说。从前,牛驼、马庄确实很热闹,日月塔、魁星楼不用说,光寺庙就有好几个。可是,这几年因为无定河老开口子,人们活不下去了,都逃荒去了,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天,吴知县又领皇上奔城西,到太子三宫(太子务:南宫由、北宫由、中宫由)看了看,只见到处是烂砖头碎瓦片,老鼠出溜出溜乱钻,眼都气红了,大声说:“回京!”吴知县跪下说:“万岁,城北……”皇上怒气冲冲地说:“不去了!”吴知县说:“这玉带的景色别具一格,万岁无论如何要去看看。” 皇上又来到城北,爬上无定河大堤一看,只见满河浑水哗哗地流着,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直撞大堤,大堤越来越窄,好像马上就要开口子了,皇上吓得差点瘫在地上,哆哆嗦嗦地说:“吴,吴,你好大胆……” 吴知县说:“不,万岁,我不敢骗您。从前,好多诗人都把大堤比玉带,连老皇上也作过‘万里金堤似玉带’的诗句呢,可眼前这两条玉带已经很危险了,它威胁着十多万百姓的生命,也威胁着皇城的安全,望万岁开恩赐银治理!”皇上气糊涂了,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赐银……”他想说:“我赐银?不砍你脑袋就是好事?”刚说出“赐银”二字,吴知县便扑通一声跪下了,连忙说:“谢主隆恩!”皇上更生气了,大声说:“武士们,给我推出去砍了!”吴知县一点也不害怕,他说:“万岁,臣命如草芥,一点也不值钱,但您金口玉言,赐字既出口,还能收回去吗?”接着,他给皇上戴了一阵高帽子,说皇上爱民如子,是圣德明君,然后,又讲了讲治河、栽柳树、发展柳编的好处。皇上被吴知县哄乐了,只好从国库中拨出五万两白银,交给吴知县治河用。吴知县征集了一万多老百姓,清理旧河道,加高大堤,还在堤上插上柳树,很快就把无定河治好了。自那以后,无定河有了一定走向,再也不开口子了,老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后来,有个老秀才为了歌颂吴知县的功德,作了一首《永定河颂》,其中一句:“巧赚皇上吴县令,无定河变永定河。”无定河从此改了名,叫永定河了。 5.描写永定河的作文三百字以内在民俗风情到处洋溢的永仁县,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永定河。春天,大地苏醒醒了,万物复苏了,小树发出了嫩绿的芽。 在永定河边,那里百花齐放百花争艳,你争我抢生怕你比我快。那小鸟看着这些花儿也叽叽喳喳的叫了起来,仿佛在说,春天来了,我们又回来了。那河边的一棵棵小树也渐渐的开始发出了小芽。那河里的水也绿了,水也涨了,那些鱼虾也多了起来,那河岸边的草也绿了。在那河岸上,饭后在那铺好的小石板上,一步一步的走过去,在欣赏着旁边的小花,小草,小树,那就是一种享受。那一些不好的心情全都跑光了,那一些朦朦的睡意也顿时没了踪影。感觉十分舒畅,对自己的健康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胃也消化得快。如果走累了,便顺势躺在那碧绿的草坪上,那冷飕飕的小草能让你一下就清醒很多,在闻着小草的芳香,泥土的的味道随着浓郁的花香。仔细的,大口的吮吸着这么好的清新空气,让紧张的大脑立马放松,缓解了疲劳消除不好的心情和想法。 而在河边有一个可以下水的地方。我想,应该是供人洗手和洗脸的吧。在很疲劳的时候去那洗一洗手洗一洗脸会让人感到神清气爽。那冰凉的水花贱在你的手上,脸颊上那可是无与伦比的享受啊。 在台阶上看着清澈的河水里的小鱼们在水中嬉戏,自己也恨不得能变成鱼儿和它们一同嬉戏,玩耍。 在永定河边走着走着,就到了尽头,我不得不恋恋不舍的离开。 这就是美丽的永定河。 6.古诗中描写地名的诗句要5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白《娥眉山月歌》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少地名,仿佛二者不解之缘似的。 地名是质实的专门名词,而诗歌是文艺作品,主要在于表达感情,着重创造意境。在诗歌中使用地名,对于创造意境,是否能起到烘托的作用,还是削弱破坏,我们的回答是前者,因为诗人对在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才触发起他的感兴,总得指点明白,这就需要使用地名;否则,会使一切描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唐代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是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其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句叙述句,指出了地点,看来平淡,但有了这一句,才能使前面二句的"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所描写的情景,有所附丽,得到着落;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句,才引出下一句的"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就把此时此地,一种特定的环境,完全和盘托出了。 现在就七律、七绝和古体几种诗体,举数例,稍加分析,以资说明。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延续多年的安史之乱结束的一年,叛军因首领史朝义自杀,全部瓦解,归降唐王朝,收复了以蓟城(即今北京)为中心的南北一带地方。这一喜讯传到了当时流寓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杜甫,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名篇。 