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句关于诸葛亮机智勇敢的句子三国演义中很多处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勇敢,其中草船借箭能够略见一斑。 赤壁之战前夕,当时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和周瑜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周瑜为了让诸葛亮造不出箭,借此除掉诸葛亮,对诸葛亮进行了严密的监控,不让诸葛亮从住处出去。 尽管这样,诸葛亮也没有被打倒。这一天,诸葛亮悄悄地找来一个手下,把自己的衣服和草帽给了他,让他扮成自己的样子,大模大样[注: 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地往东走。之后,诸葛亮沉着地挥了挥羽扇,自己同鲁肃一起从西面的小道一起上了船。果断地对兵丁说:“把船开到曹操水营下。” 月光下,在去往曹营的的船舱里,一个 身穿肥皂袍,手拿羽扇,头戴冠帽,的白面书生[注: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诸葛亮与鲁肃喝酒吟诗作对,真是休闲快乐地不亦悦乎。不多时,船已行至曹军水营前,诸葛亮胸有成竹,摇了摇羽扇,对手下兵丁说:“时机已到,擂鼓呐喊。”兵丁擂鼓,再加上大雾茫茫,曹军恐有埋伏不敢出动,只得放箭射之,霎时间矢如余下,万箭齐发。诸葛亮望着那茫茫箭雨,得意洋洋的对鲁肃说:“周瑜让我造箭十万,别说三天,就是十天也造不完啊!不过,我已算定今日必有大雾,可以借箭,所以才敢答应。” 鲁肃看着船上那射满乱箭的草人更是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听后,又惊又喜,自愧不如而那周瑜,闻有此事,气愤不已,真是小肚鸡肠啊! 诸葛亮,一代智圣,聪明过人。他能稍动口舌就化干戈为玉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为英雄。在这群星闪耀的星空里诸葛亮是那颗最亮的星。我敬佩关羽那样的忠义之士,我更敬佩诸葛亮这样的贤明智者。 2.4句关于“诸葛亮机智勇敢”的句子有哪些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释义: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2、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释义: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又创建了著名的八阵图。 3、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咏怀古迹》 释义: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4、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刘兼·《中夏昼卧》 释义:我胸怀雄才大略,却无人问津,不如诸葛亮那样能遇到识我用我的明主。 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释义: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真可以名传后世,一千多年来有谁能够和他相提并论呢? 3.形容诸葛亮聪明的成语有哪些形容诸葛亮聪明的成语具体如下: 1. 聪明才智:指智慧和才能 2. 殚智竭力:竭尽智慧和力量 3. 积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4. 集思广议:谓集中众人智慧,广泛进行议论 5. 集思广益:谓集中众人智慧,博采有益的意见。 6. 矜愚饰智: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7. 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非常集中 8. 饰智矜愚:谓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 9. 醍醐灌顶:①佛教以醍醐灌人之顶,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②喻清凉舒适 10. 言者不知: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慧 11. 智尽能索:智慧、能耐都已用尽。索,竭尽 12. 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 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13. 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 14. 聪明绝顶:聪明:聪敏有智慧;绝顶:最高处,无人超越。有着无人能及的聪明才智。 15.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16. 临危不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17. 力挽狂澜:挽: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18. 精明强干:大智大勇:化险为夷:急中生智: 19. 足智多谋: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20. 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21. 料事如神: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22. 了如指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23. 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4.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体现诸葛亮聪明机智的原文周瑜听说曹操大兵压境,连夜赶回柴桑。 孙权的使者还没出发,他已回来了。鲁肃来到他家,把孙权与文武各执己见的事说了一遍。 周瑜说:“我自有主张,你可去请孔明来相见。”张昭、顾雍、张纮、步骘来见周瑜,力主投降。 周瑜说:“我也愿降。”刚送走四人,程普、黄盖、韩当来见,力主抵抗。 周瑜说:“我头可断,誓不降曹。”不一时,诸葛瑾、吕范又来见,也主张投降。 