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毁灭的诗词朱自清《毁灭》一诗赏析 六月间在杭州。因湖上三夜的畅游,教我觉得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当时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情思既涌,心想留些痕迹。但人事忙忙,总难下笔。暑假回家,却写了一节;但时日迁移,兴致已不及从前好了。九月间到此,续写成初稿;相隔更久,意态又差。直到今日,才算写定,自然是没劲儿的!所幸心境还不会大变,当日情怀,还能竭力追摹,不至很有出入;姑存此稿,以备自己的印证。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九日晚记 踯躅在半路里, 垂头丧气的, 是我,是我! 五光吧, 十色吧, 罗列在咫尺之间: 这好看的呀! 那好听的呀! 闻着的是浓浓的香, 尝着的是腻腻的味; 况手所触的, 身所依的, 都是滑泽的, 都是松软的! 靡靡然! 怎奈何这靡靡然?—— 被推着, 被挽着, 长只在俯俯仰仰间, 何曾做得一分半分儿主? 在了梦里, 在了病里; 只差清醒白醒的时候! 白云中有我, 天风的飘飘, 深渊里有我, 伏流的滔滔; 只在青青的,青青的土泥上, 不曾印着浅浅的,隐隐约约的,我的足迹! 我流离转徙, 我流离转徙; 脚尖儿踏呀, 却踏不上自己的国土! 在风尘里老了, 2.形容希望破灭的诗句有哪些1. 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南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2.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 李煜《虞美人》译文: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3. 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南唐 李煜《子夜歌》译文:往日成空、人生如梦的感伤和悲哀.借登高以远眺故国、追忆故乡.故国不可见,昔日的闲逸与今日的孤苦,过去的繁华同现在的凄冷恰好相对,不思尚罢,现实中的无奈总让人有一种空虚无着落之感,人生的苦痛也总给人一种不堪回首的刺激。4.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南唐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悲哀的往事实在难以排遣。 苔藓长满秋风庭院,任它朱帘不卷,反正没有人来。已是国被家亡了,从前做皇帝的一切都埋没在蒿莱之中。 晚凉天静,满天月色,想见远方的金陵,那些过去属于我的宫殿的影子,还照在秦淮河的清波里,只是人去殿空!5.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南唐 李煜 《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译文:当人全部散去,刚才的热闹却只剩空荡的庭院,珠帘半掩,因为没有人来,所以也静止不动了.听着风淅淅地吹,觉得夜那样漫长,似乎永远也不会过去一样.回首看小楼月色,新月依旧那样纤巧.所有的场景,都给人一种清冷空灵的气氛,格外寂寞。6.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南唐 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译文: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 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7.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南唐 李煜《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译文:樱花落尽,春日已去.只有阶前明月依旧.在薰过香的象牙床上愁眉不展.回忆起去年的愁思,体会着今年的愁思,新愁旧怨一并袭来,旧怨未平,又添新怨.时间越久,相思越深越切.见不到思念的人,她无心梳理打 扮,任凭发髻不整,愁容惨淡.而这 种相思之苦,却无人慰藉.想到这里,她不由得潸然泪下,泪水打湿了衣襟.她只好寄希望于 梦境,盼望可以在梦中和思念的人相会。8.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紫鞠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南唐 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译文:慢慢的叶子到秋天都变成了红色,又到了重阳日,登高望远看到众人都配到了茱萸。 紫菊的香气飘散在庭户中。鸟鸣在寒冷的日子里咽下寒鸣,连年的战乱让人愁烦。 9.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南唐 李煜《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译文: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隔着重重山水。这就是天意如此吧。 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10.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宋代 苏洵《六国论》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3.求形容圆明园毁灭后的诗句圆明园词 宜春苑中萤火飞,建章长乐柳十围。 离宫从来奉游豫,后居那复在郊圻? 旧池澄绿流燕剪,洗马高梁游牧地。北藩本镇故元都,西山自拥兴王气。 九衢尘起暗连天,辰极星移北斗边。沟洫填淤成斥卤,宫庭暎带觅泉原。 渟泓稍见丹棱治,陂陀先起畅春园。畅春风光秀南苑,霓旌风盖长游宴。 地灵不惜邕山湖,天题更创圆明殿。圆明始赐在潜龙,因回邸第作郊宫。 