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典诗词中“菊花”这个意象古典诗词中“菊花”的意象:孤傲高洁,顽强不屈,直面霜寒,绽放生命。 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欢,多有诗文加以赞美,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 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欢,多有诗文加以赞美,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古今菊花诗】 唐·元稹《菊花》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吴履垒《菊花》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杨万里《咏菊》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朱淑真《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金·元好问《赋十月菊》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明·沈周《菊》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赏菊》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陈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王如亭〔菊城吟〕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杨东彪《野菊花》褪去浮华和雕饰 天的宽阔和地的无垠 渲染云朵落地的快乐 以太阳的微笑迎接太阳的微笑 饱满的对话 碰撞出一缕缕宁静的目光 质朴的对白无需言语 往往是由一朵启程 被风轻拂或卷动 都一样跑满山坳 雨水赋予了纯净的血 纤细的枝 同样是昂头的脊梁 诗人叩动生活 舒展旷野 却遗落了旷野的魂 别样的精彩 在背离尘嚣的地方湿润 现代(上海)张志真《咏菊华》任凭白露无情霜,甘愿舍身送秋凉。 虽无蜂蝶勤光顾,熏得晚秋处处香。【红楼菊花诗】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 2.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分析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 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 松——刚直坚毅 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 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 杜鹃鸟——凄楚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3.有关梅 松 菊的诗中的意象解读分别有那些松梅竹菊寓高洁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 从1988年语文高考(论坛)首次出现诗词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 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 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 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 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 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 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 情。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 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 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 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6、落“花”流“水”传愁绪“花” 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乌 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 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 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 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8、“草木”仍在人事移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 4.诗里的意象代表了什么菊和柳在古诗词中1、菊:象征君子,耐寒,傲霜,志趣高洁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初秋九月,正是“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时节,不妨寻着古人笔下的缕缕墨香,沿着那南山下清幽曲折的小径、轻叩东篱深锁的柴扉,陶然忘情于菊花的风神清韵、傲骨晚香之中. 李白在《感遇》中写道“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这首五言古诗笔调自然流畅,在咏叹菊花的同时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与桀骜不驯、难逐俗流的高洁之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与《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意境相似,体现了诗人超然世外、洒脱豪放的人生境界.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杜甫的诗处处体现着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思想,“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犹暂随.地偏初底袷,山拥更登危.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这首诗是作者于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与诸公宴上所作,面对满目花香,诗人并没有醉心于清歌醇酒之中,而是忧虑着处处兵戈戎马、战乱难平的国家危亡、民生疾苦,不禁触景生情,闻歌垂泪.岑参的《题菊诗》与杜甫有异曲同工之处.“强饮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作者借菊抒怀,菊本是供文人雅客持酒赏玩的花中君子,可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却只能如乱世佳人般“应傍战场开”,作者在怜惜菊花生不逢时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家国的忧思之情.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菊》“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催时始见花.”准确地描述了菊花色、形兼备的观赏价值与医用功效.苏轼的《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应缘霜后苦无花.”将菊的枝、叶、花比喻为娉婷袅娜的清丽佳人,见诗如见花,见花如见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陆游的《晚菊》“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这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将菊花之余香与蒲柳之凋黄作了鲜明的对照,表露了诗人如菊花般凌霜耐久、不畏世俗权贵的至诚之心. 2、柳:友人,送别,依依惜别. 柳 作者: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 作者: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 作者:郑谷 唐 半烟半雨溪桥上,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5.古诗词:花的意象1.海棠的:海棠花在盛唐时代还叫梨花,或海棠梨,而且一直到中唐的前期海棠花还没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海棠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是在中晚唐以后,王建《宫词一百首》中的一首写道:“元是我王金弹子,海棠花下打流莺。”这里的海棠花还是一棵树,还没完全成为审美意象。后来在中晚唐的薛能、郑谷、温庭均等的诗中,才逐渐的采用了海棠意象。到了宋朝,写海棠花的人就比较多了,如苏东坡,他被流放到黄州,住在定惠院那里的东山上,旁边有一株繁茂的海棠花,看到这株海棠花,顿生同此天涯沦落之感,感到他和海棠花都是从蜀地流落到此偏僻山野的有名而孤苦之物,写了题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赏也》的诗,他还另外作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云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桂花的:桂花是我国的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在文学中,桂花也是个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中国文学中的桂花意象研究》试图从文学的角度对桂花作全方位的概括研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咏桂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是个纵向勾勒。桂花意象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在唐代获得了初步发展,至宋代达到繁荣,明清阶段渐趋衰落,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时过程。二,桂花的审美形象及其艺术表现。花卉的美包括外在自然美和内在神韵美两方面。桂花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外在物色美自不待言;作为名花,也有其品格上的象征含义。