接着吕蒙、甘宁等来见,有要战的,有要降的,争论不休,周瑜说:“明天见了主公再议。” 晚上,鲁肃引孔明来见。 周瑜迎出中门,叙罢礼,分宾主而坐。鲁肃说:“曹操南侵,主公拿不定主意,将军是什么见解?”周瑜指出曹兵强大,又以天子的名义出师,战则必败,应该投降。 鲁肃与周瑜力争,应该坚决抵抗,不应投降。二人争论激烈,孔明只是冷笑。 鲁肃困惑地问:“你冷笑什么?”孔明说:“我笑你不识时务,公瑾想投降,很有道理。”周瑜说:“还是孔明有见识,和我同心。” 鲁肃责问:“孔明,你怎么说这种话?”孔明说:“曹操善于用兵,过去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于对敌,都被他消灭了。只有刘豫州不识时务,落得逃亡江夏,存亡不保。 周将军决心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保富贵,至于国家的兴亡,管他呢!”鲁肃大怒,指责:“你教我主屈膝受辱于国贼吗?”孔明说:“我有一计,既不用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用亲自渡江。只消派一个使臣,用小船送两个人过江,曹操的百万大军必退。” 周瑜说:“用哪两个人可退曹兵?”孔明说:“我在隆中时,就听曹操在漳河畔建一铜雀台,极其壮丽。他听说江东乔公有二女,叫大乔、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扬言:‘我一愿扫平四海,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 ’他提兵百万下江南,就是为此二女。将军何不去寻乔公,用千金买二女献给曹操。” 周瑜问:“你有什么根据?”孔明说:“曹操的幼子曹植,字子建,曾作《铜雀台赋》,说他家该当天子,誓取二乔。”周瑜问:“你能记下来吗?”孔明说:“我爱它文字精美,能背下来。” 就把赋背诵一遍。其中有一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其实,赋中所指为连接玉龙、金凤三台的两座飞桥,孔明故意借谐音曲解其意,把“二桥”说成“二乔”,以激怒周瑜。果然,周瑜勃然大怒,指着北方大骂:“老贼欺我太甚!”孔明说:“当年汉天子许公主与匈奴和亲,将军何惜民间二女?”周瑜说:“先生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的夫人,小乔是我妻子。” 孔明故作惶恐,连连赔礼:“我实在不知,胡说八道,死罪死罪!”周瑜说:“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又将他一军:“此事要三思,以免后悔。”周瑜说:“我受孙伯符临终重托,哪有屈身降曹的道理?我早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也不会改变主意。 请孔明助我一臂之力。” 次日孙权升堂,左边站三十余名文官,右边站三十余员武将。 周瑜入见,孙权慰问后,周瑜先问孙权对曹操南侵的看法。孙权说有劝他降的,有劝他战的,他还没拿定主意。 周瑜就先让张昭把降的理由说一遍,然后加以批驳,最后列举了曹兵的四大忌:第一,曹操亲率大军南征,马腾、韩遂占据西凉,是后患;第二,北军不习惯水战,与擅长水战的东吴争衡;第三,时值隆冬,马匹缺少饲草;第四,中原的士兵不服南方的水土,生病的很多。曹操犯了兵家的四大忌禁,虽多必败。 他愿领精兵进驻夏口,大破曹军。孙权站起身,立誓说:“孤与老贼,誓不两立!” 周瑜说:“我愿为将军决一死战,就怕将军犹豫不决。” 孙权拔佩剑砍掉奏案的一角,说:“诸官再有说要投降的,这案子就是榜样!”说罢,他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把剑赐给周瑜,不论文臣武将有不听号令的,可立即用此剑杀死。周瑜收了剑,对众官说:“我奉主公的命令,率领大家破曹,明天都到江畔我的行营听令,如迟到者,按七禁令五十四斩处罚!” 周瑜回到住处,请孔明来议事,说:“今天孙将军已决心抗曹,请先生为我出谋献策。” 孔明说:“孙将军还有疑虑,不可决策。”周瑜不信,孔明让他立即见孙权。 周瑜见了孙权,孙权果然还有疑虑。周瑜就把曹兵的实力再作分析,以充分的证据证实曹操自称百万大军,其实不过四五十万人马,而且久战疲乏,虽多并不可怕,他只要五万精兵就足以破曹。 孙权才下定决心,让周瑜尽快进军,他带领人马支援,若不能取胜,他亲自与曹操决战。周瑜退出,暗忖,孔明计谋高我一筹,是江东的大患,我必杀他。 就连夜命人请来鲁肃,商量如何杀孔明。鲁肃劝不下他,就提议让诸葛瑾去劝孔明投东吴。 次日天刚放亮,周瑜坐在中军帐,聚集文官武将听令。程普是孙坚的老将,对周瑜官比他大很不高兴,就推说生病,让大儿子程咨代他去。 周瑜指挥得当,调度有方。程咨回家跟父亲一说,程普才佩服周瑜是真正的将才,忙去行营请罪。 诸葛瑾请弟弟到家,还没来得及劝他投东吴,孔明早看出哥哥的意图,先劝哥哥投刘备。诸葛瑾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5.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体现诸葛亮聪明机智的原文孙权低头不语。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 孔明 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 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 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 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 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 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 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 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 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 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 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 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 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 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