起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劈头就用两个地名,因梓州在剑门关之南,所以称为"剑外",说明了诗人是在千里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一消息的;另一个地名"蓟北",泛指以蓟城为中心的收复地方,表示消息的内容。下文五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诗人惊喜交加这种心情的进发情景,并准备回乡。下二句便立刻进入行动,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里情绪极为昂扬,连续用了四个地名来说明回乡的行程,由梓州出川,要经涪江、嘉陵江和长江等河流,所以用"巴峡穿巫峡"来代表这段航程;"襄阳下洛阳",这里的两个常见地名代表了当时南北间往来的大道,它以长江北岸的江陵为起点,经荆门、襄阳,出南阳盆地,而至洛阳。这四个地名,前后两对,末一字都是同音,吟咏起来更觉顺口,且音节响亮动听。 全诗用了六个地名,过去的诗评家对于这点,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在这里是统率之意)多者。" 再看**所写的《长征》,这首七律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万人传诵。 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雷霆万钧之势统摄全局。下文一连使用五个地名--五岭、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和岷山,为我们展开了气壮山河的长征画卷。 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山山水水何止千百,为何独独选中了这五个地名?因为它们在长征进程中是有关键性意义的地点,包含有丰富的史实,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在中国地理上,又是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重要地名,气象雄伟,非一般山水所能及。所有包孕这五个地名的诗句,一方面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刻划,实质上是抒发了革命战士的开阔胸襟。 当我们吟咏这首革命的诗篇时,这一个接着一个的地名,使我们的情绪也跟着逐步昂扬、升华,到达顶点 七律中的三、四两句,称作颔联,讲究对仗工整,在对仗之中又往往使用一些地名,来寄托诗人的感兴。如杜甫在寓居成都时所写的《登楼》,其颔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远眺,俯视澄流,仰观山色,点出这两个地名是即景之作,是写实。锦江在成都市南,为岷江分支走马河的下游,因古时用此水濯锦,鲜于他水",故名,当地也称做府河。 玉垒是山名,唐代于此设置关口,来控制通往藏族地区的要道。以河流与空间联系起来,以关隘与时间相联系,不但使对仗贴切工稳,而且气象雄浑,为下文引出诗人的感慨开了先路。 再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两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向为历代传诵的名句。瓜州渡和大散关,诗人所以选择两个地名,实含意很深。 前者位于长江北岸,在江苏江都县之南,为南北往来的要津;后者是秦岭的一个隘口,在宝鸡西南,扼通往关中的要道。这两个战略要地,一水一陆,一东一西,当时都是宋金相峙的前线。 诗人通过两个地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而且这两个地方,又都是诗人早年在镇江和南郑军中亲临过的,现在回首往事,无论于国于己,怎么不使他感到悲愤呢? 七绝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深刻,有不少佳作,声辞俱美,情韵无穷,向被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在这种字数有限的诗体之中,能否运用地名,挥洒自如呢?在一首七绝之中,有一句含着地名的,极为常见,固然不必多论I就是二句、三句甚至四句都使用地名,在唐代名家作品之中,也比比皆是,而且也有连用地名达五,六个,之多的。 现在且由我们略举几。 7.歌颂卢沟桥的诗词歌颂卢沟桥的诗句有: 1、明代,张元芳《卢沟晓月》:“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残。天没长河宫树晓,月明芒草戍楼寒。 参差阙角双龙迫,迤逦卢沟匹马看。万户鸡鸣茅舍冷,遥瞻北极在云端。” 翻译:在凌晨,紫禁城方向隐隐有曙光亮起,卢沟桥这边还有着夜间的寒冷,晨霜落在稀稀疏疏的丛林中,隐约能听见更漏的声音。漆黑的夜空隐没在长长的河水里,月光照亮地上的小草,城楼显得格外寒冷。 卢沟桥两边的龙头雕像互相对峙,我骑着骏马在桥上观赏此时的美景。凌晨北京许多百姓家庭中已经响起了鸡鸣声,此时的房间还是十分寒冷,我远远眺望,可以看到北极星高高悬挂在云端。 扩展资料 卢沟桥也被称作为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这座桥横跨卢沟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采用纵联式实腹砌筑法,使11个拱券联成一体。拱券石块之间都用铁铜子或铁件联结加固,桥墩内部也都用铁活上下拉联,桥脚以铁柱穿石,俾使千载永固。这在我国大石桥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卢沟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