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阳节的习俗和诗句习俗:1、登高赏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 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3、重阳登高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诗句: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5、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2.重阳节的习俗和诗句内涵: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习俗: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等 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孟浩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3.关于重阳的诗词有哪些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 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 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4.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有哪些诗句: 1、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译文: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2、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3、元代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译文: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 4、唐代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5、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译文:九月九日眺望那故乡的山川,乡思归心飞越那隐约的风烟。 习俗: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3、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4、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网——重阳节的习俗。 5.写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两个习俗诗句: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6、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____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7、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____郑谷《菊》 8、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____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9、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____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习俗: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有六大习俗包括: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饮菊酒,吃重阳糕。 6.重阳节专辑求一些关于重阳节的习俗,诗句,传说来历thanks. 爱问知重??,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在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的说法。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南朝梁人?蔷独m齐谐?》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W?》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嫁D述了?蔷独m齐谐?》里的这??故事,?K认?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D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牡牧?俗由此而?怼? 干??《搜神?》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恚伸吨x家是大富?簦牌?s????暴,虐待丁氏,??迫她?址敝氐募?眨?常遭到痛骂和毒打。 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抛员M。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D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婆家不要?她??再操?凇?所以,江南人每逢重?日,都??D女休息,叫做“休息日”。 这位姓丁氏的?D人立祠祭祀,称??丁姑祠"。以后,每逢重??,父母??要把嫁出去的女?航踊丶页曰ǜ猓坏矫鞔踔?⒅仃??称?椤芭?汗?”。 ?h?㈧А段骶╇s?》?载:?h高祖? 畹?坻ن莘蛉吮?魏蠛λ泪幔莘蛉说氖膛Z佩兰也被?逐出?m,嫁给扶风人段儒,闲??r曾提到她在?m廷?r,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菊花酒,以辟邪延?邸? 唐代?人沈?缙凇毒湃张R渭亭侍宴?频瞄L字》?:“魏文?菊蕊,?h武赐萸囊…,年年重九?c,日月奉天长”。 《旧唐?ね醪?鳌酚?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这一天??出?淼摹.??r王勃的父亲?谓恢毫睿醪ه巴揭?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r,洪州牧?伯?Z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宾客及部?伲胝F耀女婿?亲诱碌牟?猓闶孪饶贸黾?笔?宾客?庸P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有人敢作。 ?s不料王勃事先?K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谦?接过?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猓⒓磁扇嗽谂赃?看王勃???,谁知道王勃才?獠环玻罘e已久的心情完全发?س?恚恼略??越好,???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r,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拇艘慌e名震??? 风俗 登高旅游 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形如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现代重阳糕,没有固定样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许多人效仿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一直到明清,饮菊花酒都非常流行 佩茱萸 插茱萸、戴菊花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普遍流行。 射箭 ?哪媳背恢钡教拼谥仃???天,帝王官僚??除了登高作?,举行宴??g?吠猓?有了射箭、纵马、?C等活?印O耜?后主就是沉迷於?色之外,?喜?圩唏R射箭,亡??r?要再猎一圈。 到了唐代,重?射箭?C活?右廊皇⑿小? 放风筝 风筝也叫"鹞",在中??汕甑?v史。闽南语中有一句?:"九月九,风吹?M天?[",就是形容重?以后,风筝?M天飞的情形。 敬老活?樱? 由於“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长?鄣恼f法。 重??因此又发展?椤熬蠢瞎?”,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 1975年,中华民??日?榱撕?P“敬老崇孝”的?鹘y,特?e?定以重???椤熬蠢瞎?”,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展开敬老活?樱?拘衙癖?重?老人、尊敬老人。 祭祖 在台?常糠秩巳岳^承客家或漳州移民风俗,於重?供牲醴祭祖先,甚至有人??⒆迦嘶蚣胰酥扇战y一定於重?,?K依?t祭忌日科?x行使。 名人诗赋 ?㈤L卿─九月登高望,苍苍远?涞停蝗??湖草里,山翠现?俏鳌? 邵大震─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锥染栈?病? 《?㈩??》??载唐宋?Ê?瑀不?浼 ??W???面作?嘲笑的情形:疾风吹?箭,弱手驭??弓,欲高反覆下,?َ鬟?更?|, 十回俱著地,?墒?K擎空,借??谁?榇耍?ي撬喂¡?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芍仃?。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 7.重阳节的诗有什么习俗《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有关重阳节的诗词佳句有哪些历代文人骚客对重阳节的登高、饮酒 等写过不少激动人心的诗词。 曹丕有“岁月 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之句,表达了又逢重 阳的惊喜;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人。” 表达了对兄弟的深切思念。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诗》:“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 山岳,了然楚汉分。”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 张五》:“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 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他还写过“待到重 阳曰,还来就菊花”。 南宋女诗人李清照 有“佳节又重阳”的词句。由这些名诗佳 作可以看出古人对重阳佳节都是有着特 殊感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