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死亡的诗句悼亡诗 [清]王士祯 陌上莺啼细草薰, 鱼鳞风皱水成纹。 江南红豆相思苦, 岁岁花开一忆君 悼亡吟 [元]郑禧 特写青笺几往来, 佳人何自苦怜才。 伤心春与花俱尽, 啼杀流莺唤不回 为薛台悼亡 [唐]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 [唐]白居易 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 人间此病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 别李郎中 [唐]薛涛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 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 悼亡三首 [北宋]梅尧臣 结发为夫妇,於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悼亡三首 [北宋]梅尧臣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悼亡三首 [北宋]梅尧臣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沈埋向九泉。 2.关于“死亡”的诗句有哪些关于“死亡”的诗句有: 1、《悼亡三首》 [北宋]梅尧臣 结发为夫妇,於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2、《悼亡三首》 [北宋]梅尧臣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3、《悼亡三首》 [北宋]梅尧臣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沈埋向九泉。 4、《悼亡吟》 [元]郑禧 特写青笺几往来, 佳人何自苦怜才。 伤心春与花俱尽, 啼杀流莺唤不回 5、《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 [唐]白居易 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 人间此病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 3.关于正确对待生与死的优美语句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 , 那麽 ,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 因为生存和死亡 , 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出生时 , 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因此 , 生存并不麻烦可怜 , 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 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生与死 , 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 不同的人 , 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场。 这个主题 , 在近叁十年来 , 渐渐受到东、西方人士的重视 , 有许多的学者 , 从哲学、宗教、医学等多角度的立场来探讨。 在西藏系统的佛教 , 谈到很多关於这类的问题 , 我大致上也看过一些 , 不过 , 我今天不是以西藏佛教的角度来讨论 , 而是以中国汉传系统佛教的立场 , 来谈谈生与死的尊严。 我不是一个研究生死学的学者专家 , 我只知道从佛法的观点 , 对佛法的认识 , 以及对生死的体验及观察 , 来加以说明; 今天的这场演讲 , 我将它分为八个子题。 有很多佛教徒 , 对生命的感受是负面的 , 认为生命是无奈的、受罪的 , 是一种负担 , 这是不了解佛法的原因。 佛说: 「人身难得 , 佛法难闻。 」 我们法身的慧命 , 就是要如何开悟? 如何成佛? 开悟成佛 , 一定要用我们这个色身 , 才能达成修行的目的; 色身就是肉体的生命 , 也只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 , 才可以听到佛法、修行佛法。 许多人认为修行 , 是要到佛国净土去修 ,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因为菩萨要成佛 , 一定是在人间 , 不是以其他类别的众生形态成佛。 必须先要有人的身体之后 , 才能发心; 发菩萨心 , 修菩萨道 , 然后成佛。 因此 , 人的身体是最可爱的、可贵的; 由凡夫成为菩萨 , 由菩萨到佛 , 都是在人间修成的。 生命的出生与死亡, 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时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生未必可喜 , 死未必可哀 , 生命若无尊严 , 何喜之有? 死亡若有尊严 , 何可悲哀?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 , 那麽 ,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 因为生存和死亡 , 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出生时 , 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因此 , 生存并不麻烦可怜 , 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 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如果生存、生活得没有尊严 , 那死亡有什麽好可惜的? 生命又有什麽可喜的? 相反的 , 如果死亡得很有尊严 , 那死亡又有什麽可以悲哀的呢? 叁、生命的尊严 , 是从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目标之中 , 来体验和显示。 人的生命 , 就是生与死的一个阶段和一个过程。 生命的尊严 , 可以从伦理的关系、社会的角度、历史的判断、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的信仰等 , 多方面来确立它的意义和目标。 然而 , 今天我不是从以上的角度来谈 , 而是从一个佛教徒的立场来讨论生与死的尊严。 从佛教的立场看 , 生命它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 过去许的愿 , 一定要实践承诺; 过去造的业 , 必须要受报。 因此 , 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生命的价值 , 并不是由客观的他人来评估判断、来确立认定 , 而是自己负起责任 , 来完成你这一生中必须要完成的责任 , 同时尽量运用其有限之生命 , 作最高、最大的奉献。 每个人在世界上 , 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 , 像父母、夫妻、儿女、老师、学生等。 因此 , 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尽自己的责任 , 充实自己 , 作不求回馈的奉献。 只是想如何的对他人有益 , 用物质的、精神的种种能力 , 来奉献一个人、二个人 , 乃至於许许多多的人 , 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甚至於 , 对一个自然的环境 , 也要尽到保护的责任 , 也作奉献 , 这就是作自利与利人的工作 , 也是在行菩萨道。 这是需要有个大的方向 , 来作为自己永 的归宿。 必须将自己的所有 , 分享给他人 , 回向给一切众生。 同时 , 继续发愿 , 愿自己能够成长与消融 , 能够圆融与超越 , 永无止尽地奉献。 如果建立这样的目标 , 不论人生是长是短 , 都是极有尊严的。 生是权利 , 死也是权利; 生是责任 , 死也是责任。 活着的时候 , 接受它、运用它; 结束的时候 , 接受它、欢迎它。 我常常对癌症末期的病人说: 「不要等死、怕死 , 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 , 珍惜活着的生命。 」 因为生存和死亡 , 都是无限时间之中的必然现象; 不应该死的时候不应求死 , 必须要你死的时候 , 贪生也没有用。 生与死是息息相关的。 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 , 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 要知道 , 死亡的人 , 可能是自己 , 也可能是亲友 , 这样的事 , 随时可能发生 , 这并不是让年轻人恐惧死亡 , 用死亡吓唬他们 , 而是要他们从小就知道死亡这样的事实 , 如此 , 才能帮助我们智慧的成长。 释迦牟尼佛在十多岁时 , 就发现人的生命过程 , 从生、老、病 , 到死亡的事实 , 因而促使他去修行、去悟道 , 使他成长、使他得到大智慧 , 进而拯救了全世界的人类。 (叁) 应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可贵 , 并且运用生命使自己成长 , 奉献他人。 至於什麽时候死亡 ,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知道; 因此 , 知道它会来临 , 但是不必忧虑死亡的事实会在何时发生。 在台湾 , 我有一位在家弟子 , 他深信命理 , 曾请了多位相命师为他算命 , 都说他只能活到六十九岁 , 到了那一年 , 他把工作。 4.哪里有关于生与死的古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 名和利啊,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我的笑声中动摇!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拼得十万头颅血,要把乾坤力挽回。 生于忧患,死与安乐。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慷慨过燕市, 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马革裹尸还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但觉高歌有鬼神, 安知饿死填沟壑?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去黄泉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为赴大义轻生死 人死不过头点地,脑袋掉下来,碗大个疤! 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此二句多见于江湖人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唐伯虎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李白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国殇》(节选)屈原 “春去春来春复春,寒暑来频。月生月尽月还新,又被老催人。只见庭前千岁月,长在长存。不见堂上百年人,尽总化微尘。”——《杨柳枝》 敦煌词 无名氏作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陶渊明《咏贫士》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孟郊《游侠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