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林黛玉柔弱的诗句

1.专家描写林黛玉的诗句

1.三大绝唱(葬花辞,秋窗风雨夕,桃花行)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醋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2.诗社诗(咏白海棠,咏菊,柳絮)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蟹诗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林黛玉: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 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林黛玉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黛玉代题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黛玉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林黛玉 题帕三绝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あ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琴曲四章-------------林黛玉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辍, 素心如何天上月. 芦雪庵即景联诗 凹晶馆联诗 谜语: 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黛玉谜语(这个有争议,有的版说是宝钗,有的说是黛玉所写)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

2.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病态的语句

红楼梦对林黛玉的描写很多 先说直接描写 相貌描写,比如说林黛玉进贾府时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样的描写很多。 还有动作描写,比如第3回黛玉偷偷学荣国府里面怎么吃茶,第16回摔念珠,第18回写诗,第27回葬花,很多很多 还有语言描写,比如第19回香芋的典故,第34回去看望挨打的宝玉,第45回和宝钗谈心,第76回和湘云谈心,很多很多 还有很多心理描写,第3回进贾府,第23回听牡丹亭,第27回黛玉葬花,第45回写秋窗风雨夕,很多很多 还有很多间接描写,比如说众人对黛玉的评论,分散在全书各个角落 很值得细看 还有一些带有影射的描写,比如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全部看完书后,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3.形容女子柔弱的诗句

1.《蓦山溪·雪空毡径》

年代: 宋 作者: 毛滂

雪空毡径,扑扑怜飞絮。柔弱不胜春,任东风、吹来吹去。墙阴苑外,一片落谁家,叶依依,烟郁郁,依旧如张绪。那人拈得,吹向钗头住。不定却飞扬,满眼前、搅人情愫。蜂儿蝶子,教得越轻狂,隔斜阳,点芳草,断送青春暮。

2.《蝶恋花·墙外秋千花影后》

年代: 宋 作者: 陈允平

墙外秋千花影后。环兽金悬,暗绿笼朱牖。为怯轻寒犹殢酒。同心共结怀纤手。粉袖盈盈香泪透。蹙损双眉,懒画遥山秀。柔弱风条低拂首。渭城歌舞春如旧。

3.《西江月·寒后添些纸布》

年代: 元 作者: 谭处端

寒后添些纸布,饥来展手巡街。残羹冷饭且充斋。柔弱清贫远害。万祸皆因心起,无心无祸无灾。自从心定守真胎。云水逍遥自在。

4.《满庭芳·过去休思》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过去休思,未来莫想,见前一念俱忘。三心灭去,显出法中王。便是生前面目,无形貌、独露堂堂。玄玄理,四方真*,钻攒结聚中黄。闲闲常内守,胜如尘世,苦海茫茫。任随缘随分,柔弱和光。渐渐轮回路出,看看近、来到蓬庄。功成日,携云独步,朝见礼虚皇。

5.《胡腾儿》

年代: 唐 作者: 李端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

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

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

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4.描写林黛玉的性格的诗句

由林黛玉的性格与诗词说起 2008-08-13 01:14:47| 分类: 悼红轩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在《红楼梦》一书中,宝钗、黛玉无疑是最为主要的角色,在太虚幻境“薄命司”大橱里所贮藏的“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中,她二人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且并列首位。

而在宝、黛之间,宝钗似又带有某些陪衬性质,成为“木石前盟”的积极颠覆者。若将《红楼梦》看作单纯的爱情悲剧的话——依照“好了歌”,应是空诸一切——“木石前盟”是要过于“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空房独守,而林黛玉却因此丧了命。

林黛玉既是如此重要,她受到的关注当然是空前的。但至今为止,在《红楼梦》之外的演绎中,林黛玉总是给人以尖酸刻薄的印象,或者突出她精神上的不够健全。

更明确一点说,就是过于强调了她“蛾眉善妒”的一面。而从实际的情形看,这种“突出”是不恰当的。

在林黛玉的人格设计中,虽有“还泪”之说,但这个“还泪”最终仍然要落实到现实生活里,否则,就会有“泪出无名”的嫌疑了。从书中的描述看,林黛玉的忧郁性格是有着深厚的现实依据的。

贾雨村因贪贿落职后,于林府教馆,沦为西宾,他所教的学生就是林黛玉。黛玉天资聪慧,不幸早年丧母,这是她忧郁性格所以形成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其次,因黛玉之父林如海“命中无子”,“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俗话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兼以黛玉的“聪明清秀”,遂又养成多愁善感的性格。

此外,母亲去世之后,林黛玉被接进贾府,后因林如海捐馆,遂在贾府定居,使得林黛玉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原本多愁善感的性格加上寄人篱下的现状,林黛玉敏感而又自尊,从而给人孤高自负、落落寡合的印象。

之后,因宝钗的介入,林黛玉于情感上又生危机,在对宝玉的求全责备中,自怨自艾,常生悲感,“还泪”也就顺理成章。 结合以上所论,林黛玉的人格倾向还是比较分明的,即忧郁、敏感、清高、孤傲。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与人格又并非是几个字就可以简单概括的,但就林黛玉来说,这几个方面应该是最主要的。为了突出黛玉这几个方面的性格特征,书中有很多细节性的刻画与描写,诸如黛玉的弱不禁风、好使小性,以及住所潇湘馆的清幽,等等。

除此之外,最能反映林黛玉性格的就是她自己所作的几首应景诗词了。“葬花词”与《唐多令》表达了林黛玉忧郁、敏感的一面,而“海棠”与“菊花”诗则显示了她的清高与孤傲。

“葬花词”是一首歌行体,据说源自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其词曰: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葬花词”里,黛玉因“愁绪”而伤感于“花谢花飞”,又因“花谢花飞”而倍增“愁绪”,最后,由花而及人,遂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人随花落之恸。刘希夷的寄托亦大致如此,只不过因性别不同而使着眼点有异,“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才是他的目的所在。

至于诗中所谓“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也不过是规劝“红颜”推己及人之意。

从立意上说,“葬花词”与《代悲白头吟》并不相同。 “葬花词”之外,最能体现林黛玉身世漂泊之感的是《唐多令》“咏絮词”,词曰: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词分两阙,融写景与抒情为一体,借柳絮的无根之性写自己的漂泊之感。

百花洲、燕子楼暗喻“红颜薄命”,为“粉堕”、“香残”之地,这也是林黛玉诗词中最为主要的基调。而“香”与“粉”又借指柳絮,有一语双关之意。

随后,直接摹写柳絮的成团逐对以及飘零辗转,并将这种“成团逐对”赋予女性情感上的“缱绻”与“风流”。但又因“飘泊亦如人命薄”,遂使“缱绻”、“风流”皆成空幻。

下阙直接从“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写起,草木如人,而人与草木又有何不同呢?“叹今生谁拾谁收”与“葬花词”中“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意思相同,只是此处的悲愁又进一步,零落任其零落,就是葬花的心情也不复存在了。整首词的基调都着落在“愁”与“叹”两个字上,难怪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

同样内容的诗作,林黛玉还有一首《秋窗风雨夕》。《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

5.描写林黛玉的性格的诗句

1、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清)曹雪芹《桃花行》

译文:帘外桃花盏开东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无心梳妆情绪慵懒。

2、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清)曹雪芹《桃花行》

译文: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与桃花相隔并不遥远。

3、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清)曹雪芹《菊梦》

译文: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4、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清)曹雪芹《秋窗风雨夕》

译文: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5、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清)曹雪芹《葬花吟》

译文: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