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风雨时,懦弱的历史人物、一蹶不振的历史人物“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演义》中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死后他继承皇位,称为蜀后主。刘禅平庸无能,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良将人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最后还主动投降魏国。后用“阿斗”,“扶不起的刘阿斗”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2.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成语黯然无神、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自怨自艾、垂头丧气 一、黯然无神 [ àn rán wú shén ] 解释: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无精打采。 引证:何为《第二次考试》:“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 二、灰心丧气 [ huī xīn sàng qì ] 【解释】:灰心: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丧:失去。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出自】:吴玉章《论辛亥革命》:因为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都有些灰心丧气了。 三、一蹶不振 [ yī jué bù zhèn ] 【解释】: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出自】:梁斌《红旗谱》四十二:可惜,到了这二十世纪的中叶,说什么也一蹶不振了。 四、自怨自艾 [ zì yuàn zì yì ] 【解释】: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出自】:鲁迅《集外集·“音乐”》:但倘有不知道自怨自艾的人,想将这位先生“送进疯人院”去,我可要拼命反对,尽力呼冤的。 五、垂头丧气 [ chuí tóu sàng qì ] 【解释】: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神情沮丧。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出自】:梁斌《红旗谱》十三:李德才一口回绝说情的事,运涛垂头丧气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