十八篱门随曲涧,七楹正殿倚乔松。轩堂四十皆依水,山石参差尽亚风。 甘泉避暑因留跸,长杨扈从且弢弓。纯皇缵业当全盛,江海无波待游幸。 行所留连赏四园,画师写放开双境。谁道江南风景佳,称天缩地在君怀。 当时只拟成灵囿,小费何曾数露台。殷勤毋佚箴骄念,岂意元皇失恭俭! 秋狝俄闻罢木兰,妖氛暗已传离坎。 吏治陵迟民困痛,长鲸跋浪海波枯。 始惊计吏忧财赋,欲卖行宫助转输。 沉吟五十年前事,厝火薪边然已至。 揭竿敢欲犯阿房,探丸早见诛文吏。 此时先帝见忧危,诏选三臣出视师。 宣室无人侍前席,郊坛有恨哭遗黎。 年年辇路看春草,处处伤心对花鸟。 玉女投壶强笑歌,金杯掷酒连昏晓。 四时景物爱郊居,玄冬入内望春初。 袅袅四春随凤辇,沉沉五夜递铜鱼。 内装颇学崔家髻,讽谏频除姜后耳。 玉路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 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 何人老监福园门,曾缀朝班奉至尊。 昔日暄阗压朝贵,于今寂寞喜游人。 游人朝贵殊暄寂,偶来无复金闺客。 贤良门闭有残砖,光明殿毁寻颓壁。 文宗新构清辉堂,为近前湖纳晓光。 妖梦林神辞二品,佛域舍卫散诸方。 湖中蒲稗依依长,阶前蒿艾萧萧响。 枯树重抽盗作薪,游鳞暂跃惊逢网。 别有开云镂月胎,太平三圣昔同来。 宁知乱竹侵苔落,不见春风泣露开。 平湖西去轩亭在,题壁银钩连倒薤。 金梯步步度莲花,绿窗处处留蠃黛。 当时仓卒动铃驼,守宫上直余嫔娥。 芦笳短吹随秋月,豆粥长饥望热河。 上东门开胡雏过,正有王公班道左。 敌兵未爇雍门荻,牧童已见骊山火。 应怜蓬岛一孤臣,欲持高絜比灵均。 丞相避兵生取节,徒人拒寇死当门。 即今福海冤如海,谁信神州尚有神。 百年成毁何匆促,四海荒残如在目。 丹城紫禁犹可归,岂闻江燕巢林木?废宇倾基君好看,艰危始识中兴难。 已惩御史言修复,休遣中官织锦纨。锦纨枉竭江南赋,鸳文龙爪新还故。 总饶结彩大宫门,何如旧日西湖路。西湖地薄比郇瑕,武清暂住已倾家。 惟应鱼稻资民利,莫教莺柳斗宫花。词臣讵解论都赋,挽辂难移幸雒车。 相如徒有上林颂,不遇良时空自嗟。 4.形容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诗句满庭芳 塞上风光,高原风物,可还是铸风流? 长城遗迹,可记万兜鍪。 无定河边兵举,旌旗曾拥万貔貅。 长城立,征人含恨,却教落花愁。 其间千百载,英雄人物,挂印封侯。 憾闯王败北,客死南洲, 谁道英灵安在?空惆怅霸业东流, 想必是,断魂千里,明月照荒丘。 屈大钧 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 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 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殇; 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 水龙吟--悼崇祯 胭脂豆蔻青楼 慢摇仙佩流花秀 星眸明月 噙辉玉齿 纤纤把酒 正好靡靡 宫商曲调 横窗舞柳 笑解罗裳意 半堂春色 群臣乱携香嗅 楼外残縻连苑 更兼得 西风屡卷 斜阳几度 河山今日 红殷遍染 《燕山亭》下 道君心事 苍澜一段 有故国垂泪 可怜后主 骂名独占 5.形容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诗句有哪些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 《春望 》)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4、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6.描写兴盛转为衰败(灭亡)的诗句,越多越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在朱雀门外秦淮河上。今南京城外。 花:此为开花之意。作动词。 乌衣巷:对朱雀桥,晋王导、谢安居处。 王谢:具体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王导与谢安: 王导是 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 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侯岂页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 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 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 谢安,别名安石,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人称谢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 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 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无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 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 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 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 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了。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 。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 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