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朴实的词语反正还淳】复归于朴实、淳正。同“反朴还淳”。 【还淳返朴】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 【还淳反朴】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返朴”。 【还醇返朴】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反朴”。 【还淳反素】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返朴”。 【混沌未凿】混沌:古人想像中的天地形成以前的状态;凿:凿开。世界尚处于蒙昧状态之中,天地尚未形成。比喻人的本性纯真朴实。 【还朴反古】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反古”。 【华朴巧拙】华丽、朴实、奇巧、古拙。指各种不同的文风。 【憨头憨脑】指纯真朴实或笨拙的样子 【捐华务实】抛弃浮华,务求朴实。 【朴讷诚笃】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词。 【朴实无华】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盛德若愚】盛德:极高的品德;愚:愚笨。形容品德高尚的人谦逊朴实,外表看来好像愚笨的样子。 【世风不古】世风:社会风气;古:指古朴。社会风气不像古时那样朴实。 【声华行实】垢:声誉;华:显耀;行:品行;实:朴实。形容声望很高,品行朴实。 【舍文求质】舍:舍弃;文:文采;质:朴实。形容不重文采,而求朴实。 【温柔敦厚】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文质斌斌】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同“文质彬彬”。 【心醇气和】醇:纯厚朴实;气:气质。心地纯朴,气质温和。形容人憨厚老实。 【质木无文】指诗文质朴而少文采。也用以形容人品朴实无华。 【质朴无华】质朴:朴实;华:浮华。朴实而不浮夸。 2.形容朴实的成语有哪些返朴还淳、朴实无华、温柔敦厚、沉厚寡言、反正还淳 一、返朴还淳 读音:[ fǎn pǔ huán chún ] 释义:指恢复原始的诚实和朴实厚道的社会风气。 出处:隋·薛道衡《老氏碑》:“用之治身,则神清志静;用之治国,则返朴还淳。” 白话译文:使用它整理自身,就精神清明心意平静,使用它治理国家,就能恢复原始的诚实和朴实厚道的社会风气。 二、朴实无华 读音:[ pǔ shí wú huá ] 释义: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出处:巴金《〈爝火集〉后记》:“他只是平铺直叙,朴实无华地讲会见的事情。” 白话译文:他只不过是平淡的叙述,质朴且不浮华的讲会面时的事情。 三、温柔敦厚 读音:[ wēn róu dūn hòu ] 释义:形容待人温和宽厚。 出处:《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不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白话译文:进入一个国家,可以了解其对国民教化的情况;如果民众为人处世温柔厚道,一定是《诗》歌教化的结果。 四、沉厚寡言 读音:[ chén hòu guǎ yán ] 释义: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 出处:《旧五代史·梁书·末帝本纪上》:“美容仪,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 白话译文:长相俊美,性格稳重,不爱说话,儒雅。 五、反正还淳 读音:[ fǎn zhèng huán chún ] 释义:复归于朴实、淳正。 出处: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张罗峰》:“今乃人人侈用,一变至此,诚不可不反正还淳。” 白话译文:时至今日人们都奢侈,事已至此,已经不能复归于朴实淳正了。 3.问山区 浙江 春 [原诗赏析]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 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 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 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 “停车”观赏。“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俞陛云《诗境 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 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第一 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 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 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译诗]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译诗赏析] 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 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 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 在这首译诗中,原诗的格律形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小节散文,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林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路旁,一条窄窄的石径曲曲弯弯扶摇直上,渐渐隐入云雾缭绕的高处。就在那儿,耸立着几幢小小的农舍;诗中的我,停下马车,看得入迷,只因为见到暮色苍茫的山崖旁,枫林如火,正散发着熣灿的红光,哪怕是春天的花朵都不能与之斗艳争香。 这首诗译得很美。秋天的景色是静美的,我”——一个过客,之所以停下马车,连路都顾不上赶,是因为被枫林的红艳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是无限欣赏和眷恋。 原作表达的是在无际的清秋这个大环境中,有一片给人带来暖意的枫林。蜿蜒于寒山的石径、白云深处。 4.形容简单朴素的成语有哪些1. 抱朴含真 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 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晋·陶潜《劝农》:“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2. 钗荆裙布 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 3. 呼吸相通 呼气与吸气,朴素贯通。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 出处:明·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十:“脉脉者有条有绪,若呼吸相通,寻之有端而即之殊远。 4. 艰苦朴素 指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作风。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为实现这一远大的政治目的而在生活上竭力做到艰苦朴素。” 5. 荆钗布裙 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出处:南朝·宋·虞通之《为江敩让尚公主表》:“年近将冠,皆已有室,荆钗布裙,足得成礼。” 6. 朴素无华: 俭朴、不浮华。 出处:《元史·乌古孙泽传》:“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7. 朴实无华 :[释义] 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8. 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 9. 粗茶淡饭:粗:粗糙、简单;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布衣蔬食 ——蔬食:蔬菜和谷类食物.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黜衣缩食 ——节衣缩食,指在生活上省穿省吃,力求节约 布被瓦器 ——布缝的被子,瓦制的器皿.形容生活检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