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诗句读的好

1.形容读书好的诗词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

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越恒《劝学文》

4、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

5、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6、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漫读书。——《客舍喜郑三见寄》唐·刘长卿

8、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唐·卢纶

9、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答侯少府》唐· 高适

10、读书良有感,学剑惭非智。——《来从窦车骑行 自朔方行作》唐·李益

2.如何形容一个人诗词朗诵的好

1. 内容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意。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

2. 普通话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速恰当、声音洪亮,节奏优美。声音温雅磁性,松弛有度,或如涓涓流水润泽心灵等。

3. 表达自然流畅,动作设计合理,自然大方。

4. 感情丰富、富有创意、引人入胜,准确把握作品内涵与格调,把诗词的意境表现的显得淋漓尽致。

5. 朗诵富有韵味,表现力和感染力,声情并茂,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6. 台风自然大方,出入有序有礼,精神饱满,衣着得体。

扩展资料: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朗诵

3.形容读书的好句子大全

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3、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格言对联》

4、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5、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7、区别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欢读书。

8、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10、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英国)谚语

11、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12、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13、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叔本华

14、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

1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16、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17、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

18、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联壁》

19、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20、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清)袁牧

21、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22、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明)薛煊

23、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明)吴梦祥

24、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宋)朱熹

25、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宋)朱熹

26、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宋)朱熹转自柠檬美文网

4.形容读书的诗句

比较多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昚虚《阙题》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 杜甫《柏学士茅屋》

5.表示读书的好处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你好

古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6.赞美别人朗诵诗词朗诵的好,可以用哪些词语

可以用来赞美别人诗词朗诵得好的词语:声情并茂,感同身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慷慨激昂,书声琅琅、朗朗上口。

以上词语的基本解释:1、声情并茂【shēng qíng bìng mào】:引伸为美好,指演唱、朗诵等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出自清·珠泉居士的《续板桥杂记·张玉秀》:“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2、感同身受【gǎn tóng shēn shòu】:意思是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出自《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3、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出自西晋·陆机《遂志赋·序》:“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

岂亦穷达异事,而声为情变乎。”4、铿锵有力【kēng qiāng yǒu lì】: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

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自郭小川《痛悼敬爱的**》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不用感情,而是用电闪雷鸣般人生的经历。”

5、慷慨激昂【kāng kǎi jīáng】:意思是指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出自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

唐·柳宗元《上权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6、书声琅琅【shū shēng láng láng】:意思是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出自宋·李昭玘《上眉扬先生》:“每相过者,论先生德义,诵先生文章,堂上琅琅,终日不绝。”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7、朗朗上口【lǎng lǎng shàng kǒu 】: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出自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7.形容“读书好”的句子有哪些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当读者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时,那醉人的书香会萦绕在他身边,一切困惑,一切疲倦都被这神圣的香味驱走。俗话说得好,“走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又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小时候,妈妈就开始教我背古诗词了,这也使我从此喜欢上了书籍,并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多读点书来丰富自己。

书籍是带领我们回到远古的时光机,即使我们没办法生活在古代,但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对过去了如指掌。人生路漫漫,读书不能倦。

多读知识全,生活不困难。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8.如何形容一个人诗词朗诵的好

1、一个人诗词朗诵的好,首先可以从他的态度入手。

是否自信,是否大方,朗读的好必定记忆力值得夸耀,注意力集中。于是使身心平衡发展,充分具有自制力和自觉性。

2、其次可以评价他的声音。温雅磁性,松弛有度,或如涓涓流水润泽心灵等等。

如果关系好,可以俏皮的说你很有元气什么的。3、赞美别人朗诵诗词朗诵的好词语:声情并茂,感同身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悦耳动听,富有情感,慷慨激昂,抑郁沉稳,书声琅琅。

扩展资料:一、把听力作为自学朗诵的基础学习朗诵首先要多听。听力是鉴别力和欣赏能力的基础,是学习朗诵的基础能力之一。

提高了自己的听力,就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好老师。多听名家名作的录音作品、赏析、学习其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运用,对我们朗诵能力的提高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此外,我们不仅要多听老师、名家的示范和点评,还要经常听自己的录音,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听力、对比能力、纠错能力和鉴赏能力。二、解决朗诵中的吐字归音问题发音清晰准确是良好表达的前提,更是好的朗诵所必备的条件。

这就需要我们在普通话的吐字归音上多下功夫。1、普通话声调发音要到位。

声调是音节高低升降的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同于音阶间的跳跃式的移动。

描写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来度量,最低为1度,最高为5度。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在五度标记法里的表示分别为:1阴平,标记为55。

2阳平,标记为35。3上声,标记为214。

4去声,标记为51。五度标记法是描述和纠正自己在声调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好工具,要想朗诵的效果好,就要谨记这一方法。

2、普通话语流音变要准确。在语流(句子)中,由于受到相邻音节的相邻因素的影响,一些音节的声母、韵母或声调会发生语音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语流音变。

普通话中最典型的语流音变是轻声、儿化、变调(上声的变调、“不”的变调、“一”的变调以及语气词“啊”的变调等),朗诵中在读到这些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是否需要适时的变调。3.克服方言发音的缺陷。

各地人都有各地人的方言,各地方言的缺陷也是不一样的。朗诵时是不能出现方言的,所以就要对此有针对性的纠正。

比如,解决南方人的平翘舌问题、前后鼻韵问题、舌边音和舌尖音问题;解决北方人的部分韵母发音(bo发成了be,mo发成了me等)问题,和尖音(xiang发成siang)等问题。对于纠正发言的发音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就要说正规准确的普通话,而不能在朗诵时才想到这一点。

三、掌握朗诵情感中的“一点”“两线”朗诵中的“一点”是指:朗诵中的情感支点。语言表达的核心就是内在的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撑,读出来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东西。

我们朗诵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这都要求我们要对文章注入真情实感。而一些非文学作品,如社论、书信等,一旦作为朗诵材料,往往也会偏向于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自然带上明显的感情色彩。

朗诵中的“两线”分别指:内心感受线和外部表达线。内心感受线,是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内心感受,这个是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外部表达线,是我们用声音对文章进行的表达,这个是听众所感受到的东西。

有的朗诵作品,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这往往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挤”情、“造”势的后果。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所以,朗诵者要想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就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而朗诵通常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再辅以感情,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的帮助来表达作品感情,引起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5666235听众共鸣。所以,不要把朗诵和朗读混为一谈,这也是我们在朗诵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朗诵。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