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常州的诗句或歌词从"诗国"和"诗派"说起中国在世界上有"诗国"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常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诗国"之称,这是常州人的骄傲.当然,后一个"诗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城市或地区.另外,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封的,它有历史根据.大约是在清代初年,浙江著名诗人查慎行(初白)就有过这样的诗句:"毗陵诗国千年事". 苏东坡:《踏莎行》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说尽功名话。 一首七律: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生计一生迂。 这首诗的前半首说常州属地的无锡、宜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我乐意在这里躬耕养老,你愿意来吗?下半首说,常州宜兴地处偏辟、可能容不下你的高车华盖,但民风俭朴真能让我这书生有个着落。不要怪我在常州停留时间长,我在这儿正在经营一生之计呢。 2.请写一些有关于常州历史变化的散文语句前期词: 一斛珠 【南唐】李煜 晚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 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蚟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 【简析】 晓妆只粗粗理过,唇边可还得点一抹觉擅色的红膏。 含笑未唱,先露一尖花蕾船的舌尖,于是樱桃小口微张,流出了婉转如莺的清歌。 到了场下的酒会,就又娇爽多了。 小盅微啜似乎还不够过瘾,换过深口大杯拼醉,哪在意污湿罗衣?最传神的,笑嚼着红嫩的草花,向心上人唾个不停。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只是朱颜改。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⑤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 3.关于常州的风物、神话、传说、前人诗词高山飘渺云际兮。 刻思念于心头兮。伏天地万物之灵兮,隔你我于阴阳,半山端卧而赏。 细雨飘然而落兮,你我雨中登岳,期城南之离京。却薄酒而设祭兮,君可否与之对饮。 空席而对神往兮,空杯以祭佳人, 但把穷愁博⑤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⑥。 其身荡舟入海兮。 垫足伸手而触兮,虚无缥缈而散。至时悲痛无语兮,望星空而悲叹,我在旁起送别。 举目相望以远兮,带走一时之心伤。恻耳聆听雀鸣兮,如你不舍之言,不得与君相聚。 依稀回往前尘兮,思念佳偶而伤。于歌而舞悄声兮。 常州赋-(清)褚邦庆 悼念一佳人兮,音容笑貌于目。飘飘而云彩状兮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作者。 心平而常思念兮,此声不决于耳。 翩翩之起舞步兮,我心随而神往,人鱼共舞为乐。轻起波涛问浪兮,魂荡碧波行。 问君安去回魂兮,家中点烛引境,随我身旁而过。举目观望你身兮,飘飘然入云端,只得待君念君思君。 独处凄惨无依兮,佳偶不知何寻,冥冥之音回旋。神浮郁而天际兮,于地神之伤感。 夜夜不眠思眷兮。只愿相伴相随兮。 仿佛与你共舞兮。暴雷之声昼起兮,只我一人独居。 言我朝同行梦系兮,出殷殷之才女。才华横意望背兮,痛失而使心伤。 寄以往之思念兮,如你音之相唤。清雨坠地之声兮,如话语之传送。 鸟雀同伴飞翔兮:苏轼 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二 南来三见岁云徂①,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②。 烟花③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④,终君相伴难望。 白鹤啼鸣相告兮,对殷殷之眷恋,于你之归探望。 飘飘而不舍离兮,你我之情深重,处景以为相思。朝朝幕幕而思念兮,饭食果腹难入。 心痛而嘉酒狂醉兮,你我相拥而起。扶姚琴而共舞兮,起仙乐同之漫步。 伯牙拂琴相伴兮,你我随之共享。生南方之秀地兮,抛向心之所在。 知淑答礼温存兮,使人想而心伤,你志记怀于心。殷殷挂怀希望兮,我存心而不忘。 回思而使眷顾兮,你之容颜记心。回想往尘交往兮,你我相隔南北。 魂逾天际不归兮。泣泣而成悲痛兮。 望星而起思偶兮,日出等盼东方。思万般千般苦兮,为与心之苦处。 扶椅以对南望兮。 4.关于常州的风物、神话、传说、前人诗词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作者:苏轼一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二南来三见岁云徂①,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②。 