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洪承畴有关的诗句

1.洪承畴生平诗词

洪承畴的生平事迹 一、青少年时代 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

斯时,其父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母亲傅氏被父母接回娘家居住。洪承畴就是出生在丰州锦田村外祖父傅员外家。

闽南的风俗,房子宁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意思是怕风水龙脉被人夺走。 外祖父母对此并不在乎,可是舅父母却不高兴,所以洪承畴刚满月,母亲就抱他回英都老家。

洪母知书达礼,教子有方,这是洪承畴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深受老师喜爱。

他7岁上溪溢馆启蒙。8岁时,外祖父逝世,他就应用“三字经”口诵简短祭文,在场亲友皆称赞。

11岁时,辍学帮助母亲卖煎豆腐,因帮助水沟馆学生做对子,熟师洪启胤探知情况后,免费收洪承畴入学读书。在水沟馆读书期间,洪承畴除完成学业外,还经常到老师家中借书阅读。

从《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到《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学识渊博。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拍手叫好,并写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赞扬洪承畴年少就胸怀大志。

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学业成绩优异。 二、跻身仕途,明末重臣 万历43年(1615年),洪承畴23岁时,考中19名举人。

第二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洪承畴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

天启七年,任陕西督粮道参政。崇祯三年,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

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

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三、援锦抗清,松山被俘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

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

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

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四、审时度势,背明降清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

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

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

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五、文韬武略,开清功臣 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畴随清军入京。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

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 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

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 顺治十年,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管粮饷。

凡满州亲王、公侯、将领、抚镇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员均受节制,兵马听其调度,“一应抚剿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 ”可见清廷对他极为信赖。

他入湖广后,以湖南为中心,分兵镇诸要地。实行屯田,备粮、练兵、修城防、设水师,作长久之计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开垦田亩”顺治十五年,洪承畴率军攻占贵阳,后又分兵三路进军云南。

顺治十六年,各路大军会集昆明,洪承畴一面筹划安定云南大计一面疏请朝廷救济边民。 顺治即令发银三十万两银,一半赈济云贵饥民,一半留给洪作军需。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眼疾严重,自。

2.洪承畴是谁呢

先看一首诗词,可能很多人听过或者在哪读到过,即“兵败松山一怆神,可怜 已似楚囚身。

朱门今日只余恨,忍死偷生作贰臣”。这是清人为洪承畴所题写的一首竹枝词,也是后世人对洪承畴的一生评价。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人,先仕明于松山之畋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畴考中进士,十余年后升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

后因镇压起义军有功,逐步被提升为巡抚、总督等要职,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 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率领吴三桂等8个总兵官共13万兵马救援锦州。面对 实力强大的清军,洪承畴本想结营固守避免决战,不料生性急躁多疑的崇祯皇帝 却派人前来督战,洪承畴被迫进军,损兵折将5万余人,只好退守锦州城外十八 里的松山城。

半年以后,清军攻占松山城,洪承畴兵败,被俘绝食数日,拒不肯 降。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大学士、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发现其果有宁死 不屈的决心。

皇太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最终打动了洪承畴,成为带 领清军南下的急先锋,为大清帝国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大清开国功臣, 为大清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和睦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清顺治二年( 1645年),洪承畴被委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官职, 坐镇江宁(南京),后又出任云南贵州等五省经略。

顺治十六年(1659年),洪 承畴保荐吴三桂镇守云南,自己因眼病发作,返回北京疗养。顺治十八年(1661年), 69岁的洪承畴退休,被授予可以世袭四代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这只是正三品职衔, 而他原本是一品大员,所以退休时所得封赏甚薄。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 享年73岁。清乾隆皇帝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之人,将其列于贰臣甲等列入《贰臣传》。

洪承畴在降清以后被编入镶黄旗汉军旗籍,他居住的地方在清朝正是镶黄旗辖区。

3.与赞美将军有关的诗句都有哪些

1.《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唐代: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2.《雨后送李将军还祠偕同寅饮一杯亭》

宋代:赵汝愚

民感桑林雨,云施李靖龙。精诚天地动,意愿鬼神从。村喜禾花实,峰看岭岫重。白旗辉烈日,遥映一杯浓。

3.《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咏雪》

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观猎》

唐代: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4.和山海关有关的诗句

《山海关》——黄洪宪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

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

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重登山海关城楼》——孙承宗甲胄诗篇少,乾坤戎马多。

幻仍看海市,壮拟挽天河。塞上人先老,山头月奈何。

群雄骄语曰,一剑几经过。《宿山海关》——函可重关犹未度,破衲早生寒。

大海依然险,危峦空白攒。乡书万里绝,鼓角五更寒。

敢望能生入,回头仔细看。《山海关》——魏源严城当子夜,百道起边声。

岛屿天风起,如闻鸭绿兵。《山海关》——闵 的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长城远岫分上下,明月寒潮共往还。《塞上曲•送王元美》——李攀龙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关大海流。

马上白云随汉使,不知何处不堪愁。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