两种美都重要。三,咏桂重要个案分析。对咏桂文学中出现的重要意象“月亮”,和桂花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典故“吴刚伐桂”、“蟾宫折桂”等,从而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桂花这一意象。 3.菊花的: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6.菊在诗中有什么意象论陶诗中“松”、“菊”、“桃源”意象的道教神话原型 作者:刘雪梅 加入时间:2004-8-18 16:53:40 松、菊、桃源是陶渊明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意象。 细读陶诗我们发现:通常被喻为陶渊明理想人格及理想社会象征的这三种意象,积淀了道教神话中不死原型的深层内蕴,而陶渊明对这种神话原型的接受,则根源于其所受道教长生信仰的影响及渴求长生的潜层心理机制。 在陶诗中,充溢着陶渊明对青松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赞叹之情: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①。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②。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③。 据此,学界多将青松看作陶渊明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征。 笔者认为,这种人格意义上的象征不过只是青松意象的表层意义,而它恰恰掩盖了“青松”在不死神话原型中的更深层面的象征内涵。 松的原型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其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松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青松的这种原初的象征意义为道教所接受,遂成为道教神话中长生不死的重要原型。 如道教列仙之一——赤松子就是以松为名的。据《列仙传》说赤松子“能人火自烧,随风雨而上下”,他的这种出神入化的仙术很有可能就与松的不死原型有关。 在道教神话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所以服食松叶、松根便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 毛氏,字玉姜,在华阴山中。山客猎师,世世见之。 形 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秦亡,流亡入山,道士教食松 叶,遂不饥寒,身轻如此。 西汉时,已百七十岁余年矣。④ 正因青松在道教神话中被推崇为长生寿考的象征,所以道教徒都特爱松树。 《南史·隐逸传》说南朝著名道教宗师陶弘景便在他的道观四周种满了松树,常以听松为乐。那么在陶渊明的爱松之情中,是否也有某些类似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去深究呢? 在《拟古九首》之五中,陶渊明曾描述他寻访高道的经历,而那位“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的高道的住所便是“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在这首诗中,青松作为高道修仙的背景兴象,已隐隐透露出陶诗中的青松意象与道教神话原型的内在关联。 我们再看《杂诗四首》之四: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学界公认这是一首咏松诗,但对于它的寓意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借青松阐发道教导引长生之理的玄言诗。 诗中“养色”即养颜,“津”指口液,“气”指精气,“心理”指神理。所谓“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指的就是含涎液、吸精气以及养神理等道教用以养生的重要导引术。 诗中的“童子”暗喻长生。因为在道教看来,长生不死的表现之一就是童颜永驻,如《庄子·大宗师》中的寿者女偶便是“色若孺子”。 陶渊明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隐含其中的长生意蕴已不言自明,更何况在诗的末尾他还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年的道教导引术——含津吸气、颐养神理。 不但如此,陶诗中青松意象的不死原型还可通过与之对立的意象群的象征义得出。 陶渊明之所以推崇青松,在于其颇具“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的卓尔不群。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与青松意象相对的、属于众草之列的枯兰衰柳、残荷败槿: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人生若 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⑤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⑥ 兰枯柳亦衰,时没身还朽。 ⑦ 众木的凋零衰败让陶渊明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无奈;那么据此推想,在对青松耐寒历久、卓尔不群的赞叹中,难道不会隐含着也许连陶渊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对长生寿考的渴求与企羡吗? 陶渊明不但爱松,而且喜菊。在他的笔下,松菊同为傲霜斗雪、异于众木的“霜下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列岩。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⑧ 秋菊除了能耐寒历久,还馥郁芬芳,据此,学界更用秋菊意象比兴渊明人格的高洁。 然细读陶诗,我们却发现:陶渊明对秋菊的推重往往与他采菊、食菊、重阳日饮菊花酒的活动相联系, 如: “秋菊有佳色,裒露掇其英”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⑩;“持醪靡由,空服九华”(11)(注:九华指菊花)。这样我们不禁要怀疑:陶渊明对菊花如此情有独钟,除了因为菊花的高洁芬芳外,还会不会有其他原因?在陶诗芳菊意象的背后,会不会还隐含着比人格寓意更为深层的原型意义呢? 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说:“方药的名目甚多,……《楚辞》多言菊。” 可见早在先秦,菊已成为神仙家们的服食方药之一。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宗师葛洪及陶弘景也特推重服食菊花对飞-升成仙的重要作用: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将菊分为甘菊、真菊两种,并详细说明了其不同功用及服食方法。 陶弘景在《真浩》卷十四中说:“山中学道者朱孺子,吴末人山服菊花,……乘五色云车登天。”在《本草集注序录》中他也将菊分为两类,名真菊、苦薏,前者食之能令头不白。 道教对菊的崇拜甚至在民间也被广为接受:在今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一水名“菊水”,两岸长满菊花,相传人若。 7.《菊花》元稹,这首诗的意象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把诗人赏菊入迷,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联想,爱不能舍了。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别具一格。时至深秋,其爱菊之名,却通过爱菊,并且发人思考,如陶渊明家之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而是“遍绕篱边”,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但用笔巧妙,寓有深意。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意趣盎然。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美妙灵动,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不落俗套,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悠然见南山”的名句,直至不知日之将夕,都是范例,无人不晓、热爱自然,花开之盛,其爱菊之情,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蕴藉之至,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如屈原的《桔颂》,百花尽谢,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有情。诗人热爱生活,陈子昂的《感遇》,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该诗取陶诗的意境。这么多美丽的菊花,可见秋菊之多,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独立支持,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此花开尽更无花”,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坚强的品格。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遍绕”“日渐斜”,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 这首七言绝句诗,给人以环境幽雅,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有景,让人心情愉悦;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这四季中最后**的菊花使他忘情 8.如何理解李清照诗词中的菊的意象李清照或是以花自比,或是与花争魁,少女时代的清照的非但爱花,更自爱如花。 就像《减字木兰花》中那个俊美俏皮的少女,在“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花虽美,人更美,怕心上人以为花比人美,偏要他细看相比,那黑发如云、斜髻慵挽,少女美丽活泼、娇嗔倔强的神韵立出行间。同时期的一首《点绛唇》展示出少女闺中生活的另一面:“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本是生性顽皮,趁后院无人来荡秋千,薄汗暗香、轻透纱衣,堪比清露微笼的梅花,忽而听到客访之声,匆匆跳下秋千,袜松钗落,慌慌张张拿青梅解围,装作正在赏花嗅梅,面带羞红,与梅相映,愈发显出少女的天真娇怯。 李清照词中的花正是少女时代的她的化身,其眉目唇额、动静举止都与花有着万般相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