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锱铢必较的词意锱铢必较 词目 锱铢必较 发音 zī zhū bì jiào 释义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出处 《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示例 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一些情面也没有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2.形容别人抠门的诗句有哪些1.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出处:元·佚名《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译文:从燕子口中夺泥,从针头上削铁屑,从贴着金子的菩萨脸上细细刮金:在没有中找有。从鹌鹑的喉囊里找豌豆,从鹭鸶的腿上劈些精肉,从蚊子的肚子里刳脂油。真亏得老先生能下得去手。 2.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六节》。 译文:杨子奉行‘为我’,拔根汗毛就对天下有利,他也不愿意做。 3.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畔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富国》。 译文:如果用财宝侍奉强横暴力的国家,财宝用完了,可是邦交仍然不能建立。和他们结盟,订立条约,可是没几天他们就背信弃义了。 割让国家领土去贿赂他们吧,他们的欲望却不能满足。对他们越依顺,他们就变本加厉,一定要到财物送光,国家全部拿来送给他们,才肯罢休。 4.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出处:清·张英《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 译文: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5.事急则钜万可捐,事平则锱铢必较。 出处:清·张廷玉、万斯同等《明史·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译文:事情紧急的时候,几万两黄金都可以捐出去,事情平息之后,很少的钱也要计较。 3.高中语文书中"锱铢必较"一词是什么意思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词目】:锱铢必较 【拼音】:zī zhū bì jiào 【解释】: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极小的差别也不放过,在极其细微的差别中决出胜负。 很少的钱也要计较。形容非常小气。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锱,古代一两的四分之一;铢,古代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出自】:《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近义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反义词】:慷慨仗义、宽大为怀、宽宏大量、虚怀若谷 【示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贤否罹害,如玉石俱焚;贪婪无厌,虽锱铢必较。”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就是族中支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关,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宋·陈文蔚《朱先生叙述》:“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 沈从文《菜园》:“他不能同人锱铢必较的算账,不过单是这缺点,也就使这人变成更可爱的人了。”《明史·汤开远传》:“事急则钜万可捐,事平则锱铢必较。” 4.沁人心脾和锱铢必较的意思是沁人心脾 【词目】:沁人心脾 【发音】:qìn rén xīn pí 【释义】: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生动,耐人寻味。 【出处】:宋·林洪《冷泉亭》诗:“一泓清可沁诗脾。”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一》:“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示例】:1、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鲁迅《呐喊·社戏》 ) 2、“ 正所谓‘脾开窍于口’。脾脏健运,口味正常,食欲旺盛,人的身体也健壮。因此,人们便用“沁人心脾” 这个成语,形容诗歌或文章能入心入脾,赞美其优美动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选自罗本森编著《成语与医学》) 【近义词】:沁人心腑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优美的文章·诗词。 锱铢必较 【词 目】 锱铢必较 【发 音】 zī zhū bì jiào 【释 义】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出 处】 《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示 例】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贤否罹害,如玉石俱焚;贪婪无厌,虽锱铢必较。” 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一些情面也没有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同义词】 斤斤计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