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诗句

1.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亡羊补牢 :::

成语解释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作者出处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2.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例子

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早他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可能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接受了邻居的劝告,赶快堵上那个窟窿。

第二日早上,他发现又少了一只羊。他仔细查看后发现,原来羊圈不止破了一个窟窿,狼可能从其它窟窿钻进来,还是把羊叼走了。

邻居又劝告他说:“把羊圈修一修,堵上所有的窟窿吧!”

他接受了邻居的劝告,赶快堵上所有的窟窿。

第三日早上,他发现还是少了一只羊。羊圈已经没有窟窿,狼是从哪儿来的呢?

领居也无计可施,于是他只好求助于村里一位长者。

长者绕羊圈查看了一圈说:“狼叼走羊不是因为羊圈破了窟窿,而是你的羊圈修得太矮了!”

于是,他听从长者的话把羊圈加高,并自己思考决定每天定期来检修羊圈有无窟窿和损坏。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寓意说明:羊丢了,不查明原因就去堵上表面那个窟窿,却不知真正的原因是羊圈修得太矮。把羊圈修补起来,定期检查羊圈的情况,剩下的羊就不会再丢。犯了错误,不分析根本的原因,盲目得去纠正,往往会一错再错;分析出犯错的根本原因,及时采取系统的补救措施,并在补救的基础上加以预防,才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其实,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广大管理者又何尝不是经常犯“亡羊补牢”的毛病?

1、屡改屡犯。工作中经常出现失误,知错就改,再错再改,只知纠正错误,却不知预防错误再犯,一错再错的结果是给企业带来无尽的损失。

2、治标不治本。发现问题和错误不知找到问题或错误的源头,而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只解决表面问题,却对问题的根本视而不见,最终造成小问题延误成大问题。

3、经常救火。异常情况层出不穷,各部门上至主管领导下至一般职员,每天忙上窜下,不时充当救火队员;企业经营管理中难免会出现异常情况,但如果异常情况过多且过于频繁,便说明企业的系统管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4、失去思考能力。企业经营过程中,广纳良言、集思广义是无可厚非,但针对每一种建议或处理方法,均有其适合的土壤及空间,企业决策者只可参考借鉴,不可盲目搬从。俗语有云:“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故企业决策人万不可失去自身的思考与判断能力。

如何彻底纠正“亡羊补牢”的毛病呢?以曾水良和李晓东为代表的民企治理专家团队结合部份代表性民企案例和人性分析,试着开出以下几味药方:

1、鼓励犯错,但杜绝犯同样的错!不犯错就不会有进步,不犯错就不会有创新!所以,我们首先需要鼓励犯错。

但在鼓励犯错的同时,需要坚绝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一直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曾称赞颜回说:“颜回不二过”,说得即是这个道理。

2、企业管理要注重本标兼治!重标不重本,往往只能解决一时的表面问题,问题的根本仍然存在;而重本不重标,则解决问题的周期过长,解决不及时很容易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3.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题的作文

以下给你作为参考题材,其中还有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题材。

希望能够那个可以对你以后的作文写作有帮助,通过对比文章更有逻辑性!!!!“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麽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直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於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了。 牧民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

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麽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麽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但是再从其他事情上看呢?第一,逻辑上讲,所谓亡羊是指财产、资源、生命等的损失,补牢是指对於损失所做的补救行为。

为晚则是比规定或适合的时间先后,亡羊补牢是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及时想办法补救,可此时却已错过了即最佳时机,他错过了,所以我认为亡羊补牢已错过了最佳时机,为时已晚。第二,事实表明,亡羊补牢固然是好,至少不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仍是事后的补救方法,终究为时已晚。

正如唐山大地震,学者马希融早已预测到而上级未重视,最后致使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一座重工业城市毁於一旦,这难道还不算晚吗?又如重庆井喷,如果油田的住户有救援设备,群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撤离县城,那死亡人数是不是可以更少?对於油田来说,只是一次井喷,对於受害者来说,这是一次生命,而对於家庭来说,可能是全部的幸福。这难道还不算晚吗?再如,承载了中国千年文明的敦煌莫高窟文物,因为官员的腐败和不重视,用几个铜板换给了传道士,当我们今天只能隔著玻璃看大英博物馆的珍藏品,当我们用胶片来研究自己的国宝时,我们不仅仰天长叹:亡羊补牢,怎算不晚?第三,从现实上讲,“亡羊补牢”虽是一古语,但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成语又被许多人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成了许多人心存侥幸,自欺欺人的藉口,总是说“现在不补没关系,等亡了再补也不晚。”

那麽,终究怎样才叫晚呢?是不是无路可退,天将亡我才叫晚呢?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於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麽为什麽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发作之前。

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於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於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个人未否认亡羊补牢是好的。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但是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未为时晚。

可终究无法掩盖其晚的本质。所以我还是认为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4.“亡羊补牢”的后半句是“为时已晚”还是“为时未晚”

“亡羊补牢”的后半句是“为时未晚”,但原文是“犹未迟也”

原文: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白话译文:

看到兔子,再回头顾上狗,还不算太晚了;羊逃跑而修补,还不算迟的。

此文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刘向、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早年的《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想的影响。继又参与石渠阁的五经讲论,濡染于今文经学活动。他后来论历代兴革、国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学者的派头,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作为论证的依据。

5.亡羊补牢 未时未晚的成语

最佳答案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道理: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