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诗句都有哪些1.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释义: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2.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 琴歌》 释义: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释义: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4.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释义:只有换我的心,变作你的心,你才会知道这相思有多么深。 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释义: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6.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释义: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7.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释义: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8.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释义:对她千万般思念,在辽阔的天地里,竟无一处可以安排“我”的相思愁绪。 9.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释义: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 10.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释义:相思话语无诉处,又何必,写在信纸上,费了泪千行。 2.形容三秋的诗句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一日三秋是秋天的句子1、大地穿上了金黄色的毛衣.树叶从绿色变成了黄色,从树上摇摇欲坠,最后树叶慢悠悠地飘了下来,好像是几只彩色的蝴蝶迎风飞舞,铺满了大地.一簇簇枫叶红透了,一缕云丝也没有的天空更蓝了. 2、金色的秋天来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被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美丽. 3、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倒着走,路边玩耍的孩子也都跑回了家. 4、在秋天里你一定要到杨树林里去,领略大自然里独特的洒脱和孤傲.在挺拨的树干中间行走,踩着松软的金黄树叶,心中会泛起一阵阵怀旧的情绪.那就翻开昨日的日记,你会想起一桩桩令人怀念的往事.如果你走累了,就倚依着一会儿大树,一种坚实的感觉会慢慢注入心底,这就是坚强和力量. 5、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虽不比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样有生气,却有金色诱人的果实;秋天,美,美在朴实,美在成熟.秋天既带来了果实,更带来了人们的欢乐!秋天也给田野带来了一番欢乐. 6、黄昏,夕阳在山间徘徊,如欲向心上人表明心迹的姑娘,真真地羞红了脸.那天边的云儿呵,是我的眼神太过灼热了吗,竟使你也如夕阳般胭脂醉红了双颊?我喜欢你,身着絮白的衣,在天际自由飘浮;也喜欢你脸色绯红的可爱模样.秋日的你,更是柔情万种,迷人至极呀! 4.看图猜成语一日三秋一日三秋 拼音 yī rì sān qiū 简拼 yrsq 近义词 寸阴若岁 反义词 一刻千金 感情色彩 褒义词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解释 三秋:三个季度。 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形容思念殷切。 成语出处 南朝·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形容思念殷切 例子 第一次一个人出门在外,非常想家,真是一日三秋,恨不得插翅而归。 英文翻译 a day seems as long as three years. 谜语 最短的季节 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个热恋的多情人,他与情人即使分离短暂的时间,都觉得是很长一段时间。 他想象自己的恋人正在采葛、萧、艾,虽然离开才一天,他觉得上是三年,就像诗中描写的那样:“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成语正音 三,不能读作“shān”。 产生年代 古代 常用程度 常用。 5.一日三秋释义:一日三秋,成语。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出处:春秋·鲁·孔丘·《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典故: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说:“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葛”是藤科类植物,根可食入药,茎有纤维,茎叶均作牧草。“萧、艾”都是香味的蒿类植物。孔颖达认为,这是周桓王时,政事不和,朝臣多为谗人所谄,所以人们都十分惧怕谗言,一日不见君王,生怕又去听信谗言。实际上这是一首爱情民歌,描写小伙子对姑娘们的怀念。说那位去采野生植物的姑娘,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天!一天不见,又好像过了三秋九月!一天不见,又好像过了三年。“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份,阴历九月,也指三个季度,即九个月。《采葛》中的“三秋”是指一个月。后来“三秋”,泛指三年,形容漫长岁月。南朝·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说:“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唐·李白《江夏行》中有“只言期一载,谁为历三秋!” 成语扩展: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缩写版。形容对异性的热切思恋。似乎专用于恋情。三秋,三个秋天。也有人说是三个秋季的,欠妥;如依原出处,则是。 典出《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劳动者口头创作的旨在表现和歌颂彼此伟大、纯真之友谊的民歌”(《诗经鉴赏辞典》,任自斌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把这首传诵两千多年的《诗经》名篇定性为“友谊的民歌”,怕是没人赞同。设想,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彼此间日思月想以致达到“一日三秋”的地步,那么,他把他的配偶放在什么位置?很明显,把这首诗定性为“友谊之歌”,违反了基本的人性。纵观中国(不如也加上外国)历史,同性之间可以刎颈、可以挂剑、可以高山流水,却未曾见“一日三秋”的! 原诗中的主人公应该是男性,因为那时的男人负责打猎、耕作、打仗,女人负责纺织、采摘、炊灶。主人公的思恋对象,先是采葛、后是采萧、再是采艾,分明是位勤快的劳动姑娘。 至于“三月”、“三秋”、“三岁”的逐层递进,只是思恋之情逐层深化之需要。把“不见”的“一日”夸张为“三月”、“三秋”或“三岁”,都是一个意思:你不在我身边,时光过得很慢很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