烟花③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④,但把穷愁博⑤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⑥。常州赋-(清)褚邦庆悼念一佳人兮,音容笑貌于目。 魂逾天际不归兮,只我一人独居。言我朝同行梦系兮,饭食果腹难入。 心痛而嘉酒狂醉兮,不得与君相聚。依稀回往前尘兮,思念佳偶而伤。 只愿相伴相随兮,处景以为相思。朝朝幕幕而思念兮,期城南之离京。 却薄酒而设祭兮,君可否与之对饮。空席而对神往兮,空杯以祭佳人。 于歌而舞悄声兮,冥冥之音回旋。神浮郁而天际兮,于地神之伤感。 暴雷之声昼起兮,如你音之相唤。清雨坠地之声兮,如话语之传送。 飘飘而云彩状兮,于你之归探望。飘飘而不舍离兮,你我之情深重。 伏天地万物之灵兮,隔你我于阴阳。心平而常思念兮,你志记怀于心。 殷殷挂怀希望兮,我存心而不忘。鸟雀同伴飞翔兮,我在旁起送别。 举目相望以远兮,带走一时之心伤。恻耳聆听雀鸣兮,如你不舍之言。 刻思念于心头兮,你之容颜记心。回想往尘交往兮,你我相隔南北。 扶椅以对南望兮,抛向心之所在。知淑答礼温存兮,使人想而心伤。 生南方之秀地兮,出殷殷之才女。才华横意望背兮,痛失而使心伤。 回思而使眷顾兮,终君相伴难望。白鹤啼鸣相告兮,对殷殷之眷恋。 寄以往之思念兮,此声不决于耳。翩翩之起舞步兮,我心随而神往。 仿佛与你共舞兮,你我相拥而起。扶姚琴而共舞兮,起仙乐同之漫步。 伯牙拂琴相伴兮,你我随之共享。高山飘渺云际兮,半山端卧而赏。 细雨飘然而落兮,你我雨中登岳。泣泣而成悲痛兮,随我身旁而过。 举目观望你身兮,飘飘然入云端。垫足伸手而触兮,虚无缥缈而散。 至时悲痛无语兮,望星空而悲叹。其身荡舟入海兮,人鱼共舞为乐。 轻起波涛问浪兮,魂荡碧波行。问君安去回魂兮,家中点烛引境。 望星而起思偶兮,日出等盼东方。思万般千般苦兮,为与心之苦处。 夜夜不眠思眷兮,只得待君念君思君。独处凄惨无依兮,佳偶不知何寻。 待到佳人至兮,回首往事不敢忘。 5.常州历史资料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铁路穿城而过,沪宁高速公路和312国道傍城而行,常州机场有民航班机直达北京、广州、厦门等十余城市。这里物华天宝,气候温和,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现辖武进、金坛、溧阳三市,全市面积4375平方公里,人口334万。 常州处于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全市水网纵横交织,连江通海。长江常州港万吨级码头可接靠外轮,并具备集装箱中转功能。民航常州站有通达北京、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海口、西安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线。 常州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在历史上就是游览胜地。近几年来,常州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构筑并初具规模的六大景区是:常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常州新区现代旅游区;武进春秋淹城遗址和滆湖旅游区;武进横山风景区;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 6.描写历史的诗句洛阳故城 诗人:崔涂 全唐诗库—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 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经·王风·黍离》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黍离》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 7.描写历史的诗句有哪些1.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2.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3.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4.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潜 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8.天地者,万物之连旅;光阴者,万代之过客。 ——李白 9.“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0.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移越少年。 ——高明 8.急求常州话历史或来历常州位于吴语区西北部,常州方言属于吴语区太湖片。 一方面,常州话与北方官话差别较大,但是另一方面,因靠近官话区,在口音和词汇方面略带官话色彩,与北方官话、普通话的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 常州话与北方官话、普通话 古代常州人是什么口音,现在已无从查考。 不过,可以断定的是,现在的常州话是本地土著语言和中原语言多次混合、互相影响的结果。商末,太伯和仲雍到吴地与当地土著结合,所说语言被称为吴语。 以后历代,每次战乱,中原居民都要大规模南迁。一方面,中原居民与其周边民族混合形成现在的北方官话,另一方面,中原居民与吴地居民混合,形成现在的吴语。 咸丰时,清军和乡团练与太平军在武进、金坛、溧阳激战,当地人口锐减,“行终日而不见人”。因常州处于吴方言与北方官话区的交界线上,就有北方官话区移民大批进入。 例如,金坛原有的老金坛话属于吴语。到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第二次攻打金坛城,与清军血战110天,城中人丁7万余仅存不足3000,全县遗民不足3万。 此后,因移民进入,到同治四年(1865),人口升至87024人,光绪十 年(1884年)人口又升至176500人。由于这一重大变故,现在的金坛县存在双语现象,属于吴语的老金坛话与属于江淮官话(江淮官话 为北方官话一支系,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的新金坛话并存,且新金坛话占优势。 而在清代前期,当地人说的肯定是老金坛话。因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所引金坛方言和龚自珍《金坛方言小记》中所记金坛方言均与现在的老金坛话相同。 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武进西部(夏溪、湟里、成章),有苏州巨富许万台以工代赈,经营垦荒,出租土地,吸引苏北、安徽、湖南、湖北大批移民定居(大部分是苏北人)。在北部(小河、孝都、魏村、圩塘)一些乡村也有以苏北人为主的移民落户江边“下滩”垦荒。 溧阳境内有河南(光山、罗山等县)、苏北(兴化、高邮等县)、浙江(温州)、安徽、湖北移民定居溧阳,他们分别聚居在平桥、永和、上兴等丘陵山区和余桥、古渎、前马等荡滩圩区,同时使用溧阳话和原籍话。如县城属于吴语的“勿要”连读,在西北部乡村被说成江淮官话的“不要”。 这就形成一些外地方言岛。他们说两种方言,在家、村里说原籍话,与当地人说吴语。 由于与江淮官话区毗邻,又由于外地方言岛(它们大多讲江淮官话)的影响,常州话的口音、词汇带有较多的江淮官话色彩。如常州人说“锅子、脚盆、穿衣服、东西、说话、跪”,与江淮官话相同,吴语区其他地方则一般说“镬子、脚桶、着衣裳、么事、讲闲话、跽(读音为“巨”)”。 常州有人讲“拉鬼”làgui(奇怪。为方便读者,以下注音主要使用汉语拼音,所表语音只是近似)、“假妈拉鬼”(装模作样)、“唉呆”heidei(迟钝),这些话就是与邻近的江淮官话区共有的方言。 但是,常州语音仍完整保留古全浊声母的体系。如店、志、绢、富等字分别读清音声母,电、治、倦、妇等分别读浊音声母,而官话区人往往把它们读成同音。 1928年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把常州话分为“街谈、绅谈”,亦可称为民腔和官腔,即下层群众的口音和上层人士的口音。所谓“绅谈”或官腔是常州绅士所说的口音。 绅士因为与外界交流更广泛,又有文化,所以说话带有更多的官话腔调,也更多地使用“文读”语言。在除北方话以外的方言中,存在着文白两读的现象。 所谓文读,就是用南方语音说北方话的词汇,因为当地没有这个词汇,所以当这个词汇进入当地时,就只能使用北方话的读音,因为当地的发音方式和习惯与北方话不同,所以不免带上当地口音。白读则完全是用当地方言语音读相应词汇,因为当地方言中也有这一词汇。 文读的读音大体与北方话相近,而白读的读音和北方话就完全不同。 南方六大方言中文白两读现象的程度各不相同,大致说来,中国方言中,吴语、粤语受北方话的影响较大,而闽语受北方话的影响最小。 吴语中有文白两读的字大约有300多个,所以文白两读在常州是一种很普通的语言现象。同一词语,在一般情况下,只是读音不同,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但是,有时,白读或文读却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如“生活”,作“活计”用时“生”读如商,为白读;作“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用时“生”读如森,为文读。 生活还有一个意思是“揍”,如“吃生活”即挨揍。 现在的属于吴语体系的常州方言区内部也有口音和语汇方面的细微差别:可称为老派和新派,旧的过去的口音和新的现在的口音。 1949年建国以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形成新派常州话。老年人说的老派常州话更接近旧吴语,年轻人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大,他们的口音在旧吴语的基础上稍有变化,可称为新派常州话。 半个多世纪以来,与整个吴语区一样,常州语音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如老年人说“艺”字为“尼”,年轻人说为“亿”。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年轻人发音大都不区分尖团音,如“借—驾、尖—坚、西—希、酒—九、消—嚣、精—京、浆—姜、接—结、。 |